薛文玲
淺析姜夔與張炎詞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異同
薛文玲
姜夔與張炎都是宋代詞壇巨匠,他們的詩詞創(chuàng)作有繼承的一面,也有體現各自創(chuàng)作特色的一面。試從他們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等六個方面來闡述他們的異同。
姜夔;張炎;創(chuàng)作;風格
姜夔,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鄱陽(江西省)人,家道貧寒,一生未仕,卻因其才情學問甚高而受人矚目。他精于詩,長于詞,深于樂,工于書法,堪稱是藝術全才。他的著作可以考證的有十多種,流傳下來的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續(xù)書譜》等?,F存詩和曲一百八十多首,詞八十多篇。
姜夔在南宋詩壇名聲很大,楊萬里以詩贊他:“尤蕭范陸四詩翁,此后誰當第一功?新拜南湖為上將,更推白石做先鋒?!雹?/p>
張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生于宋理宗淳裕八年(1248),約卒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先世鳳翔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其六世祖張俊南渡后居臨安,遂為臨安人。著有《山中白云詞》八卷、《詞源》兩卷。
在宋代的詞壇上,姜夔與張炎都是影響深遠的兩位文人,直到清代,“人人以姜張自命”(江藩的<詞源>跋),浙派詞人則更奉“清空騷雅”為寫詩之最高準則,對白石、玉田二人更是推崇備至。張祥齡在《半筐秋詞序錄》中亦言道:“南唐二主、馮延巳之屬,固為詞家宗主,然是勾萌,枝葉未備;至小山、著卿而春矣;清真、白石而夏矣;夢窗、碧山,己秋矣;至《白云》,萬寶告成,無可推徙。”可見二者在詞壇上的地位可以說是并駕齊驅的。
兩者的詩歌創(chuàng)作對后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仔細研讀,發(fā)現在創(chuàng)作方面兩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亦存在著相互的差距。下面就來淺談一下二者詩詞創(chuàng)作的特點及異同。
縱觀歷史,我們了解到在姜夔的生平經歷中無非是游歷、交友、詩詞創(chuàng)作,這種生活狀況,使他作品內容僅停留在一種較單薄的層面,難以有豐富深廣的社會現實意義,在《烏夜啼》、《答潘德文》等詩中都僅表明了他甘于淡泊,重視名節(jié)的志向。
而張炎卻不同,他身在宋元歷代之際,經歷了歷史的巨變和社會的離亂,目睹了元人鐵騎蹂躪下的南方人民的苦難生活,因此他用詞的創(chuàng)造來抒寫對于亡國的哀痛和故國的緬懷,詞中充滿了故國之思、身世之感和江湖漂泊之愁。
世人皆知“姜張”有著作遺留。姜夔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詩說》等,張炎主要有《山中白云詞》、《詞源》。二位的創(chuàng)作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意義。歷代學者有如下評論:
1.清人潘德輿將姜夔《師說》與《滄浪詩話》、《歲寒堂詩話》并譽為金繩寶箋:“宋詩話,《滄浪》及《歲寒堂》兩種外,足以鼎立者,殆惟《白石詩說》乎?其說極簡極精,極平極遠,此道中金繩寶箋也?!雹?/p>
2.今人郭紹虞也贊到:“在江西詩派以后,在《滄浪詩話》以前,可見詩論轉變之關鍵的當推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說》了”③,可見,《詩說》文字不多,意義卻重大。
3.清陳廷悼《白雨齋詞話》卷二云:“玉田工于造句,每令人拍案叫絕?!?/p>
4.樓敬思《詞林紀事》卷十六云:“南宋詞人,姜白石外,唯張玉田能以翻筆、側筆取勝,其章法、句法俱超,清虛騷雅,可謂脫盡蹊徑,自成一家。迄今讀集中諸詞,一氣卷舒,不可方物,信乎其為山中白云也。”
以上四則評論足以看出兩者在整個詞壇上的重要地位。
1.姜夔在詩詞書法等領域中都以獨創(chuàng)為宗。詞作中“頗喜自制曲”,他又云“自作新詞韻最嬌”,詩歌創(chuàng)作中提倡詩人都要致力于獨樹一幟的風格。風格是詩人創(chuàng)作個性的自然流露和具體表現,也是詩人成熟的標志,所以姜夔在《詩集·自序》中言道:
“余識千巖樸瀟湘之上,東來識誠齋、石湖、嘗試諭茲事,而諾公成謂其與我合也。豈見其合者而遺其不合者耶,抑不合乃所以為合耶,抑亦欲俎豆余贊作者之間而姑謂其合耶?不然、何其合者聚也。余又自嗜曰:余之詩,余之詩耳。窮居而野處、用是陶寫寂寞則可,必欲其步武作者,以釣能詩聲,不惟不可,亦不敢?!雹?/p>
張炎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論和觀點。他在自己的詞學理論著作《詞源》中闡述了對于詞創(chuàng)作方法的看法,并提出了個人的詞學審美理想。他認為詞必須具有精美典雅的藝術形式,詞的創(chuàng)作從制曲到句法、字面等必須深加錘煉。其詞的特點也是字鍛句煉、語言精粹。吳梅《詞學通論》云:“豈知玉田用筆,各極其致,而琢句之工尤能使意筆俱顯。人僅賞其精警,而作者詣力之深,曾未知其甘苦也。”⑤
2.姜夔在詩歌中要求獨創(chuàng)自己的風格,因此也就形成了他詩論中的另一個結論,即詩歌風格一定要多樣化,他說“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如樂之二十四調,各有韻聲,乃是歸宿處。模仿者語雖似之,韻亦無矣?!?/p>
他既強調風格多樣化的必然性,也強調風格多樣化的關鍵所在是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韻味。而如何使“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呢?姜夔提出了自己的具體做法,“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張炎不同的是他轉益多師,善于吸取他家之長,補自家之短,在詞中善于熔化前人詩句、詞句入詞,渾然天成,如從己出,他沒有僅僅去追求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而是詩詞之中幾乎字字有來歷,句句有出處,但不露痕跡,毫無晦澀生硬之感。
1.姜夔崇尚含蓄的風格,“語貴含蓄,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他追求的是一種意味深長的象外之象,韻外之致,一種造化和心靈的融合,情意與景物滲透,實在與空虛的交融,而且他還主張獨創(chuàng)、含蓄、高妙的風格等,都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
張炎作詞追求鍛字煉句、格調高稚,而且崇尚深婉蘊藉以及氣象壯闊。
2.姜夔的詞作給人一種“騷雅 ”之美,讀來清幽淡雅。眾所周知,晚唐五代時期的詞,大多屬軟媚香艷之體,而詞發(fā)展到北宋時期,整體品格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歐陽修、柳永諸人仍是雅俗并陳。但是姜夔的詞卻一洗“花間”、北宋之側艷,使詞的創(chuàng)作更好地達到了俗處能雅、雅俗相容。
可見二者的詞作風格是有相似之處的。舒岳祥《贈玉田序》云:“(張炎)詩有姜堯章深婉之風,詞有周清真雅麗之思,畫有趙子固瀟灑之意。”張炎在《詞源》中贊揚了白石的詞,言到“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不惟清空,又且騷雅,讀之使人神觀飛越?!?。
看來在追求詞的清真雅麗方面,姜夔和張炎所見略同。郭麐祥也在其《靈芬館詞話》中肯定了這點,《靈芬館詞話》卷一云:“姜、張諸子,一洗華靡,獨標清綺,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入其境者,疑有仙靈,聞其聲音,人人自遠?!?/p>
具體分析起來,在風格方面他們又有著各自的特點:
①在對國家情感的描寫上:
在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面對強敵侵凌之勢,姜夔不像辛棄疾和辛派詞那樣寫下大量壯懷激烈的詩章,但詞中仍常常含蓄深婉地表達出了憂國哀時之情,宋翔鳳《樂府余論》云:“詞家之有姜石帚,猶詩家之有杜少陵,繼往開來,文中關鍵。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國,皆借托物比興于長短句寄之?!?/p>
而張炎生活的時代,較之以往,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時代,整個華夏淪于異族的統(tǒng)治之下。目睹壯麗河山已非己有,舊日的美好生活己成為過眼云煙的張炎,他只有把自己對亡國的哀痛、對故國的思念等情感都用極其婉轉的手法表達了出來。這種寓情于景的創(chuàng)作的優(yōu)點就是把感情附著于景物而不直接流露,從而避免了單薄率直之弊,情真意切,故而耐人咀嚼,因此陳廷悼在《白雨齋詞話》卷二中稱其詞“郁之至,厚之至”。
②戀情詞的創(chuàng)作上:
姜夔的戀情詞則是“常把纏綿、軟馨如柳的戀情用梅花那樣清冷幽雅的詞品出之”,往往過濾省略掉溫馨纏綿的愛戀細節(jié),而且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深入艷情詞,將深沉的辛酸苦悶融注在類型化的離情別恨中。
而在艷情詞的創(chuàng)作中,張炎則表現出格調高雅的特色。張炎的愛情失落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關:在宋朝滅亡前,他的生活豪華,而籍家后則窮困潦倒,他那特殊的人生經歷使其艷情詞呈現出了獨有的特色,例如那首《國香詞》就是以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來描寫艷情的:
“鶯柳煙提記未吟青子,曾比紅兒……無端動人處,過了黃昏,猶道休歸?!?/p>
全詩描寫了久別的情人邂逅的情狀。整首詩中沒有過多的艷語,只是形象地給我們塑造了一位高雅、可愛、可敬的歌妓,詩即表達了了作者對曾經的戀人——沈梅嬌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也融入了自身對于人世滄桑之情與天涯淪落之感的感慨。
1.清人先著、程洪《詞潔輯評》卷五云:“與白石并有中原者,后起之玉田也。”
2.陳廷悼《云韶集》卷九云:“玉田詞亦是取法白石,而風度高遠,襟期曠達,不獨入白石之室,幾欲與之頗頑?!?/p>
從這兩則材料可以看出張炎詞是對姜夔詞的一種繼承,在《詞源》中,他就極力推尊“古雅峭拔”、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般清空的白石詞,不過他自身又有了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吸取他家之長,補自家之短,廣泛借鑒了前人的優(yōu)點,運用了各種藝術技巧,從而使詩詞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細讀姜夔詞,我們會發(fā)現白石的詞有些色調顯得冷清晦暗,在表現方面亦趨于雕刻工巧,以致使部分作品雕琢露痕,使人晦澀難懂,王國維曾感慨:“白石雖似蟬蛻塵埃,然終不免局促轅下”,讀其詞“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未免有生硬處”(沈義父《樂府指迷 》),由此可以看出正如姜夔《詩說》所言:“各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所以,姜夔也并未能在詞的創(chuàng)作中完全實現其藝術理想。
對于張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把他則斥為“枯稿”、“鄉(xiāng)愿”、“乞人”。
清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云:“叔夏所以不及前人處,只在字句上著功夫,不肯換意。”“筆以行意,不行須換筆,換筆不行,便須換意。玉田惟換筆,不換意,當緣才本不高?!?清李佳《左庵詞話》卷上)
從以上的評論可以略知:張炎詞的感情基調過于低沉,讀來有絲絲的凄苦之感,有時又不免流露出詩人頹廢的思想,終嫌氣勢稍弱,格局略小,不如姜夔的詞那樣空靈、渾雅而有高遠的氣格。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盡管“姜張”二者在創(chuàng)作中存在某些細微的瑕疵,但兩者在詞壇上的地位以及對詞學所作出的偉大貢獻是永遠值得我們肯定和贊許的!
注 釋
①何文煥.歷代詩話(下冊)·白石道人詩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2:681.
②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 清詩話續(xù)編(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③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58.
④夏承熹.白石詩詞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
⑤何文煥.歷代詩話(下冊)·白石道人詩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2:681.
[1]王國維.人間詞話[M].黃霖,等.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2]姜夔.白石道人詩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7.
[3]姜夔.白石道人詩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4]夏承蠢.白石詩詞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5]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唐圭璋.全宋詞[M].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
[8]郭紹虞.宋詩話考[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孫玄常箋注.姜白石詩集箋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張炎.詞源(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l986.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Jiang Kui and Zhang Yan in Their Poem Writings
Xue Wenling
Both Jiang Kui and Zhang Yan are great poet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China.Their poem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poems,but also reflected the originality of those poems.The paper tries to describ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ir writing background,writing style and other six aspects.
Jiang Kui;Zhang Yan;writing;style
I207.23
A
1672-6758(2011)07-0125-2
薛文玲,在讀碩士,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09級,四川·南充。郵政編碼:637000
Class No.:I207.23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鄭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