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學附屬實驗中學(214062) 懷德興
華東師大熊川教授認為,理解教育主要是三句話:“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理解老師,勤學奮進;理解自己,塑造人生?!边@三句話高度概括了理解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我認為,理解教育的關(guān)鍵在教師。因為教育的成功是建立在理解學生、關(guān)愛學生和師生情感交流基礎(chǔ)上的。只要我們在日常的學科教學中,做到“理解學生,教在心靈”,我們就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溝通的心靈之橋,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更加和諧宜人,更加精彩高效。就初中地理教學而言,“應試教育”的思想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一些學生的地理學習態(tài)度,不少學生把地理作為可有可無的“副課”。因此,我們更要多了解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多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多做溝通“心靈”的工作,這樣才能真正讓“理解”融入課堂,使教學走向高效。
所謂自尊心,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它是一種個人要求受到社會和他人尊重的積極向上的心理體現(xiàn),它可以成為學生進步的內(nèi)在動力。尊重學生自尊心是師生間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基礎(chǔ),因此,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向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就要善于用科學的激勵方式來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學習的心態(tài),樹立起地理學習的自信心。一般來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習態(tài)度認真,學習基礎(chǔ)較好,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與老師的教學會配合得比較密切,老師也容易與他們進行溝通和理解。這些學生往往學有余力,我們要盡量滿足他們學習上的更高需求,保護他們向課本外拓展知識的積極性。而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應該是我們關(guān)注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多給這些學生參與活動和回答問題的機會。我們可以特意為那些學習有困難但自尊心較強的學生設(shè)計一些能夠很快在課本上、地圖上找到答案的問題,或者改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課堂提問模式,采用“討論交流”等學生活動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整他們的學習心態(tài),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在初一地理第一課“與同學們談地理”的教學內(nèi)容中,課本例舉了“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鋪安排在屋頂上”和“日本人愛吃魚”等四個例子讓學生思考它們與地理的關(guān)系。我采用“讀圖—討論—交流”的活動形式讓大家尋找結(jié)論。當有的同學給出了“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鋪安排在屋頂上是由于服務(wù)員為了方便晾曬被子”和“因為屋里住不下才擠到房頂?shù)摹钡却鸢笗r,我并沒有簡單地給予否定,而是從保護他們自尊心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啟發(fā)誘導:“如果這里經(jīng)常下雨或者天氣很冷,還能不能把床鋪安排到屋頂上?”最后使同學們得出了“氣候炎熱干燥”的正確答案。其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是平等的。一些所謂的“差生”,有的是因為主觀因素造成,有的可能是一些客觀因素造成,還有些也許就是受到了一些無意識的“不公平”待遇而使自尊心受到傷害所致。對這類學生,首先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當他們?nèi)〉靡稽c成績和進步時,我們可以多給他們一點掌聲和喝彩聲。教師在課堂上每一個寬容的眼神,每一個贊許的微笑,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他們產(chǎn)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當然,尊重學生自尊心不是不要批評和教育,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我們要以關(guān)愛之心加以嚴肅的批評教育,但這樣的批評應該是耐心和善的,是和風細雨式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多看學生的長處,才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可愛之處,才能加強師生間的溝通和理解,使學生的自尊心變?yōu)閷W習的動力和信心。
主體性是人的本質(zhì)的最根本的屬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來說,理解教育的關(guān)鍵是要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讓他們在這個氛圍中自覺主動的學習。一般認為,自主性是主體性的核心。教師在理解學生,為學生自主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shè)條件和機會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和控制,以達到促進主動學習、主動發(fā)展和主動發(fā)掘自身學習潛能的目的,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和學科學習的主人。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主體作用的“一言堂”、“滿堂灌”和“填鴨式”等情況還是時常可見,這些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獲取由老師嚼得很細很爛的已是淡然無味的現(xiàn)成知識,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情緒將受到嚴重約束,求知欲望也將受到嚴重壓抑,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無從談起。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組織好由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信息傳輸方式變?yōu)榻處熀蛯W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師間的多渠道、多層面、全方位的教學信息的傳輸和反饋方式。這樣,就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并自覺體現(xiàn)自己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較好地發(fā)揮他們學習的自主性。以初二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中“我國地勢對氣候和河流流向的影響”這一內(nèi)容為例,我們可以改變以往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結(jié)合已經(jīng)學到的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地理知識,思考海洋水汽進入我國內(nèi)陸的有利性和我國許多大河東流的必然性。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還可以提出“假如我國的地勢不是西高東低,而是東高西低,那么會對我國的氣候和河流流向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等假設(shè)性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進一步激發(fā)起他們對這一問題自主探究的興趣。這樣, “我國大陸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于海洋上的濕潤氣流向我國內(nèi)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qū)帶來豐沛的降水”和“我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等這些地理知識就可以通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后獲得,同學們可以在自主學習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用辯證的觀點看,差異是每個個體之間的客觀存在?!皹淙~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手指伸出來有長短”等都是描述自然界差異性的最為通俗的語言。初中生還處在身體的成長時期和知識的學習積累初期,差異的存在和變化是絕對的。即使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在年齡、閱歷、生活環(huán)境、學習基礎(chǔ)、學習成績、接受能力等方面也都有差異。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同一個標準去衡量和要求不同的學生,而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在老師的關(guān)愛中嘗試成功。
其實,在我國早就有人提出“因材施教”這個處理教學中的個體差異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積極倡導并十分重視因材施教。此后,世界各國教育界也提出了不少“個別化教學”模式。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個別指導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個人教學計劃”、美國匹茲堡大學“個別規(guī)定教學模式”和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的理論”等都屬此類。特別是近二三十年來,這種研究已經(jīng)從各種個別化教學策略研究轉(zhuǎn)向了學生個體差異與教學效果關(guān)系的研究,并取得新的進展。在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在現(xiàn)在班級授課制的模式下,地理課堂教學的“分層次”要兼顧兩頭學生,特別是要重點關(guān)注學有困難的那部分學生。要制定出處于他們各自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設(shè)計要做到分層次、有梯度。在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中,也要注意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情況。我們可以按照學生學習情況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指導他們進行“互助式”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的練習和作業(yè),除了根據(jù)課堂教學的時間控制好每次的數(shù)量外,特別要注意課堂練習難度的層次性選擇,一般可以把練習分為基本題、較難題、難題三個層次,并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基本題”可以要求人人獨立完成,“較難題”可由小組合作完成,“難題”可先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選做完成,然后和本小組的同學一起進行探討研究。對少數(shù)在課堂上確實無法完成的難題也可以在課后由老師指導后完成。實踐證明,這樣的分層次教學活動有利于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這樣的課堂練習學到知識。
《學記》中說:“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這告訴我們善于學習的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們還常說:“授人魚,僅供一餐;授人漁,則享用一生”。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此可見,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科學指導也是我們實施理解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過去的一些課堂教學研究中,我們較多地注意了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而忽視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不但影響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效果,還影響了學生地理能力的提高。由于初中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較少,學習經(jīng)驗不足,小學階段又不開設(shè)地理課,所以不少學生在初一開始的時候會對地理課感到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學習。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加以理解,并在初中地理教學起始時就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
1. 要指導學生學會看書自學。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jié)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奧蘇貝爾一語中的,切中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我認為,在教師講解新知識前組織學生讀書自學是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和主動獲取知識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它還可以有效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我經(jīng)常在課上讓出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學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自學前,老師可列出自學提綱或出示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亦可讓學生通過自學列出重點,提出問題,然后通過討論或講解解決這些問題。
2. 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思考。觀察思考是一種重要的地理能力,所以,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自己身邊的地理現(xiàn)象,并通過觀察得出地理結(jié)論。如初一地理教材中“地球的公轉(zhuǎn)”活動內(nèi)容第2題,該題是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回答一年四季太陽高度變化和晝夜長短變化的規(guī)律,以加深對地球公轉(zhuǎn)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這一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識的題目。雖然這一問題較有深度,但我并沒有直接告訴他們正確答案。首先,我讓學生通過討論知道什么是正午太陽高度和區(qū)別正午太陽高度的常用方法,接著又啟發(fā)他們列出平時觀察到的“冬季的中午站在陽光下人的影子長”、“冬季的陽光能夠照射到家里的陽臺和上課的教室”等現(xiàn)象,從而得出“冬季中午的太陽高度低一些,夏季比較高一些”和 “一年之中當?shù)叵募景讜兊臅r間長,冬季白晝時間短”等正確結(jié)論。
3. 要指導學生學會讀圖用圖?!皼]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這句話充分證明地理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的文字當中,更蘊含于各種各樣的地圖之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只要指導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yǎng)起他們良好的用圖習慣,就能夠使他們在讀圖用圖的過程中學到所需要的地理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導學生讀圖時,要注意讀圖順序、注意重點、仔細全面,并做到書、圖結(jié)合。要善于從地圖中學習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guī)律,形成正確的空間想象。以初一地理第三章第二節(jié)中“氣溫的分布”內(nèi)容為例,雖然正文的文字內(nèi)容不足5行,但卻附有等溫線圖、氣溫的垂直變化圖和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等3幅插圖和2道活動題。我采用了“分步自學”的方法指導學生讀圖用圖,先讓學生通過自學知道什么是等溫線,影響氣溫分布的3個因素(緯度、海陸、地形)等基本問題,然后再指導學生解決“等溫線分布圖”的判讀和氣溫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等問題。這樣,不但使他們通過地圖學到了氣溫的分布等有關(guān)知識,還學到了獲取地理知識的正確方法,提高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