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素萍
馬鳴的《美難陀傳》
黨素萍
(北京大學 南亞學系,北京100871)
公元一、二世紀佛教詩人馬鳴的《美難陀傳》,是印度古典梵語文學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國外已陸續(xù)出版了《美難陀傳》的多種譯本,有關的翻譯和研究著作也覆蓋多種語言,但中國未有譯介?!睹离y陀傳》主要講述了佛陀度化堂弟難陀的故事。這部作品在思想上,有極其鮮明的佛教特色,在藝術上,它也展現(xiàn)了令人矚目的閃光之處與較高的成就,
印度;古典;梵語文學;馬鳴;《美難陀傳》
在印度古典梵語文學史上,公元一、二世紀佛教詩人和戲劇家馬鳴(A?vagho?a),“上承史詩,下啟迦梨陀娑,是古典梵語文學的先驅(qū)者”[1](P201)。在梵語佛教文學領域中,他也是藝術成就最高之人。他所創(chuàng)作的兩部敘事詩《佛所行贊》 (Buddhacarita)和《美難陀傳》(Saundarananda),“標志著印度古代敘事文學從史詩階段進入古典梵語敘事詩階段,由于馬鳴和迦梨陀娑之間三百余年中產(chǎn)生的古典梵語敘事詩都已佚失”[1](P201),因此,這兩部作品在印度古典梵語文學史上的地位尤為重要。
“馬鳴的這兩部敘事詩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純凈,修辭豐富,文體優(yōu)美。”[2](P65)這兩部作品可說是印度古典梵語文學早期的代表。《佛所行贊》在國內(nèi)外都有一些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外,自從二十世紀初發(fā)現(xiàn)了《美難陀傳》的梵本,相關翻譯和研究就開始蓬勃發(fā)展。
根據(jù)岡野潔《印度佛教文學研究史》[3],Haraprasād ?āstrī最早在尼泊爾Durbar 圖書館,發(fā)現(xiàn)12世紀末的《美難陀傳》梵文手抄本,之后又發(fā)現(xiàn)18世紀的貝葉本,經(jīng)過兩本相校,1910年出版梵文校訂本。之后據(jù)此對《美難陀傳》進行研究的有:F. W. Thomas[4]、M. A. Baston、Jacob Samuel Speyer、L. de la Vallee Poussin[5]、E. Hultzsch、H. Jacobi、A. Gawroń ski、C. W. Gurner[6]。1928年,Edward Hamilton Johnston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Poussin和Gawroń ski成果除外),出版了新的梵文??北尽?934年,Jarl Charpentier評析了Johnston梵文本及英譯的第四章[7]。
除H. ?āstrī發(fā)現(xiàn)的尼泊爾寫本外,1953年,F(xiàn)riedrich Weller在新疆庫爾勒附近的碩爾楚克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一片中亞梵文寫本,經(jīng)考證,與尼泊爾寫本系統(tǒng)不同,內(nèi)容為第4章第37頌到第5章第5頌。后來在碩爾楚克發(fā)現(xiàn)了第二片中亞梵文貝葉(包括三塊殘片),1971年發(fā)表于《吐魯番出土梵語寫本》第三卷。1989年J.-U. Hartmann斷定它是尼泊爾寫本的斷片,內(nèi)容為第16章第21-32頌。另外,還有吐火羅語A寫成的關于難陀和孫陀利故事的斷片,1921年E. Sieg和W. Siegling發(fā)表了有關研究成果。
至今,國外已陸續(xù)出版了《美難陀傳》的多種譯本。有關的翻譯和研究著作覆蓋多種語言:英語、法語、德語、藏語、波蘭語、泰語、泰盧固語、尼泊爾語、孟加拉語、印地語、緬甸語、越南語、意大利語、卡納達語、荷蘭語等。印地文的譯文尤其多,此處不再一一列舉。1912年Baston發(fā)表法文的全文概述和第1-2章譯文。1922年,B. C. Law出版孟加拉文譯本。1932年,Johnston出版帶注解的英文譯本。1948年,Sūryanārāya a Caudharī出版加注釋的印地文譯本[8]。1951年Dhūlipāla ?rīrāmamūrti和1964年Rūpanagudi Nārāyanarāvu出版了泰盧固文譯本。1957年松濤誠廉出版日文譯本,1981出版梵和對譯本[9]。1959年,木村秀雄出版第1章的羅馬轉(zhuǎn)寫及日譯。1967年Saligrama Krishna Ramachandra Rao出版了卡納達文譯本。1982年Passi發(fā)表了對Johnston梵文本和英譯第1-7章的訂正。1983年Gajarāja Vajrācārya出版了尼泊爾文譯本。1985年Alessandro Passi出版意大利文譯本。1997年Pāragū出版了緬甸文譯本。1999年,由L. Jamspal翻譯,Ramshankar Tripathi編輯出版了藏文與印地文合譯本[10]。2000年Samnīang Lūamsai出版了泰文譯本。2001年Nguy? ?t Thiê n出版了越南文譯本。2007年Paul J.C.L. van der Velde出版了荷蘭文譯本。2007年Linda Covill出版了第二個英文譯本[11]。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也很多。印度本土以印地語撰寫的研究著作也很多,主要是關于文學和哲學方面。1914年Vidhushekara Bhattacharya[12]討論了馬鳴詩中的佛教思想。此外,Hultzsch在1919年和Gurner在1927年研究了《美難陀傳》與以史詩《羅摩衍那》為代表的其他印度文獻的關系。Sukumar Sen在1930年和Richard Salomon在1983年作了語言學方面的研究。1954年松濤誠廉和戴密微相繼發(fā)現(xiàn)《美難陀傳》第15、16章內(nèi)容與漢文佛經(jīng)《坐禪三昧經(jīng)》有相互對應之處。1957年金倉圓照在對Harivarman《成實論》所屬部派與馬鳴關系的研究中指出,《成實論》結(jié)束部分的“馬鳴菩薩所說偈”,對應《美難陀傳》的第16章第14頌、15頌。1975年D. Schlingloff對阿旃陀石窟中有關美難陀的壁畫,作了美術方面的研究。1960年羽毛田義人發(fā)表了博士論文[13],把迦梨陀娑的兩部作品與馬鳴的兩部作品進行比較,詳細地研究了馬鳴作品的語言特點。1962年他又發(fā)表文章討論了馬鳴兩部作品中的佛教混合梵語詞匯[14]。1966年金倉圓照出版了《馬鳴の研究》[15],主要研究馬鳴所屬的部派、著作、兩篇作品中的慈與悲、馬鳴的虔信、摩咥里制吒雜說和其他宗教文獻出現(xiàn)的經(jīng)部說。1973年Roshni Rustomji Bohn發(fā)表了博士論文[16],主要進行《美難陀傳》詩學方面的研究。1981年出版的松濤誠廉的《馬鳴端正なる難陀》,除梵和對譯外,還收集了三篇論文,主要包括《美難陀傳》的思想、作為瑜伽行派祖師的馬鳴和聲莊嚴。2000年Lynken Ghose發(fā)表博士論文[17],以《美難陀傳》中表示感情的詞為入手處,結(jié)合心理學,分析研究佛教中的種種情感。2006年,Linda Covill發(fā)表了博士論文[18],專門研究《美難陀傳》中的比喻。
與上述國外學者豐碩的研究成果相比,國內(nèi)學者對《美難陀傳》的研究,還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中國古代未曾有過譯介,無漢譯本和藏譯本。由于語言的隔閡,大部分研究印度文學、佛教文學的中國學者,對這部大詩至今仍無真正了解。長期以來,國內(nèi)沒有一個完善的漢譯本,無有門徑可供學者了解這部大詩的整體思想內(nèi)容和文學風格,從而造成國內(nèi)學界對馬鳴及其佛教思想和文學成就的研究流于膚淺,對早期印度古典梵語文學的研究過于薄弱。因此,筆者依據(jù)Johnston的梵文??北綶19],主要參考他的英譯(下文簡稱J本)、Linda Covill的英譯(下文簡稱C本)①在J本和C本英譯差異較大時,個別詞句同時參考Jamspal的藏文與印地文合譯本(下文簡稱藏印譯本)、松濤誠廉的日譯本(下文簡稱日譯本)。C本、日譯本和藏印譯本同以J本為梵文底本,筆者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C本與J本梵文有微小差異,所以在少數(shù)梵文不一致的地方,也參考日譯本和藏印譯本的梵文,以作校訂。,將《美難陀傳》從梵文直接譯為漢文,力圖以忠實可靠的漢譯,為深入進行馬鳴研究、印度古典梵語文學研究,提供一個穩(wěn)固可依的基石。
由于印度的歷史記載湮沒已久,對于馬鳴這一人物及其生活年代,學術界眾說紛紜,未曾有定論。目前所知,據(jù)姚秦鳩摩羅什譯《馬鳴菩薩傳》[20](P183)、元魏吉迦夜與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21](P315)記載,馬鳴出身于中天竺的婆羅門家庭,聰明機辯,因辯論落于下風,而皈依佛教,后來在北天竺大弘佛法,普利眾生。他說法時,“(餓)馬垂淚聽法無念食想”,“以馬解其音故,遂號為馬鳴菩薩”[20](P183)。1898年在尼泊爾發(fā)現(xiàn)的《美難陀傳》梵文手抄本,末頁題名顯示,馬鳴是?aketa(今印度北方邦的阿逾陀)人,母親名金眼。他是一位比丘,又是大詩人和辯論家。[3]
《美難陀傳》主要講述了佛陀度化堂弟難陀的故事。全詩共十八章,一千零六十三頌。最初介紹迦毗羅衛(wèi)城的創(chuàng)建、凈飯王的生平以及難陀和孫陀利的愛情,后來詳細描述難陀出家的曲折心路歷程。難陀愛戀美妻,不愿出家,在世尊的勸化下勉強出家,因留戀嬌妻,欲還俗回家。于是佛陀帶他來到天上,難陀看到絕色天女后,心生愛慕,開始修煉苦行。后來阿難開導他,情愛并非真正的幸福,天國快樂也不長久,世人都在輪回中沉淪。難陀由此幡然醒悟,決定好好修行。佛陀專門為他宣講了正法,隨后他隱居森林,實踐禪法,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這部大詩表現(xiàn)了離棄情欲、推崇修行解脫的主題。在全詩結(jié)尾,馬鳴指出他創(chuàng)作的目的,不純粹為文學美的欣賞,主要是以蜜糖拌苦藥,以“大詩”體宣講佛教,從而凈化讀者的心靈。佛教的教義是這部作品的核心與靈魂,所有一切藝術手段都為傳達教義而服務。作者不只婉曲地運用故事的形式,蘊含深刻的寓意,促人省覺,更直接地宣講佛教的正法,希圖直指人心,使人明悟。第五章佛陀勸說難陀出家,而宣講正道。第八章與第九章一位沙門宣說美貌易逝、身體無常以及愛欲的過患,第十一章阿難宣說飛升天國,終究也會墮落。第十二章后半到第十六章,佛陀為難陀詳盡地開示佛法,包括以戒降伏感官、初入道、消除念慮、八正道及四圣諦。第十七章通過難陀的修行經(jīng)歷描寫佛教徒的實證經(jīng)驗。第十八章是佛陀和難陀的對話,也包含佛法大義。整體來看,全詩的后半部分更注重佛教教義的闡發(fā)。
國外學者通過對這后半部分的研讀,對于馬鳴的佛教思想及所屬宗派,已有探討。而國內(nèi)尚無人涉及。因此,通過對《美難陀傳》文本的解讀,深入了解其中的佛教思想,經(jīng)過辨析梳理,考察馬鳴的思想派別及生活年代,是一個極好的契入點。
除了以宣揚佛教為主旨,這部作品在文學上也有不俗的表現(xiàn)和成就。通過對其語言風格、修辭手段和人物形象的剖析,可以一窺早期印度古典梵語文學的風貌。“《美難陀傳》雖然具有濃郁的宗教氣息,并且直接包含許多抽象的說教內(nèi)容,但它依然顯示出馬鳴的高超詩藝。流暢的語言、優(yōu)美的比喻和生動的描寫是它的主要優(yōu)點。即使是純粹的說教,也表達地清晰簡樸,并不晦澀難懂。”[1](P204-P205)整部作品描寫優(yōu)美細膩,文中的精彩之處,令人擊節(jié)贊嘆。第一章描寫凈修林的優(yōu)美景色,使人身臨其境。第四章描寫對鏡貼吉祥志的閨中場景,對情景動作進行精細描摹,成功渲染了難陀和孫陀利之間的柔情蜜意。第六章描述孫陀利在丈夫離去后的心理活動,對女人的種種失落情態(tài),刻劃地細致入微,生動感人。即使是簡單質(zhì)樸的長篇法教,因運用比喻和排比,也顯得分外生動,形象兼具說服力。
此外,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非常成功。整部大詩的主要人物有難陀、孫陀利和佛陀。
難陀是全詩的主角,這一人物形象貫穿作品全篇。除了起首介紹國家淵源之外,全詩情節(jié)的發(fā)展演變都由他而推動。他眷戀美婦,出家又欲還俗,愛慕天女,為得天女渴望修行,經(jīng)教化明白解脫是唯一之路,而心生慚恥,改過自新,最終修行有成。在這一曲折經(jīng)歷中,通過作者對其行為舉止、心理活動的精心刻劃,讀者可深刻感受到一個普通人從沉迷情愛轉(zhuǎn)向修行的過程中種種心態(tài)的轉(zhuǎn)化:柔情蜜意、沮喪焦慮、失魂落魄、情欲似火、慚恥羞愧、精進堅定,終于而至清明祥和、身心安穩(wěn)的境界。這些細膩生動的描摹,使得難陀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真實感人。
孫陀利作為一個次要角色,出現(xiàn)在二人愛情歡娛場景及久候夫君不歸這兩節(jié)中。作者描寫她的美貌、二人的濃情蜜意,刻劃久候夫君不歸時她的種種失落、猜疑情態(tài),以及得知難陀出家消息時的痛苦情狀,運用眾多比喻,描寫細致生動,活靈活現(xiàn),作者的筆觸如同攝像鏡頭一般,捕捉到珍貴場景,使其纖毫畢現(xiàn)。全詩的最末,佛陀一句授記意味的話,交代了孫陀利的結(jié)局,即孫陀利會受難陀的度化,將來也會對女人宣說教法??傮w而言,這個人物的塑造還算成功,前半節(jié)尤為出彩,只是最末顯得虎頭蛇尾,稍有不足。這與全詩以難陀出家為重點息息相關,孫陀利的形象主要為后面展現(xiàn)主題做鋪墊。
佛陀這一人物形象,用墨不如難陀和孫陀利多,但詩中扼要敘述了他的出生、求道、證道,回鄉(xiāng)演示神通度化父老,教化難陀出家,帶他去天國促使其修行,最后對難陀宣講正法。其中有兩個細節(jié)值得一提,首先是佛陀演示神通,人民受到教化,一時間國中一派清明祥和,民風淳厚,城邑安樂,猶如天國,這一情景形象有力地展現(xiàn)了佛陀感人至深的教化力。其二是佛陀出行,民眾對他的追隨敬慕。在這幅場景的渲染下,佛陀的形象高大莊嚴,光彩奪目,瞬間凸顯在讀者面前,使人印象深刻。詩中對佛陀的經(jīng)歷與行動,描述地非常簡潔,而花費筆墨最多的,卻是佛陀宣講的長篇法教,可以說,佛陀這一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作者在詩中酣暢淋漓宣說正法的需要。
總而言之,在思想上,這部作品有極其鮮明的佛教特色,在文學上,它也展現(xiàn)了令人矚目的閃光之處與較高的成就,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在這里,限于篇幅,筆者僅提供第一、二章的漢譯,與簡單的評析,以饗讀者。第一章《迦毗羅衛(wèi)傳》,主要描寫甘蔗族的眾位王子,因王權紛爭,投奔迦毗羅仙人的凈修林,在仙人的支持下,以凈修林為基址,建造了一座安寧祥和、繁榮富強的城市,最終成立國家。一般而言,“‘大詩’的特點是題材大多取于兩大史詩、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內(nèi)容上一般都少不了關于愛情、戰(zhàn)斗和風景的描繪,形式上注重文采,講究修辭?!盵22](P199)第一章就鮮明地表現(xiàn)了這些特色。首先,它根據(jù)歷史傳說,描述迦毗羅衛(wèi)城的由來。其次,精心描繪凈修林的風景,優(yōu)美生動,把人引入一個恬靜自然、安寧祥和的世界。之后,還對城市的建造及景致進行鋪陳描寫,刻劃出一幅繁榮有生機、氣魄雄大的都市盛景。最后,在寫作手法上,運用了各種比喻,生動優(yōu)美,文采斐然。
第二章《國王記》,大部分篇幅精心刻劃凈飯王的各種美好德行和深厚修養(yǎng),最后簡要敘述太子與難陀的出生、長大,和太子出家修道,著重渲染了太子出生時的祥瑞景象。作為撫育佛陀和難陀的偉大父親,作者在詩中把凈飯王塑造成了一位理想的帝王形象。其美德懿行,令人聯(lián)想起迦梨陀娑《羅怙世系》開篇所塑造的迪利波王,同樣的寬大、賢明、正直、仁慈、威嚴、智慧。這一形象,不同于現(xiàn)實中的真實帝王,完全符合印度社會道德的期望,分明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同時也顯示出身為佛教徒的作者,對佛陀之父所懷的尊崇之情。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排比,氣勢如虹,把他的美德如同珍珠般傾瀉而下,使全詩流光溢彩,讀來朗朗上口。在這一章,詩中的兩位主要人物也登臺上場。佛陀和難陀的誕生和成長,被濃縮在二十頌中,極扼要簡潔之中又交織著對太子出生瑞相的細膩描摹,再加上恰到好處的比喻,使優(yōu)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躍然紙上。可以說,這一章的文采和結(jié)構(gòu)安排,完全顯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寫作功底。
《美難陀傳》漢譯
第一章
嗡!禮敬佛陀!
牟尼喬達摩迦毗羅,
是最優(yōu)秀的持法者,
竭盡全力修煉苦行,
猶如喬達摩迦齊婆。(1.1)
他如同迦葉波一般,
持續(xù)專修光輝苦行,
經(jīng)過不斷提升之后,
獲得了最高的成就。(1.2)
仿佛極裕仙人,為了
祭品和自己的身體
擠奶牛,對學習苦行
的弟子們宣說言教。(1.3)
長苦行之精神高尚,
牟尼仿佛是第二位,
迦維和安根樂斯極
聰慧,他猶如第三。(1.4)
他長期苦行的地方、
住處以及苦行道場,
就在喜馬拉雅山中,
一處優(yōu)美的山坡上。(1.5)
林中樹藤可愛宜人,
地上芳草柔嫩油亮,
祭品燃燒煙霧籠罩,
看來總像烏云密布。(1.6)
這塊沙地柔軟平順
潔凈無染,遍布黃色
蓋色羅花,使凈修林
宛若全身涂抹油膏。(1.7)
眾多池塘蓮花盛開,
仿佛朋友圍繞著它,
純凈而稱沐浴圣地,
使人凈化增長福氣。(1.8)
到處都是鮮花盛開,
果實累累林木成排,
使凈修林優(yōu)美繁茂,
如富庶者應有盡有。(1.9)
雖有苦行者散布其中,
凈修林仍似空曠寂寥,
他們滿足于野稻山果,
自在安寧,無欲無求。(1.10)
在這里,人們只聽到
火中的祭品燃燒聲,
頂髻者喃喃私語聲,
河岸圣地的沐浴聲。(1.11)
在這里,梅花鹿在
潔凈的祭臺上安眠,
與春花和炒米一起,
仿佛也變成了祭品。(1.12)
在這里,小動物們
隨鹿群安靜地漫游,
仿佛從提供庇護的
苦行者那學到規(guī)矩。(1.13)
即使解脫輪回不能
確定,經(jīng)典相互矛盾,
苦行者仍在此苦行,
仿佛可以親眼見證。(1.14)
在這里一些人冥想
梵,沒有人受侵犯,
蘇摩汁被適時配給,
沒有人在非時死亡。(1.15)
苦行者不顧惜身體,
按照自己對正法的
理解在此修煉苦行,
仿佛因努力而歡喜。(1.16)
牟尼一心渴望天堂,
在此竭盡全力修行,
好像要用對苦行的
熱烈激情毀滅正法。(1.17)
甘蔗族眾王子來到
苦行區(qū)那座凈修林
這位光輝者的住處,
希望能居住在這里。(1.18)
他們?nèi)缃鹬阈揲L,
有獅子一樣的胸膛,
臂膀健壯極負盛名,
高貴威嚴富有教養(yǎng)。(1.19)
他們外表令人贊嘆,
本性高潔頭腦聰睿,
堂弟相對貌不起眼,
思想蠢動缺乏智慧。(1.20)
無法容忍堂弟由于
母親嫁妝得到皇權,
他們?yōu)榱俗袷馗赣H
的諾言,來到森林。(1.21)
牟尼喬達摩迦毗羅,
成為眾王子的老師,
因為跟隨老師族姓,
谷策子成為喬達摩。(1.22)
正如同父所生兄弟,
由于不同老師攝受,
羅摩成為了迦爾潔,
瓦蘇賢變成喬達摩。(1.23)
眾王子修建了住處,
由于釋迦樹的蔭庇,
所以甘蔗族的子孫
以釋迦而名聞大地。(1.24)
喬達摩為他們舉行
自己家族用的儀式,
像后來的牟尼帕格
瓦對年輕的色格拉。(1.25)
如干維對沙恭達羅
之子勇敏的婆羅多,
仿佛智慧的蟻垤對
馬提莉的聰睿雙子。(1.26)
這森林同時有婆羅
門和剎帝利的光輝,
依靠牟尼得到安詳,
受剎帝利英雄保護。(1.27)
仙人希望這些王子
獲得富強,于是拿著
儲水的罐子飛上了
天空,對他們言講:(1.28)
“永不消竭的水流會
從這水罐灑落大地,
不要踐越傾灑水滴
的地面,步步跟隨我?!保?.29)
于是,他們恭敬俯首,
回答:“好!”所有的
人都登上馬車,車輛
裝飾嚴好,駕著快馬。(1.30)
然后他在天上飛行,
王子們駕車緊跟隨,
他圍繞那座靜修林,
對地面邊界傾灑水。(1.31)
仿佛畫出一個棋盤,
因標記線愈顯優(yōu)美,
牟尼停住,對大地
保護者之子這樣講:(1.32)
“當我去往天國期間,
在這一處灑下水滴、
車輪壓出轍印之地,
請你們建一座城堡?!保?.33)
后來在牟尼離開的
這段時光,這些英雄
年少不羈四處漫游,
如脫離羈絆的大象。(1.34)
手指上纏著皮護套,
手中持握一只彎弓,
巨大囊袋裝滿羽箭,
搭箭上弓向后抻拉。(1.35)
他們想要試試獵捕
大象和野獸的技藝,
仿效林居的道先底,
他有天神般的功績。(1.36)
看到他們?nèi)缬仔〉?/p>
虎崽長大,回復本性,
于是,苦行者離開
了森林,住進雪山。(1.37)
王子們看到凈修林
失去苦行者空蕩蕩,
心中失落,嘆息聲如
痛苦的群蛇嘶嘶響。(1.38)
依靠積累功德業(yè)行,
繁榮垂幸這些王子,
由精通探寶者指點,
在此獲得巨大寶藏。(1.39)
寶藏繁多形形色色,
富甲天下無可匹敵,
足以獲得所有一切
正法、財富及快樂。(1.40)
由于獲得寶藏,業(yè)行
成熟,熟知基址的
王子們就在那建造
了一座氣派的城市。(1.41)
護城河寬闊如江流,
大道筆直莊嚴氣派,
巨城墻簡直像大山,
仿佛另一個山堡城。(1.42)
白瞭望樓入口優(yōu)美,
中心市場合理分布,
瓊樓玉宇環(huán)狀圍繞,
如同喜馬拉雅山谷。(1.43)
婆羅門精通吠陀與
吠陀支,從事六職業(yè),
王子們請他們?yōu)榱?/p>
和平繁榮低聲祈禱。(1.44)
為把敵人驅(qū)離這片
土地,他們養(yǎng)備軍隊,
依靠自己的威嚴使
軍隊保持常勝不敗。(1.45)
他們令人定居此處,
那些居民勤勞勇敢,
富裕好品行,謙遜
有遠見,值得尊敬。(1.46)
大臣們各有不同的
特長,機智善辯以
及英勇等,王子們
據(jù)此委任適當職務。(1.47)
猶如緊那羅云集在
門德樂山,人民聚居
于城市中,富裕安定,
學識淵博,無有傲慢。(1.48)
那些王子心懷喜悅,
由于想要取悅市民,
就把城市中壯美的
名勝處命名為公園。(1.49)
王子們都智慧超群,
無人指點就在各處
挖出眾多吉祥蓮塘,
充滿無上的功德水。(1.50)
在道路旁和樹林中,
他們使人處處修建
最優(yōu)良的休憩居所,
美觀宜人且有水井。(1.51)
城市充滿象馬車輛,
沒有污染也不混亂,
財富對需求者敞開,
學問勇氣暗中蘊藏。(1.52)
它如同財富的寶庫,
好似光輝的含藏地,
仿佛是知識的殿堂,
又像福氣的聚集處。(1.53)
是有德者棲息之樹,
為不幸者的庇護所,
精通論典者的舞臺,
孔武有力者的羈柱。(1.54)
這些英雄們用集會、
節(jié)日、禮物和宗教
儀式來裝飾這城市,
使它成為世人家園。(1.55)
因為他們從不征收
任何不合理的賦稅,
所以在短短時間內(nèi)
城市充滿種種事物。(1.56)
王子們是以迦毗羅
仙人的凈修林為基址
而修建的這座城市,
因此稱為迦毗羅城。(1.57)
正如那依據(jù)根根德、
末根德和古香伯的
凈修林命名的城市,
它也依迦毗羅命名。(1.58)
眾王子像因陀羅,統(tǒng)治
城市,高貴威嚴無傲慢,
猶如著名的耶雅蒂眾子,
獲得了美名流芳萬古傳。(1.59)
即使有王子們作為保護者,
王國缺少國王,黯淡無光,
仿佛縱然千百顆星星閃爍,
月未升起,天空也不顯光明。(1.60)
正如同牛群的頭領富有力量,
兄弟中的長者年紀長德行厚,
眾王子熱愛長兄,為他灌頂,
如天國七仙人對千眼因陀羅。(1.61)
持守戒律富有德行,精通政治又虔誠,
為正法而非感官快樂,擁有王權華蓋,
依靠眾兄弟的圍繞擁戴,他保護王國,
正如因陀羅有眾天神隨侍,保護天國。(1.62)
大詩《美難陀》中名為《迦毗羅衛(wèi)傳》的第一章。
第二章
歲月流逝,隨著家族
的傳承,一天有國王
名為凈飯,控制感官,
業(yè)行清凈,擁有王權。(2.1)
他不執(zhí)著感官欲樂,
不因獲皇權而傲慢,
不因富庶輕視他人,
也不害怕恐懼敵人。(2.2)
富有勇氣充滿力量,
學識廣博智慧聰睿,
果敢無畏精通政治,
性格堅毅容貌俊美。(2.3)
俊朗而不孤高自傲,
機智而又誠實正直,
威嚴而又寬容大度,
敏行而不狂妄自大。(2.4)
敵人在戰(zhàn)斗中挑戰(zhàn),
他滿懷勇氣不退卻,
朋友前來尋求庇護,
他樂于援手不嫌棄。(2.5)
他渴望履踐先王們
所開創(chuàng)的正法之道,
以行動效仿眾祖先,
擔當王國如準備獻祭。(2.6)
依靠他的賢明統(tǒng)治
和保護,臣民仿佛
依偎在父親的懷里,
無憂無慮安然休息。(2.7)
或通論典或擅武器,
或者生于高貴門庭,
無論任何人來求見,
心愿從未不獲滿足。(2.8)
有人進諫忠言逆耳,
他聽到也平靜泰然,
重重罪愆從不計較,
恩德雖小心中常念。(2.9)
恩寵善待臣子下人,
奮起抵抗家族仇敵,
保護收容落難之士,
調(diào)伏迷失路途之人。(2.10)
在其轄境內(nèi),人們
通常仿效他的德行,
從而獲得眾多美德,
看似獲得諸多財富。(2.11)
他學習無上的圣典,
永不喪失堅定意志,
他給予勝任者饋贈,
從不犯下絲毫過錯。(2.12)
他堅守諾言,像矯健
駿馬負起所擔車軛,
寧愿失去生命,也
不愿剎那偏離真理。(2.13)
他禮敬智者,具有
自制力而光彩奕奕,
如阿遜那月的明月,
取悅眾多飽學之士。(2.14)
他依靠智慧和學識,
通達今生后世所宜,
堅韌不拔控制感官,
英勇剛毅保護臣民。(2.15)
他消除不幸者苦難,
摧毀敵人顯赫威名,
胸懷謀略拓展疆土,
聲名隆盛傳揚大地。(2.16)
他天生就心地仁慈,
見痛苦者即生惻隱,
不因貪欲非法獲取
財富,而毀壞名聲。(2.17)
他對友誼堅定忠誠,
即使朋友失敗落魄
也不愿背棄,按其
所需樂于施與財物。(2.18)
未沐浴及先供奉尊者,
他一點食物也不嘗,
擠大地不超過法度,
如不為貪圖奶而擠牛。(2.19)
施食獻祭適宜圓滿,
沒有滋長君主傲慢,
學習經(jīng)典提升智慧,
為了正法而非美名。(2.20)
不虐罰少數(shù)作惡者,
即使他們值得嚴懲,
品性高尚,對敵人
的善德他也不隱埋。(2.21)
形體優(yōu)美宛如明月,
吸引臣民們的目光,
別人的財物在地上,
如巨毒蛇絕不碰觸。(2.22)
在他國中任何地方,
無人受傷害而悲號,
他手中緊握的弓向
不幸者昭示著安全。(2.23)
他注視人眼光親切,
話語溫和娓娓道來,
對以前的助益者乃至
恭順的冒犯者都同樣。(2.24)
研習掌握廣博學問,
毫不貪戀感官享受,
遵循圓滿時代正法,
在困境中也不偏離。(2.25)
總是不斷修養(yǎng)德行,
為朋友成功而高興,
依靠眾位長輩智者,
不依低劣之道行事。(2.26)
他用利箭平定敵人,
依靠美德取悅親友,
不因過失指責仆從,
不用稅收壓榨百姓。(2.27)
他用保護以及英勇,
遍布所有一切大地,
用英明清廉的司法,
遍護眾多夜晚房屋。(2.28)
他身具王仙的操行,
使家族得美名流芳,
憑借威力掃除敵人,
猶如陽光驅(qū)散黑暗。(2.29)
具備好兒子的品德,
以此榮耀祖輩先人,
仿佛烏云灑下雨水,
他以操行取悅臣民。(2.30)
總是不斷慷慨布施,
使婆羅門榨蘇摩汁,
遵行履踐國王正法,
使谷物以應時長出。(2.31)
他不發(fā)疑問,也不
說與正法相悖之辭,
仿佛轉(zhuǎn)輪圣王一般,
促使他人 歸投正法。(2.32)
不向王國臣民征收
賦稅外的任何東西,
依靠軍隊積極努力,
消除敵人囂張傲慢。(2.33)
不斷涵養(yǎng)自己深厚
的德行,賦予家族,
安排制定一切法則,
不需要求臣民百姓。(2.34)
適時祭祀毫不疲倦,
修建設立祭祀場地,
依靠他保護,婆羅門
無有憂懼克己修道。(2.35)
溫和的國王使老師
適時如禮配給蘇摩,
依靠其苦行和威嚴,
橫掃敵人萬馬千軍。(2.36)
通達至高無上之法,
使臣民安住微細法,
他洞徹正法,使得
臣民適時升住天國。(2.37)
雖在困境中聰明機智,
心術邪惡者也不委任,
雖是朋友而不能勝任,
也不因感情加以提拔。(2.38)
他擁有威嚴和光輝,
燒毀狂傲的敵人們,
名譽之燈光華燦爛,
照亮一片大地河山。(2.39)
出于仁慈而非求名,
他總是施與求告者,
即使舍去龐大資財,
也從不作任何夸耀。(2.40)
處于不幸前來投靠,
即使敵人也不舍棄,
即使征服狂傲之敵,
也不因此驕傲自大。(2.41)
不因愛、恨和恐懼,
從而違越道德界限,
面對上好享用之物,
不沉溺于感官享受。(2.42)
任何時候都看不到他
有不合適的舉止行為,
對于朋友以及敵人的
行為,他都平等看待。 (2.43)
他如禮飲用蘇摩汁,
并保護榮譽與名聲,
持續(xù)不斷憶念吠陀,
以及吠陀所說之法。(2.44)
諸多品德彌足珍貴,
這種那種無不具備,
所向無敵諸侯臣服,
釋迦王仿佛帝釋天。(2.45)
就在這時候,熱愛
正法的眾天神希望
視察正法實踐情況,
因此巡行世界各地。(2.46)
正法為本性的眾神
游行世界,想調(diào)查
正法狀況,看到了
極虔誠的人民之主。(2.47)
于是,菩薩離開了
兜率眾神降臨大地,
決定就投生到這位
大地之主的家族中。(2.48)
當時國王有位王后,
名為摩耶,她毫無
嗔怒、無明和欺騙,
猶如天國天女摩耶。(2.49)
在適宜的時機,王后
在夢中看到一頭六牙
白象進入胎中,仿佛
愛羅婆多,元氣十足。(2.50)
精通解夢的眾婆羅門
聽說此夢,預言將會
誕生一位王子,享有
王權、正法以及榮譽。(2.51)
這位最殊勝者追求那
輪回的終結(jié),誕生時,
大地與山岳一同震動,
如波濤顛簸中的舟船。(2.52)
花瓣雨從天空中飄落,
受陽光照射也不枯萎,
仿佛方位象正用鼻子
搖晃花車植育的樹林。(2.53)
鼓聲咚咚響徹天空,
仿佛眾神正在游戲,
太陽極其明亮閃耀,
吉祥和風微微吹拂。(2.54)
出于對妙法的珍重,
以及對眾生的慈憫,
兜率天與凈居天的
眾神心中充滿喜悅。(2.55)
有至福標志的至尊
者獲得了名譽旗幢,
宛如正法擁有化身,
閃耀著安祥的光輝。(2.56)
如引火木燃起火焰,
小王妃也生下兒子,
他帶給家族無盡的
歡樂,因此名難陀。(2.57)
他胸脯寬闊臂修長,
雄獅肩加上公牛眼,
形體俊美出眾,所以
人賦其名“美難陀”。(2.58)
難陀貌美光彩迷人,
好像愛神擁有形體,
仿佛是春天剛來臨,
若一輪新月初升起。(2.59)
把兩兒子撫養(yǎng)成人,
國王心懷極度喜悅,
如善人手中的巨資
成就了正法與愛欲。(2.60)
時光流逝,一雙好兒
子長大,帶給他幸福,
如正法與財富使善人
的廣大事業(yè)欣欣向榮。(2.61)
在這一雙好兒子中間
釋迦王顯得光彩奕奕,
像雪山和西文迪耶山
之間顯現(xiàn)的中間地帶。(2.62)
兩位王子接受啟蒙,
逐漸掌握種種學問,
難陀總是享受快樂,
一切義成卻不迷戀。(2.63)
因為他看見老人、病人和死人,
覺察到世人的無知,內(nèi)心痛苦,
心中極為驚駭,棄絕感官享樂,
渴望迅速摧毀生死輪回的險惡。(2.64)
他心懷怖畏,下定決心不再輪回,
絕色佳人正在熟睡,他毫不留戀,
趁夜晚離開王宮,決意前往森林,
正如王天鵝飛離荷花擾蕩的池塘。(2.65)
(大詩《美難陀》中名為《國王記》的第二章。)
[1]季羨林.印度古代文學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黃寶生.印度古代文學[M]. 北京:知識出版社,1988.
[3](日)Kiyoshi Okano.印度佛教文學研究史[M/OL].載于九州印度佛教學網(wǎng)站:http:// homepage3.nifty.com/ indology/saundara.html. [4] F. W. Thomas, Saundarananda kāvya, VIII, 35[J/OL].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11, ( Oct):1125-1126.
[5] L. V. Poussin, Critical Notes to Saundaranandakāvya [J/OL].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Studies,1918, (Vol.1, No. 2):133-140. [6] C. W. Gurner, Notes on the text of A?vagho?a's Saundarananda [J/ OL].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28, (1):131-132.
[7] J. Charpentier, Some Notes on the Saundaranandakāvya [J/OL].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34, (1): 113-119.
[8] S. Caudharī.Saundaranandam Mahākāvyam [M].Delhi: Motilal Banārasīdāsa, 2001.
[9](日)Seiren Matsunami.《馬鳴端正なる難陀》[M]. 東京:山喜房佛書林,1980.
[10] Ramshankar Tripathied.,L. Jamspal tran.Saundarananda Mahākāvya [M].Varanasi: Central Institute of Higher Tibetan Studies, 1999.
[11] Linda Covill.Handsome Nanda by A?vagho?a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12] Vidhushekara Bhattacharya, The Saundarananda of A?vagho?a[J/ OL].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1914,( Jul):747-748.
[13] Yoshito S. Hakeda.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epics of A?vagho?a especially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epics of Kālidāsa[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60.
[14] Yoshito S. Hakeda,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Words in A?vagho?a's kāvyas[J/OL].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62, (Vol. 82, No. 2):150-163.
[15](日)Kanakura Ensho.《馬鳴の研究》[M].京都:平樂寺書店,1966.
[16] Roshni Rustomji Bohn.Asvaghosa's Saundarananda a poetic study[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3.
[17] Lynken Ghose.Emotion in Buddhism: A case study of A?vagho?a's Saundarananda[D]. Mmontreal: McGill University, 2000.
[18] Linda Covill. A Metaphorical Study of Saundarananda[M]. Delhi:Motilal Banārasīdāsa, 2009.
[19] E. H. Johnston ed. & trans.The Saundarananda of A?vagho?a[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75.
[20] 馬鳴菩薩傳[A]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50冊No.2046[Z/CD]. [21] 付法藏因緣傳[A](元魏吉迦夜與曇曜譯).大正藏第50冊No.2058[Z/CD].
[22] 黃寶生.印度古典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馮濟平
Saundarananda Mah āk āvya of A?vagho?a
DANG Su-ping
(Department of South Asian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Saundarananda Mahākāvya by Buddhist poet A?vagho?a in the 1stand 2nd century is a very significant work in the history of Indian classic Sanskrit literature.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ve researches by scholars abroad. Then, due to the lack of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his work, it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uddhism and literature. Finally, it provid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antoes of this poem with a brief analysis.
Indian classic Sanskrit literature; A?vagho?a; Saundarananda
I199
A
1005-7110(2011)01-0054-10
2010-10-29
黨素萍(1978-),女,河南濟源人,北京大學梵巴專業(yè)博士生,主要從事佛教歷史與文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