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賢 梁穎茵
心理治療在偏頭痛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吳杰賢 梁穎茵
目的 探討心理治療在偏頭痛治療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124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單純藥物治療組(對照組)和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組(試驗組),各62例,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結果 通過對比兩組的療效,實驗組的總顯效率為90.3%,對照組的總顯效率為77.4%,實驗組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是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方法。
心理治療;偏頭痛;焦慮;心理暗示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搏動性劇烈頭痛;同時在發(fā)作時常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胃腸道功能紊亂等。在頭痛發(fā)作前,常有視物模糊、閃光、偏盲等先兆癥狀。天氣變化、疲勞、月經期、精神因素等可能誘使其發(fā)作。偏頭痛如果治療不當常使病程持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目前國內外對偏頭痛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特別是對其發(fā)病機理還不完全清楚,但多數研究認為該病與血管、神經等因素有關,近年來很多研究認為在它的致病和誘發(fā)因素中精神因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為了探討心理治療對該病的作用,我們進行了本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期間在我院診斷為偏頭痛的124名患者,年齡19~55歲,平均34.5歲;其中男性28例,女性96例。隨機分為藥物結合心理治療組(試驗組)和單純藥物治療組(對照組),每組62例。所有患者經頭部CT和其它相關檢查,除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頭痛、牙、眼等引起的繼發(fā)性頭痛。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對癥及藥物治療方法,發(fā)作期主要使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5-HT受體激動劑如佐米格、英明格等藥物治療。所有藥物均為常規(guī)劑量,每個療程2周,持續(xù)2至3個療程。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對癥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入心理治療。由具有神經內科主治醫(yī)師以上資格并接受心理治療培訓,具有心理治療資格的醫(yī)師給予患者定期心理治療。每周心理治療2至3次,持續(xù)4周。
2.2 心理治療措施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要取得患者充分的信任和配合;其次現代醫(yī)學理論認為疼痛常常與不愉快的負面情緒聯系在一起,在臨床實踐中大部分頭痛患者伴有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2]。醫(yī)生應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通過語言交流,肢體動作等疏泄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增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此外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下,結合使用心理暗示療法等,必要時可使用抗焦慮、鎮(zhèn)定等心理藥物。
2.3 療效判斷及標準 通過治療后根據患者癥狀的緩解情況分為,痊愈:通過治療后頭痛癥狀消失,且一年內無反復。有效:通過治療后頭痛程度和發(fā)作次數明顯緩解,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好轉:通過治療后頭痛程度和發(fā)作次數有所緩解,部分影響日常生活。無效:頭痛癥狀和治療前相比無明顯變化。將痊愈、有效和好轉的患者認為治療顯效,對比兩組的顯效率。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組間比較使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通過治療后頭痛癥狀大多得到一定的緩解,將療效標準中的痊愈,有效和好轉均視為顯效。兩組療效比較:實驗組痊愈21例,有效15例,好轉20例,無效6例,總的顯效例數為56例,總顯效率為90.3%;對照組痊愈17例,有效10例,好轉21例,無效14例,總的顯效率例數為48例,顯效率為77.4%。可見兩組的顯效率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認為藥物結合心理治療較單純藥物治療偏頭痛療效更好。
偏頭痛作為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對其研究還不夠,特別是對其發(fā)病機制的認識還流于表面。目前對于偏頭痛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血管源學說,認為偏頭痛患者的顱內血管先收縮,繼而顱外血管劇烈擴張,出現頭痛發(fā)作;神經源學說,認為腦功能紊亂開始于枕葉,并擴散到全頭部;神經源性炎癥反應學說,認為不明原因的刺激物刺激三叉神經釋放化學物質,導致局部炎性反應,引發(fā)頭痛;血管-神經聯合學說,刺激物影響皮層、丘腦、下丘腦,然后刺激腦干引起血管擴張并通過刺激三叉神經產生局部炎癥反應,此外使血小板釋放5-HT,導致頭痛加重[4]。近年來,相關研究也證明心理因素在偏頭痛的發(fā)病特別是誘發(fā)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焦慮、抑郁等精神因素可誘使其發(fā)病有關,而長期的頭痛又可能引起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多數病人反映在某段經常出現焦慮、緊張、抑郁等負面情緒的時間中頭痛癥狀較重,發(fā)病次數也比較頻繁。大多數臨床研究表明,偏頭痛患者多長期處于不同程度的緊張和焦慮狀態(tài),長期的精神壓力過大、情緒紊亂可影響頭頸部肌肉和血管收縮,所產生的疼痛牽涉或擴散至頭部,同時負面情緒等也能通過影響植物神經引起頭痛癥狀。
偏頭痛的治療臨床主要應用對癥和藥物治療,常使用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5-HT受體激動劑等。單純的藥物治療雖然能部分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但畢竟只是短暫的和有限的,何況還有許多副作用。近年的研究認為止痛劑的應用應謹慎,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止痛劑也是導致頭痛的原因之一?,F代醫(yī)學模式正轉變?yōu)樯鐣?心理-生理模式,在類似神經性頭痛等疾病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尤為突出[5]。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在偏頭痛的非藥物治療上多加關注,特別是通過心理治療能消除患者致病因素中的心理情緒因素,因此將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藥物治療用于軀體癥狀,具有一定的療效,但藥物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特別是對于神經性頭痛的心理情緒因素作用不明顯,而心理治療可以從本質上改變患者認知行為,矯正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再配合藥物治療,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和對照組療效差別明顯,結合心理治療的比單純使用藥物治療的療效更好。這說明心理治療,在偏頭痛的治療中很有必要,這也是與以往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不同之處。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在進行心理治療時不僅需要扎實的神經內科基本功及醫(yī)學心理學知識,特別要重視進行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方式。對于不同的患者要針對患者的特點,有針對有區(qū)別的對待不同的患者。首先抓住認識和信念這個關鍵,消除患者對癥狀的恐懼,增強對治療的信心,同時進一步分析患者深層的心理因素,通過引導,暗示等予以糾正,逐步消除患者的精神壓力,消除焦慮、緊張、抑郁等負性情緒的致病作用。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神經內科疾病,多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其發(fā)作與患者的焦慮、緊張、激動因素相關。所以,加用心理治療,能幫助患者消除負面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緩解癥狀。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將是偏頭痛治療的發(fā)展方向。
[1]曾文星,徐靜.心理治療:理論與分析[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4:8-18.
[2]溫盛霖,葉明志,吉峰.69例偏頭痛患者性格和應對方式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0,14(2):105-106.
[3]張雅坤,周玲君,郭振華.認知行為療法在疼痛治療中的應用現況及展望[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3,9(3):163-166.
[4]賀永進,杜洪印.偏頭痛發(fā)病機制與治療研究進展[J].河北醫(yī)學, 2002,16(5):631-633.
[5]張殿君,王俊剛,蘇俊鵬.臨床慢性疼痛病人的心理衛(wèi)生狀況調查與分析[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08,5(29):64-65.
Objective Discussing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Methods Choice124 example migraine patient, randomly divided into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control group)and drug treatment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group(trial group),62 patients in each group,contrast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y comparing the eff cacy of the two groups,90.3%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ial group,77.4% o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Treatment to the trial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 cant (P<0.05)of the difference. Conclusion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Psychotherapy;Migraine;Anxiety;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010
529200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吳杰賢) 510080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 (梁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