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聰,黃 泳,陳 瑩,王升旭
(南方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515)
慢性腰肌勞損(簡稱腰肌勞損),是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因慢性損傷性炎癥而引起的疼痛性疾病,是腰背痛常見原因之一[1]。筆者自2009年8月-2010年6月運用夾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3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8月-2010年5月因慢性腰肌勞損就診的患者30例,女19例,男11例;年齡21~35歲,平均(25.80±2.89)歲;病程3~48月,平均(16.73±12.10)月。
1.2 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慢性腰肌勞損的診斷標準。1)有長期腰痛史,持續(xù)3個月以上,反復發(fā)作。2)一側或兩側腰骶部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3)一側或兩側骶棘肌輕度壓痛,腰腿活動一般無明顯障礙。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治療前后相關計量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指標采用秩和檢驗。
2.1 針刺治療 取穴:L1~L5夾脊穴(雙側、深刺)。選用一次性針灸針,3寸毫針,30號。操作:令患者俯臥位,常規(guī)消毒,垂直進針至針下有觸骨樣硬物的感覺后,緩慢提插捻轉,令患者感覺針處酸脹得氣即可。留針15 min。注意事項:針刺在毛孔處時會發(fā)生疼痛,應重新調(diào)整進針方位,針刺出血者,起針時壓迫出血部位。
2.2 手法治療 在腰部行理筋正骨法手法治療。令患者俯臥位,行拔、伸、轉、旋手法,操作1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4周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臨床治愈:腰痛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好轉:腰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基本恢復;無效:癥狀未改善。 治療前后患者的疼痛分級指數(shù):采用國際公認的描述與測量疼痛的簡化McGill量表進行測評。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含11個感覺性詞與4個情緒性詞,程度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以0、1、2、3分表示,計算出PRI總分。
3.2 結果 本組30例,治愈4例,好轉2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疼痛分級指數(shù)治療前(8.30±4.83),治療后(3.80±2.58),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組觀察結果顯示,夾脊穴深刺配合手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有明顯療效。腰部夾脊穴具有特殊的解剖位置,其每個穴位都與脊神經(jīng)和血管相對應,故深刺腰夾脊穴,對局部的神經(jīng)和血管進行刺激,能改善局部的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和血液調(diào)節(ji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無菌性炎癥的吸收,而局部手法治療又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