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南陽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關于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發(fā)展過程的思考
王 宏
(南陽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毛澤東同志的調查研究理論是伴隨著其革命實踐活動及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進程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經(jīng)歷了萌芽、形成、完善和系統(tǒng)化、豐富和發(fā)展幾個階段,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chǎn)物。
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發(fā)展;過程
毛澤東同志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一貫重視、提倡并且身體力行調查研究。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毛澤東同志從參加共產(chǎn)主義運動、締造我們黨的最初年代開始,就一直提倡和實行對社會客觀情況的調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論脫離實際、一切從主觀愿望出發(fā)、一切從本本出發(fā)和上級指示出發(fā)而不聯(lián)系具體實際的錯誤傾向作堅決的斗爭?!盵1](P114-115)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領袖中,毛澤東同志的調查研究工作做得最多;在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中,毛澤東同志專門論述調查研究的著作也最多。毛澤東調查研究理論的形成、完善、豐富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青年時期,毛澤東就非常重視實地考察,向社會學習。他在《講堂錄》中說:“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而已。”[2](P49)他認為不僅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這無字之書就是社會。在1917年夏至1918年夏的一年中,毛澤東曾三次以“游學”方式考察了長沙附近和洞庭湖畔的廣大農(nóng)村;1918年冬至1919年春,又曾兩次到北京近郊長辛店鐵路工廠進行調查。這個時期的調查,其主要對象有農(nóng)民、工人,社會上的名流,寺廟里的佛教徒,以及在衙門當門房的老人等。調查的內容包括山川自然條件,名勝古跡,民間風俗習慣,民眾的勞動和生活狀況,官府的黑暗腐朽,以及國內外各種主義和學說等等。通過這些調查得到了最初的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感性認識。
除實地考察外,毛澤東還非常重視通過報紙了解社會情況。他說:“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岡山為止,我從來沒有中斷過閱讀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報。”[3](P32)青年時代毛澤東還注意外國革命經(jīng)驗的研究。他說:“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4](P96)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組織許多新民學會會員到法國勤工儉學,調查研究外國的社會情況和革命經(jīng)驗。但是毛澤東自己沒有出國,他說:“我覺得我對自己的國家還了解得不夠,我把時間花在中國會更有益處?!盵5](P126)
毛澤東青年時代的社會調查思想和實踐,使他能夠經(jīng)常接觸社會實際,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務實的精神。毛澤東從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出發(fā),把調查研究作為認識社會,揭示真理,幫助尋找中國出路的重要方法,這在我黨歷史上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
二十年代中期和三十年代早期是毛澤東社會調查實踐最活躍、調研成果最豐富的時期,也是毛澤東社會調查理論形成的時期。在這個時期,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階級等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寫出了許多重要的論著和報告。1925年毛澤東發(fā)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1927年為支持農(nóng)民運動,駁斥黨內外懷疑和指責農(nóng)民運動的論調,寫了《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初步提出了建立農(nóng)村革命政權和農(nóng)民武裝思想。毛澤東還先后撰寫了《尋烏調查》、《興國調查》等調查報告,這些調查報告為我黨制定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土地路線和農(nóng)村的階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毛澤東不僅進行了大量艱苦的實地調查,而且在社會調查的理論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1929年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明確提出把調查研究作為糾正主觀主義的方法。他指出:“因為對于政治形勢的主觀主義分析和對于工作的主觀主義指導,其必然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盵6](P91)“使全黨注意社會經(jīng)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墜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盵6](P92)這些論述明確指出了調查研究對于形成黨的斗爭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意義。1930年5月,毛澤東發(fā)表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第一次做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6](P109)的著名論斷,這部著作還對社會調查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調查方法和技術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斗磳Ρ颈局髁x》一文,是毛澤東長期從事調查研究工作的科學總結,是毛澤東社會調查理論開始形成的標志,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系統(tǒng)論述社會調查問題的第一部專著。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毛澤東社會調查理論進一步完善和系統(tǒng)化的時期。這一時期,毛澤東進行了艱巨的理論創(chuàng)造工作和把理論應用于實際的指導工作。1937年發(fā)表的《實踐論》和《矛盾論》,集中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同時也為毛澤東的社會調查理論奠定了哲學基礎。此外,在這一時期,毛澤東還發(fā)表了《(農(nóng)村調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們的學習》、《關于農(nóng)村調查》、《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并領導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等中央文件。毛澤東從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高度,從轉變黨的思想作風,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高度,系統(tǒng)闡述了調查研究的意義、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使調查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賦予調查研究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從而使我黨的調查研究理論更加完備和系統(tǒng)。
在這個時期,毛澤東的社會調查理論已逐漸為全黨所認識和接受。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大力倡導和具體組織下,全黨逐漸形成了調查研究之風。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相比,毛澤東的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已經(jīng)由他個人直接深入實際、深入社會,轉向推動全黨同志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同時,調查研究的理論也被廣泛地運用于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軍事斗爭、政治斗爭、思想斗爭和土地改革中去,因而使我黨的調查研究實踐活動,無論是廣度和深度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實踐中,調查研究發(fā)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經(jīng)濟恢復時期、生產(chǎn)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以及1961年前后的一段時間里,毛澤東和黨中央曾多次強調和闡述調查研究工作對于執(zhí)政黨的極端重要性,反復號召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繼承和發(fā)揚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此同時,毛澤東作為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多次巡視祖國大江南北,調查各地的情況,傾聽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并組織和領導全黨同志在各條戰(zhàn)線上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調查研究工作。這些調查研究活動對于我們黨正確地制定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政策,糾正實際工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克服困難,取得各方面的偉大成就,發(fā)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在調查研究的理論上,毛澤東根據(jù)我們黨進行調查研究的歷史環(huán)境、任務和具體條件所發(fā)生的變化和特點,對調查研究的新經(jīng)驗從理論上加以概括和總結,進一步闡述了調查研究的認識論意義,提出了“走馬觀花”和“下馬觀花”兩種調查方法;強調調查研究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深刻闡述了調查研究、群眾路線和民主集中制三者的一致性;反對各種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所謂的調查研究,從而深化和豐富、發(fā)展了他的調查研究理論。
遺憾的是,在毛澤東晚年的實踐活動中,忽視了正確的調查研究,偏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而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工作指導方針上發(fā)生了某些重大失誤,但他在調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仍然是無法否認的。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美〕埃德加·斯諾.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M].吳亮平,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周士釗.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澤東在湖南[A].載《五四時期的社團》第1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美〕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M].吳亮平,譯.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79.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王宏(1968-),男,碩士,南陽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