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郝強
骨轉移癌引起溶解性骨結構破壞而發(fā)生疼痛,導致患者活動障礙生存質量下降,生存時間縮短。放射治療對局部病灶療效較好,但是總有部分患者療效不明顯,或療效維持時間短。依班膦酸鈉能夠較好地控制惡性腫瘤骨轉移引起的疼痛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可以抑制溶骨性骨破壞和預防病理性骨折。為了提高療效我們開展了放療聯(lián)合依班膦酸鈉治療骨轉移癌疼痛的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入選標準 經病理學或細胞學證實的惡性腫瘤,X線、
ECT、CT或MRI提示有溶骨性骨轉移并伴有疼痛,觀察病灶4周內未進行放射治療和其他雙膦酸鹽治療,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基本正常,KPS評分≥30分,預計生存3個月以上。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放射治療,模擬機定位,使用直線加速器產生的6 mv高能X射線治療,射野包括病灶外2~3 cm,椎體包括病灶上下各一個椎體,常規(guī)分割劑量200 cgy/次,總劑量4000~5000 cgy/20~25次。研究組采用放射治療聯(lián)合伊班膦酸鈉治療,放射治療方法和劑量同對照組,同時于放療當日應用伊班膦酸鈉4mg加生理鹽水1000ml靜點4 h以上,然后每28 d應用4 mg,總計應用伊班膦酸鈉4~5次。
1.3 一般資料 研究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齡48~82歲,中位年齡59歲,其中肺癌26例、乳腺癌9例、食道癌7例、鼻咽癌2例、前列腺癌2例、直腸癌1例:轉移部位脊椎12例,肩胛骨9例,肋骨6例,盆骨6例,全身2個以上部位多處轉移14例。對照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45~79歲,中位年齡58歲,其中肺癌25例、乳腺癌7例、食道癌6例、鼻咽癌2例、前列腺癌1例、胃癌1例;轉移部位脊椎13例,肩胛骨7例,肋骨6例,盆骨5例,全身2個以上部位多處轉移11例。
1.4 觀察項目和評價標準 疼痛強度評定:采用國際通行的劃線法(VAS)并結合口述法(VRS)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評定。0分為0級,1~4分為Ⅰ級,5~6分為Ⅱ級,7~10分為Ⅲ級。
1.4.1 止疼效果評定標準 顯效為治療后疼痛評分下降2個級差以上;有效為疼痛評分下降1個級差;無效為疼痛評分下降小于1個級差或未變或加劇。有效率為顯效+有效病例占全部病例的百分數(shù)。
1.4.2 生活質量評分 根據(jù)KPS評分標準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分。明顯改善為治療后KPS評分提高≥20分;改善為KPS評分提高≥10分:穩(wěn)定為KPS評分變化<10分;降低為KPS評分減少≥10分;明顯降低為KPS評分減少≥20分。有效率為明顯改善+改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百分數(shù)。
1.4.3 不良反應的評定標準 不良反應的評定標準按照NCI標準,并同時判斷與治療的相關性,以有關或可能有關計為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2.1 止痛效果 研究組止痛有效率為87.2%,對照組為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研究組治療起效時間(疼痛開始減輕的時間)為2~19 d,平均 (5.4±3.68)d,對照組治療起效時間為1~22 d,平均6.9±3.71,2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911,P>0.05)。作用維持時間研究組為9~14個月,平均(11.5±3.17)個月,對照組為5~11個月,平均(8.6±4.39)個月,2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536,P<0.01)。
2.2 生活質量變化 研究組生活質量提高有效率為61.5%,對照組為50.7%,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2.3 不良反應 研究組應用伊班膦酸鈉后5例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均為用藥后次日出現(xiàn)發(fā)熱,多為輕中度發(fā)熱,經對癥處理體溫恢復正常;對照組在治療期間2例出現(xiàn)發(fā)熱,為輕度發(fā)熱,未予特殊處理。另外2組患者均出現(xiàn)惡心、嘔吐和自細胞下降癥狀,經對癥處理癥狀好轉,詳見表3。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止痛效果比較
表2 研究組與對照組生活質量變化情況比較
表3 研究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
骨轉移癌是惡性腫瘤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臨床常見癥狀為持續(xù)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放射治療止痛因為快速有效成為骨轉移癌的重要治療方法[1]。但如疼痛再發(fā)后不能再行放射治療,如果放療劑量過大可能發(fā)生病理性骨折,給患者增加新的痛苦。文獻報道,放療對單發(fā)或少發(fā)骨轉移癌止痛有效率為80%~90%,完全緩解率可達35%左右[2],但對多發(fā)廣泛骨轉移引起的疼痛,放療難以全面止痛。伊班膦酸鈉為屬于第三代雙鱗酸鹽類藥物,能牢固地吸附在骨小梁的表面,形成一種保護膜選擇性地阻擋破骨細胞的骨溶解作用;抑制破骨細胞發(fā)育成熟,從而抑制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和乳酸等致痛介質的產生;另外保護甚至刺激骨質重建單位,使新骨形成增加,從整體骨平衡而言,使骨吸收的負面結果減輕甚至出現(xiàn)骨質增加的結果,因此,可以治療骨轉移癌引起的疼痛。本研究將局部常規(guī)放療與伊班膦酸鈉治療相結合,相互取長補短治療骨轉移癌引起的疼痛,獲得了較好的效果[3]。本研究發(fā)現(xiàn)放療聯(lián)合伊班膦酸鈉止痛有效率高于單純放療,止痛持續(xù)時間長,可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表明伊班膦酸鈉有促進成骨作用,使骨骼出現(xiàn)修復現(xiàn)象,減少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能具有抗腫瘤的作用。
在伊班膦酸鈉應用中5例出現(xiàn)低熱,體溫在37.8℃左右,無需特殊處理2~4 d體溫恢復正常,2組均有個別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及白細胞下降我們考慮可能與放療有關,因此,認為伊班膦酸鈉副反應輕不影響治療。在治療多發(fā)性骨轉移時,伊班膦酸鈉的應用解決了多野大面積放療所致的不良反應明顯增多的缺點,使放療在安全的范圍內應用。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放療聯(lián)合伊班膦酸鈉是目前治療骨轉移疼痛較好的方案,具有止痛快、療效確切、持續(xù)時間長和副反應輕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推廣。
[1] 王鳳桐.90例骨轉移癌的放射治療分析.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1,10(4):227.
[2] Rosen CJ,Kessenich CR.Comparative clinical pharmacyology and therapeutic use of bisphosphonates in metabolic bone diseased.Drug,1996,51(4):537-551.
[3] 魯明騫,文彩紅,向麗娥,等.伊班瞵酸鈉聯(lián)合放療治療骨轉移癌疼痛的臨床療效.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6,14(4):4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