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 鄒育庭 陽慶軍 廖公平 吳珂 袁勤
(1.湖南博愛康復醫(yī)院康復治療科,湖南長沙410329;2.湖南省兒童醫(yī)院腦癱康復中心,湖南長沙410004)
小兒腦癱(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大腦發(fā)育時期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1]。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表現(xiàn)多樣,可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和視覺障礙、行為異常等,是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發(fā)育,若不能得到及時診治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不僅給患兒帶來極大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以往人們認為此病屬不治之癥,無有效方法,只能寄望于患兒的自然康復。因此,應積極探索小兒腦癱的有效治療方法,以利用現(xiàn)有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患兒的傷殘程度,提高治療效果。本資料旨在通過康復治療的介入,探討綜合康復治療對腦性癱瘓的影響,對開展小兒腦癱治療提供依據(jù),并進一步敘述康復治療介入的重要性,報道如下。
2010年2~12月在筆者所在科室接受治療的小兒腦癱患者80例。根據(jù)患者住院的先后順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型標準參照2004年全國小兒神經(jīng)學組主辦的全國小兒腦癱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分型[2]。治療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5.37± 2.43)歲;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93±2.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2)年齡在0~6歲;能夠按計劃堅持治療滿3個療程者。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者;(2)不合作者,不能堅持治療;(3)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器質(zhì)性疾病者。
1.3.1 對照組 主要采用Bobath法訓練[2],此方法的特點是在患兒身上尋找一些運動的關(guān)鍵點,對痙攣的部位采取一些反射抑制模式進行抑制,待肌張力下降后,讓患兒進行主動的、小范圍的、不太用力的和不引起痙攣的關(guān)節(jié)活動;或通過平衡、翻正反應引起運動,然后再負重取得平衡;用這樣的方法訓練對運動的控制。刺激固有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手技:主要手技有壓迫、位置反應、保持反應、拍擊四種。具體方法有:①豎頭訓練,有抱球法、Bobath球訓練法、三角墊法等;②翻身訓練,有全身伸展模式、手口足協(xié)調(diào)、軀干回旋、單臂支撐等;③坐位訓練,有體位轉(zhuǎn)換、坐位平衡等;④爬行訓練,有手支撐、四爬位骨盆分離訓練、立直和平衡反應促通、下肢交互運動促通等;⑤站立訓練,有扶站、骨盆控制、姿勢轉(zhuǎn)換等;⑥行走訓練,有交叉步態(tài)抑制、步幅訓練、Bobath法抑制異常姿勢、靜態(tài)及動態(tài)平衡訓練等。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訓練內(nèi)容上增加:①針灸治療取百會、四神聰、夾脊、懸鐘、足三里、合谷,用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②高壓氧治療;③功能和智力訓練與水浴療法。兩組均治療30d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兩組綜合功能改變采用《腦癱兒童綜合功能評定表》,本量表包括認知功能、粗大運動功能、語言功能、自理動作和社會適應性5個方面,每個方面10個小項,共50項。評分標準:采用百分制,每項全部完成得2分,大部分完成得1.5分,完成一半得1分,小部分完成得0.5分,不能完成得0分,總分滿分為100分。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總分提高20%或以上;有效:總分提高1%~19%;無效:總分未提高,甚至減少。
殘疾程度評定標準:輕度:總分>75分;中度:總分25~75分;重度:總分<25分,患兒治療前及治療1個療程后各進行1次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粗大運動功能發(fā)育情況: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3]。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比較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均以(±s)表示,治療前、后參數(shù)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對照組總有效率80%,組間比較,治療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GMFM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評分分別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提高(P<0.01,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針刺組高于運動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99.46±52.18 136.30±39.23*對照組 40 99.46±52.19 108.20±35.89
腦癱病因多樣,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腦癱的病因多以產(chǎn)前為主,而發(fā)展中國家以產(chǎn)時和產(chǎn)后病多見[4]。腦癱是一種頑癥,過去稱為不治之癥,隨著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腦癱患兒得到有效治療,有效率治愈率在不斷的提高,致殘率在不斷的下降,同時也應注意到腦癱患兒治療時間長、費用昂貴,社會各界應給予關(guān)照[5]。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不論是單純的運動療法,還是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均有明顯改善。從兩組對比結(jié)果來看,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也就是說與單純的運動療法相比,進行綜合康復治療的患兒運動功能改善狀況更明顯。
[1]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0:21-24.
[2]Russell D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ns to evaluate the ellect of physical therapy[J]. Dev Med Child Neurol,1989,31(3):341-352.
[3]關(guān)華.臨床康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42-143.
[4]黃東鋒,劉鵬.腦性癱瘓醫(yī)學康復的研究趨勢和對策[J].現(xiàn)代康復,1999,3(2):162-163.
[5]馬粉華,趙仲和,吳佳明.綜合治療69例小兒腦癱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3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