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婧
(江漢大學 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論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與運用
廖宇婧
(江漢大學 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我國的紅色資源得天獨厚,具有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和教育價值。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優(yōu)選與創(chuàng)設方法是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本文在將理性思維與信仰生成相結合、理論灌輸與實踐參與相結合、正面引導與文化養(yǎng)成相結合的基礎上,提出情境體驗促成法、價值澄清引導法、榜樣示范激勵法和行為踐履轉化法等四種教育方法。
紅色資源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方法與運用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載體,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心理認同,而且可以促使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更可以引導大學生科學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方法是人們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手段、工具、途徑、技術和范式,作為活動主體的人與作為活動客體的具體對象,正是通過方法才得以在活動中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1]毛澤東同志形象地提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保?]同樣的道理,對于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方法也起著尤為重要的中介、“橋梁”作用,是關鍵。畢竟,在實施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才能實現(xiàn)。方法運用的恰當和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紅色資源教育價值能否實現(xiàn)。
優(yōu)選與創(chuàng)設方法,一方面符合方法創(chuàng)新的特質,有助于提高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盡管紅色資源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價值不言而喻,但是在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方法的功效,從而導致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單調、孤立,不利于方法的立體化、動態(tài)化發(fā)展。在具體方法的選用上,更傾向于權威模式,熱衷于單向灌輸。優(yōu)選與創(chuàng)設開放式、發(fā)散式方法,具有針對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征,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遵循當代大學生理論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特點,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作為在新的歷史環(huán)境中成長的一代青年,大學生熱愛祖國,勤奮學習,積極進取,思維敏捷,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開拓新領域,具備許多超越前輩的優(yōu)點和特色。但他們崇尚自由和多元化,具有強烈的反叛精神和獨立意識,渴望沖破權威和習慣的力量,在理想信念的接受上表現(xiàn)為接受途徑的多樣化、接受內容的復雜性、接受方式的平等性和滲透性等特點。他們極力排斥非此即彼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更多時候呈現(xiàn)出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開放性等特征。于是,在遵循大學生理論學習和思維方式的特點基礎上進行的方法優(yōu)選與創(chuàng)設將極大地促進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形成。我們要堅持三個“結合”在將理性思維與信仰生成結合起來,將理論灌輸與實踐參與結合起來,將正面引導與文化養(yǎng)成結合起來的基礎上,探索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
紅色文化“入心”,體驗先行。因為理想信念的確立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就必須認真分析社會轉型時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要求和大學生的思想認識特點、接受規(guī)律。每一個大學生都有其獨立的知識、思想、觀念體系,而紅色資源帶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色彩,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有效地接受教育和引導,信服并自覺地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
哲學家狄爾泰說過,生活表達在體驗中,人們生活在體驗中,并通過體驗而生活。對于體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在體驗中,主體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經歷和心理結構)去感受、理解事物,因發(fā)現(xiàn)事物與自我的關聯(lián)而生成情感反應,并由此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深刻的領悟。[3]還有人認為,體驗是一種移情和理解,它使他人、他物融入我“心”,浸染生命,撼動心靈。[4]不管何種理解,體驗都是與個體主動地參與、感受和建構分不開的。大學生以已有的經歷、豐富的心理、深刻的感悟去感受、體味各種情感,并從這些體驗中獲得啟示,從而自覺地約束、調整自己的言行。而只有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才能讓他們受到感染和教育。這就需要營造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讓大學生去感受和體味,發(fā)展智慧,開拓思維,即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為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大學生的情境體驗。
在具體運用上,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再現(xiàn)情境,真實體驗。這主要針對參觀相關紀念館而言,真實再現(xiàn)當時的情境,會讓人如臨其境,自然而然地會產生情感。如帶領大學生參觀貴州息烽集中營,不用過多地渲染,普通的牢房和刑具已足夠讓學生體會、感受當年愛國志士們所受到的非人待遇,激發(fā)起他們對愛國志士們寧死不屈的欽佩,以及對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手段的痛恨。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保護紅色資源的重要性,防止過度開發(fā),人工修葺痕跡過重。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體驗。有些情境是沒辦法真實再現(xiàn)的,高校教育管理者需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可以通過情景模擬、氛圍的營造來達成。如上演紅色舞臺劇、大型音樂劇等,布置場景,激發(fā)大學生的情感、情緒體驗。三是對比情境,深刻體驗。很多時候大學生對空洞的說教、單一的灌輸反應不大,效果也不明顯,相反,如果讓他們在對比中得出結論,一方面可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另一方面結論也更深刻。這就涉及心理學和管理學中的“對比效應”。
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最終是要讓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自覺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社會價值目標的多變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直接造成大學生目標追求的失落、選擇的困惑和目標的錯位。我們既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管理者的主導作用,同時又要尊重大學生價值觀思維方式,重視學生主體的教育,使主體性的發(fā)揮在理想信念形成和穩(wěn)固中起重要作用。
把價值澄清引導法運用到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就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價值澄清引導法的概念初步界定為:教師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調查總結出較為普遍和典型的混亂的價值觀,通過教師的主體引導教育和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混亂的價值中解脫出來,提高其自主分析和處理各種道德和社會問題的能力,并使他們把這種能力轉化為行為的教育方法。[5]它主要通過幾個步驟來實施:一是提出澄清引導問題。以大學生理想信念為中心,教師將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羅列出來,提出需要澄清引導的問題。二是把需要澄清的問題解決方案盡可能多地提供給學生,特別是結合紅色資源,將不同時代人們對這些問題的不同觀念和認識提供給學生。三是師生互動,對教師提供和學生選擇的各種理想信念進行共同分析討論,共同進行價值澄清。四是引導學生自主選擇,鼓勵學生將自己的選擇公之于眾,并對選擇結果進行全面思考和踐行。五是跟蹤學生的選擇與實踐,進行深入交流和反饋。
在澄清引導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事項有:一方面,師生要相互尊重,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同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無論學生觀點多么極端、荒誕、錯誤,都要平等交流,鼓勵他們說出來,從而將澄清過程順利地進行下去。另一方面,重在引導。引導,就是啟發(fā)誘導。引導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通過提出問題來啟發(fā)誘導,通過開展討論來啟發(fā)誘導,通過談話來啟發(fā)誘導,通過對比來啟發(fā)誘導,等等。[6]在澄清引導過程中,教師始終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不能任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發(fā)展下去,要依托紅色資源中典型的人、事和物,挖掘其中的紅色內涵,并借助自身閱歷和知識,肯定學生理想信念中的合理成分,又要對其中消極、偏激、不符合道德文化和價值觀的觀點進行有意識的引導。
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借鑒、模仿他人的行為反應來完成的。的確,榜樣具有感染功能、激勵功能、號召功能、啟迪功能和警醒功能。對榜樣的學習和效仿,可以使先進的受到激勵,平庸的受到推動,后進的受到震動,從而凈化心靈、塑造人格、教育自我。激勵理論是現(xiàn)代管理學中行為科學學派的重要理論,激勵是激發(fā)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其運行按照“刺激—需要—動機—行為”的基本模式,這一過程的實質是刺激變量引起機體變量如動機、需要等產生持續(xù)不斷的興奮,從而引起個體積極的行為反應。[7]在新時期,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也不能忽視榜樣的示范作用和激勵作用。青年大學生可塑性很強,都有見賢思齊之心,紅色資源里有許多先進的人物和事跡,通過紅色資源中榜樣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影響大學生,會激起對他們的敬仰之情,從而激勵自己積極上進,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以之去指導自己的踐行。
榜樣示范激勵法就是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先進典型的正強化產生激勵作用。它寓理于情,以情感人,可以啟真、使善、怡情和養(yǎng)性。它的基點是人的心理與行為之間的相關性,指向人的主體性的生成和強化。在運用榜樣示范激勵法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榜樣要具有針對性,要幫助大學生縮短角色距離。我國的紅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囊括各種各樣的英雄人物,他們或者面對敵人堅貞不屈,或者面對逆境毅然堅持,或者面對誘惑毫不動搖,等等。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善于選擇有針對性的榜樣,讓大學生覺得親切、真實可靠。同時要把學習榜樣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縮短大學生與榜樣之間的心理距離,不能過高或過低,否則將降低目標激勵的水平。其次,要促使榜樣成為大學生自律的力量。在學習榜樣的時候,要著眼于把榜樣從一種他律的力量轉化為大學生自律的力量,從外在的約束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要經常組織大學生討論和交流,幫助大學生深刻把握榜樣的思想言行和社會意義價值,加深他們對榜樣的認識理解,從而達到自我教育和提高的作用。最后,榜樣也可以是某一種正確行為的認可。在很多時候,人們誤以為榜樣就是人物,選擇榜樣就是選擇先進或英雄的人。事實上,行為也可以成為榜樣。無私的行為、高尚的行為都能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榜樣,能夠指導大學生科學踐行。
《荀子·儒效》有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边@其實就是強調“行”的重要作用,即踐行的意義。除此之外,古代還有其他豐富的踐行思想和方法,雖然不同于今天的現(xiàn)實,但仍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依托紅色資源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除了讓大學生深刻體會紅色資源的內涵,并內化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其最終落腳點在于激發(fā)學生行為踐履的自覺性,提高其行為踐履的能力,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行為踐履轉化法,就是在大學生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后,將之外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此來穩(wěn)固、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因為實踐出真知,實踐有著課堂教學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它直觀,注重學生親自參與,能夠充分地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只有將理想信念在實踐中體現(xiàn)和鞏固,才更可靠和真實。在實施行為踐履轉化法時,我們需要采取幾種方式:首先,廣泛搭建實踐平臺,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自1997年起至今,中宣部共公布四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300多個,還有各省、市、縣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為大學生紅色資源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其次,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參與的目的是使所有在場的人都投入學習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通過豐富個人體驗、參與集體決策,進而提高自己改變現(xiàn)狀的能力和信心。[8]只有真正讓大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去,才能順利由內化向外化轉變,落實到大學生的實際行動上。最后,注重評價和行為反饋。在大學生行為踐履后,需要及時做出評價和反饋,充分肯定其積極行為,否定消極行為,以利于隨時做出調整,鞏固大學生的行為,使之養(yǎng)成一定的行為習慣。
[1]萬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發(fā)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10.
[2]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陳佑清.體驗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2):11.
[4]馮建軍.讓教育與生命同行[J].人民教育,2006,(9):7.
[5]張志堅.價值澄清引導法在大學生戀愛觀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金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65.
[6]鄧演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330.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4.
[8]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