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摘譯 龔樹生 審校/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北京 100730)
振動聲橋應用于單側骨性外耳道閉鎖患者的研究
吳倩 摘譯 龔樹生 審校/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yī)院(北京 100730)
患有先天性小耳和閉鎖畸形的患者通常合并中耳畸形,而內耳的形態(tài)和功能正常,這種情況導致近50~60 dB氣骨導差的傳導性聾,通過振動聲橋(vibrant sonudbridge,VSB)植入,聽力可以得到顯著改善。VSB的漂浮質量傳感器(floating mass transducter,F(xiàn)MT)可以和中耳的很多結構耦合。本研究的目的即是評估VSB對單側骨性外耳道閉鎖患者的聽力恢復功能。實驗對象是患有單側小耳外耳道骨性閉鎖的患者7名,年齡10~26歲,平均15歲,男5例,女2例,患耳純音測聽0.5、1、2、3 k Hz,平均氣導聽閾(f4)為69.2±9.3 dB HL,0.5、0.75、1、1.5、2、3、4、6 k Hz平均氣導聽閾(f8)為68.1±9.6 d B HL,平均氣骨導聽閾10.0±3.6 dB HL,平均骨導差50~60 dB,65 d B和80 dB處患耳言語識別率均為0。術前完善顱腦MRI、顳骨CT等檢查。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3例在全耳再造的二期,4例在全耳再造完成之后;手術入路的選擇:既可打通閉鎖板前入路,也可經(jīng)面神經(jīng)后下入路。根據(jù)中耳結構的不同,F(xiàn)MT附著位置不同:1例FMT卷曲在活動的錘砧復合體周圍,2例(缺乏活動的鐙骨結構)FMT直接放在園窗膜上,3例FMT卷曲在鐙骨結構周圍,1例FMT放在鐙骨足板上。除1例術后第1天有輕度眩暈外,其余均無明顯的術中或術后并發(fā)癥,且不會影響外耳美學重建的手術。術后兩個月開機,調控在一個舒適的水平,測試開機時及開機后1、2、6個月的聽力水平。結果,術后8個月時(即開機后6個月時)骨導聽力和術前相比均沒有改變。f4(0.5、1、2、3 k Hz)平均助聽聽閾為23.8±6.2 dB HL,f8(0.5、0.75、1、1.5、2、3、4、6 k Hz)為23.5±5.8 d B HL。f4、f8平均聽力分別提高45.5、44.6 dB;言語識別閾從非助聽時59 d B SPL降至VSB助聽條件下21 dB SPL;自由聲場下安靜狀態(tài)言語識別率為65 d B處99%,80 dB處100%,噪聲環(huán)境下65 d B處75%,80 d B處為97%。病例1的FMT附著在可活動的錘砧復合體上,這需要更高的輸出;病例2、6的FMT直接放置在圓窗膜上,之間需要筋膜等軟組織分隔;在病例3~5的FMT放置在鐙骨上結構上,其振動的軸線幾乎與足板平行,期望足板的振動帶動內側環(huán)狀韌帶;病例7的FMT放置在足板上同時固定在殘存的鐙骨弓的后弓上,其振動能量使得足板連帶著環(huán)狀韌帶垂直運動。聽力檢測結果顯示不同的放置位置其聽力學結果的差異很小。目前,單側小耳-外耳道閉鎖畸形患者中耳重建術后的氣骨導差和相關并發(fā)癥仍沒有解決,本研究說明VSB植入非常適合,很安全,短期的(8個月)的隨訪資料顯示其效果穩(wěn)定,但還需要進一步的長期隨訪結果來證實其效果的穩(wěn)定性。另外,更精細的手術技術及信號的記錄和處理以進一步提高聽力都是未來研究方向。
(摘譯自:Frenzel H,et al.Application of the vibrant soundbridge to unilateral osseous atresia cases[J].Laryngoscope,2009,119:67~74.)
10.3969/j.issn.1006-7299.2011.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