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娟 鄭金旭 盧 培 唐秀忠 貫 劍 莊遠非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以進行性和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受多種炎癥介質(zhì)的介導,但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白細胞介素(IL)-17作為介導炎癥的細胞因子之一,在COPD發(fā)病中的作用研究成為熱點。C反應白蛋白(CRP)是由肝細胞分泌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是反映各種原因引起的炎癥和組織損傷的靈敏指標,且在炎癥反應中起調(diào)節(jié)作用[1]。本研究通過檢測IL-17和CRP在COPD發(fā)病前、急性加重期和穩(wěn)定期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水平的變化及相關性,探討其在COPD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8年2月—2009年11月于我院呼吸科就診的COPD患者200例,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100例,男72例,女28例,平均年齡(78.1±8.3)歲。穩(wěn)定期患者100例,男76例,女24例,平均年齡(75.3±7.6)歲。納入標準: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2006年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有肺癌、肺感染等其他肺部疾病者,有嚴重的心、腦、肝、腎及血液病者(不包括肺心?。?,免疫功能低下有惡性腫瘤及接受化療、放療患者,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有大咯血、氣胸、嚴重肺大泡、近期曾行胸腹手術、嚴重高血壓、有自發(fā)性出血傾向、神志不清及意識模糊不宜行肺功能檢查者。同期選取來院健康體檢者100例為對照(健康對照組),男75例,女25例,平均(76.9± 5.1)歲,3組年齡(F=2.97)、性別構成(χ2=2.77)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取所有研究對象的空腹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置于-20℃冰箱內(nèi)待測。(1)血清IL-17水平測定:采用雙抗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IL-17,試劑盒標準品購自美國Genzyme公司,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分裝,采用放射免疫法做定量檢測,操作按試劑說明書進行。(2)CRP檢測:日立706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芬蘭基因公司試劑盒,用該公司的校正液校正,取血清按說明書做定量檢測。(3)肺功能檢測:所有研究對象早上測定前24 h不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接受檢查前均安靜休息15 min以上,取坐位完成3~5次用力呼氣,觀察流速容量(F-V)曲線,得到最佳2次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的變異<5%或絕對值<0.2 L。使用德國耶格公司的Master Screen肺功能儀測定FEV1,并計算FEV1占預計值百分率(FEV1%)。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6.0軟件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均數(shù)間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相關分析用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組IL-17、CRP及FEV1%的比較 各組間血清IL-17、CRP水平及FEV1%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IL-17、CRP及FEV1%的比較(n=100,±s)
表1 各組血清IL-17、CRP及FEV1%的比較(n=100,±s)
*P<0.05;各指標組間兩兩比較均P<0.05
組別健康對照組(1)急性加重期(2)穩(wěn)定期(3)F IL-17(ng/L)16.4±7.6 73.1±58.4 34.8±21.6 14.73*CRP(mg/L)1.1±0.5 66.1±46.4 6.6±5.8 16.52*FEV1(%)88.1±9.9 45.8±10.2 65.7±11.6 22.39*
2.2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17與FEV1%的相關性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17與FEV1%呈負相關(r=-0.437,P<0.05)。
2.3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穩(wěn)定期血清IL-17和CRP的相關性 COPD急性加重期和穩(wěn)定期患者血清IL-17與CRP均呈正相關(r分別為0.582和0.481,均P<0.05)。
COPD主要的病理基礎是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多種炎癥細胞及細胞因子參與了COPD的發(fā)病過程,導致氣道壁的受損和肺組織的破壞,而中性粒細胞是影響COPD病程的主要炎癥細胞,其在呼吸道的募集和激活受多種炎癥介質(zhì)及細胞因子的調(diào)控[3]。IL-17是一種主要由CD4+記憶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分泌的前炎性細胞因子,能誘導和激活中性粒細胞在呼吸道的募集[4],具有強大的招募中性粒細胞、促進多種細胞釋放炎性因子、促進細胞增殖及抑制部分腫瘤生長等多種生物學作用,與肺部感染、哮喘、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器官移植及腸道炎癥等炎癥性疾病關系密切[5]。沈峰等[6]研究顯示,COPD大鼠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肺組織勻漿IL-17均顯著增高,且肺組織IL-17與BALF中性粒細胞呈顯著正相關,與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在氣道上皮細胞內(nèi)的表達呈正相關,且認為IL-17可能通過增加ICAM-1的表達等途徑促進中性粒細胞在氣道內(nèi)聚集,參與對COPD氣道炎癥的調(diào)節(jié)并參與了COPD的炎癥過程。有研究報道,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組織內(nèi)IL-17表達上調(diào),與淋巴細胞浸潤、肺實質(zhì)受損、肺部炎癥、肺血管重建及氣流受限等密切相關,在COPD病程中起前致炎因子的作用[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顯高于穩(wěn)定期患者,穩(wěn)定期患者血清IL-17高于健康對照組;同時發(fā)現(xiàn)COPD患者血清IL-17與FEV1%呈負相關,提示IL-17在COPD發(fā)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尤其促進其急性加重。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CRP水平明顯提高,動態(tài)監(jiān)測該指標對COPD急性加重期的診斷及預后判斷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并且可以幫助判斷COPD急性加重期病情是否存在高危險。本研究中,血清IL-17和CRP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穩(wěn)定期均存在正相關,尤其是急性加重期,提示IL-17在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時可替代CRP判斷炎癥活動及預后。
綜上,IL-17與其他細胞因子間相互作用,促進了氣道中以中性粒細胞募集為主的炎癥活動,加重了COPD的炎癥反應,可能在氣道重塑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阻斷IL-17靶點上的作用,成為治療COPD的新的干預方法。但其下游機制及其與其他細胞因子之間的關系及對小氣道的作用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1]李清云.C反應蛋白在AECOPD的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 (7):869-870.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黎東明,陳瓊,何惠娟,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fā)病中的中性粒細胞凋亡作用研究[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5,12(5):517-519.
[4]Park SJ,Lee YC.Interleukin-17 regulation:an attra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asthma[J].Respir Res,2010,11(1):78.
[5]Ivanov S,Lindén A.Interleukin-17 as a drug target in human disease [J].Trends Pharmacol Sci,2009,30(2):95-103.
[6]沈鋒,趙鳴武,賀蓓,等.白細胞介素17在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氣管哮喘模型中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 2004,27(10):654-658.
[7]Zhang JQ,Lao QF,Chu SY,et al.Interleukin-17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in normal lung function smokers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CMJ,2010,90(20):1431-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