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李清敏,王希芹,戴春暖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一種癌癥,在我國占全身惡性腫瘤的7%~10%,且每年以3%~4%的速度增長,發(fā)病日趨年輕化,成為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目前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病人的主要治療手段,乳腺癌根治術不僅切除患側乳腺組織,還切除了部分與上肢活動有關的胸大肌、胸小肌以及相關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切除范圍很廣[2]。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留了胸大肌、胸小肌,但術后患側上肢機能障礙的發(fā)生比例仍然比較高。病人面對乳房缺失以及化療、放療所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容易產生對預后的不確定感而導致焦慮抑郁發(fā)生[3]。為此對乳腺癌術后的康復指導,臨床護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對乳腺癌手術出院后的病人,門診還沒有一個很好的康復指導組織,病人無從得到醫(yī)護人員進一步的指導。我院護士利用門診換藥室這一平臺,借以鞏固和延續(xù)臨床的健康教育內容,采用一系列護理措施對病人實施護理干預,解決了病人的后顧之憂,幫助病人恢復自信心,大大減少了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密切了護患關系,為病人的后續(xù)治療提供了保障。
1.1 臨床資料 2009年2月—2010年3月在我院手術治療的乳腺癌術后病人100例,均為女性,年齡 24歲~70歲(47.0歲±4.3歲),KPS>70分,病人均經病理學確診。隨機將100例病人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一般情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1.2 方法 比較兩組病人心理狀況及實驗后生活質量(采用羅鍵等提供的癌癥病人生活質量問卷調查表測定,共12項指標,涉及軀體機能、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3個方面,每項指標1分~5分,滿分為6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7份),滿意度(包括護士對病人的接診態(tài)度、疾病知識宣教、人性化護理及技術熟練程度等,每項10分,等于30分為滿意,<30分為不滿意。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份)。對照組實施一般常規(guī)換藥和護理,干預組對乳腺癌術后病人到門診換藥室換藥時實施護理干預及康復指導:
1.2.1 干預內容 為保證乳腺癌病人術后順利實施放療和化療的連續(xù)性,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模式,依據(jù)乳腺癌病人的需求及病人存在的問題進行評估與護理干預。常見的心理問題有焦慮、恐懼、擔心醫(yī)療費用、是否復發(fā)等[4]。①知識缺乏是常見的護理問題。護理人員應主動向病人介紹病情,治療目的和方法,聽取病人對治療的要求和體會,耐心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提供有效的治療及護理信息幫助病人認識自己的不良性認識及其產生的結果,把病人的焦慮情況告訴本人,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強調正性情緒,如心情開朗、情緒穩(wěn)定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從而解除病人的恐懼和焦慮。②向病人介紹癌癥發(fā)生的病因、病理變化、化療方案及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和解決方法,澄清病人一些錯誤的認識。向病人介紹我院在乳腺癌治療方面的一些成就,安排其與恢復期病人交流,消除其顧慮,使病人對治療充滿信心。幫助病人家屬樹立正確的觀點,要求配偶和子女在感情上,生活中關心體貼病人,幫助家屬理解病人的情緒反應,指導其與病人良好的溝通,從而促使病人提高自信,減緩壓力。③幫助病人將新的認知應用到癌癥的治療過程中,通過指導性說明幫助病人學會應對化療中具體問題的技巧,如聽音樂、看小說等來分散注意力,消除負性情緒的影響[5]。注意在每次接觸時,對病人的合作和進步及時肯定和表揚,增強病人治愈的信心。還可以借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幫助病人改善消極情緒,矯正不良行為,重建信心。④乳腺癌病人經過手術治療后,乳房的缺失意味著將失去哺乳功能、女性體態(tài)的魅力,并影響生活的和諧,往往使病人情緒低落,產生孤獨、絕望、無助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護士要耐心疏導病人,介紹成功病例,講解情緒與疾病的關系,讓其宣泄自己的想法。告知乳房重建的可能及各種注意事項,佩戴儀乳的時機,告訴病人安裝儀乳后,仍會有美麗、自然的外表。還請其他病友現(xiàn)身說法,鼓勵病人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解除思想顧慮,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
1.2.2 干預方法
1.2.2.1 講授指導 采用集中或個別講授的方法,向病人和家屬講解乳腺癌術后的特點及康復護理方法。
1.2.2.2 書面指導 發(fā)放“健康教育處方”,制備圖片供病人翻看。
1.2.2.3 相互討論 護士與病人及家屬一起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開展乳腺癌病人聯(lián)誼會,老病人為新病人現(xiàn)身說法。
1.2.2.4 向病人及家屬進行示范操作 對病人及家屬進行上肢功能康復示范指導,教會其操作要領,要求回家后病人在家屬的幫助下進行鍛煉,如上肢抬高、內收和屈曲;手越過頭頂摸對側耳郭,手指爬墻鍛煉等。
1.2.2.5 電話咨詢隨訪 定時行電話隨訪,了解康復情況,提供指導。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0.0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結果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重復測資料量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實驗后兩組病人發(fā)生負性心理狀況比較 例
表3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s) 分
表3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 總分 軀體機能 心理活動 社會活動對照組 49 43.6±3.4 23.2±3.5 12.0±3.9 6.0±2.1干預組 48 50.8±3.1 26.8±2.7 15.1±4.8 9.1±4.8 t值 7.07 3.67 2.27 2.70 P <0.01 <0.01 <0.05 <0.01
表4 病人對護士的滿意度 例(%)
3.1 心理干預可以緩解病人焦慮恐懼心理 乳腺癌術后病人初次到門診換藥室換藥時,多表現(xiàn)為心情緊張、焦慮、抑郁,不愿面對自己的傷口,對后續(xù)治療產生懷疑和恐懼,對以后的生活很消極,年輕病人默默流淚,不愿意交流,經過護士積極主動的心理干預,讓病人充分了解病情及各項治療措施的意義,針對病人的顧慮進行耐心疏導,幫助病人解決各種困難。了解她的需求,幫助她解除了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均取的很好的效果。本研究表明,到位的心理干預可以更好地幫助她們穩(wěn)定情緒,減輕焦慮心理,克服一切阻力,積極配合治療,漸漸邁向康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2 心理干預可以幫助病人恢復自信心 乳房切除后病人感覺自己殘缺不全失去女性的特點,影響了性生活和與丈夫的關系,失去與他人交往的信心和去公共場所的興趣,使生活質量下降。根據(jù)病人的情況,通過和家人的溝通,能夠取得親人理解和支持,幫助病人恢復自信心。通過提供預見性護理,同時實施社會支持和有效的心理護理,落實了健康教育,幫助調動病人的主動性,使病人積極主動的面對現(xiàn)實,保持樂觀情緒,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
3.3 實施護理干預提高了護理質量 本實驗組在具體工作中采取了有計劃性、預見性、針對性、時限性的康復指導,給予了具體的飲食指導、心理暗示、感覺轉移、運動和行為認識干預等一系列預防,改善了病人的身心狀態(tài),提高了對自身疾病的認識,增強個體的控制感和自尊心,并將病人的舒適度、滿意度和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考慮在內,減少了并發(fā)癥,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并明顯改善護理質量。
3.4 落實創(chuàng)建了乳腺癌術后病人康復平臺 本研究是根據(jù)乳腺癌病人手術出院后,病人在門診沒有一個很好的康復指導組織,無法得到醫(yī)護人員進一步的康復指導。我院利用門診換藥室借以鞏固和延續(xù)臨床的健康教育內容,為乳腺癌術后病人提供了很好的康復指導平臺,解決了病人的后顧之憂,和諧了醫(yī)護患之間的關系,提高了病人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
以病人為中心開展健康教育在臨床科室已很普遍應用,但在門診醫(yī)技科室仍存在著認識程度的不足,利用門診換藥室對乳腺癌術后病人康復指導,對促進病人傷口愈合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手術成功率,促進患側肢體功能恢復,減少機能障礙,為病人的后續(xù)治療提供了保障。護士采用多種形式不同內容的指導,不僅作用于病人,對病人家屬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對密切護患關系,提高醫(yī)務人員良好的社會形象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社會形象吸引更多乳腺癌病人前來就醫(yī),這對提高醫(yī)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現(xiàn)實意義。
[1]張兵.乳腺癌病人術后的康復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1):34.
[2]李運智,李世雪,宋杰,等.心理行為干預對癌癥病人化療嘔吐反應的影響[J].中華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11):852.
[3]楊桂濤.臨床護理路徑[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1998,11(1):2-3.
[4]雪麗霜.日本對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的研究[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12):547-549.
[5]周軼倫,耿艷玲.心理干預對惡性腫瘤化療病人胃腸道反應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0,8(2A):333-334.
[6]岑小浴,李賽梅,李珍,等.健康教育對乳腺癌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08,30(5):65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