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李 威,謝 風,宋伶俐
(中日聯誼醫(yī)院檢驗科,吉林 長春 130033)
在全球范圍內,原發(fā)性肝癌是第六大常見的惡性腫瘤[7]。在我國,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三位[1]。我國每年肝癌的發(fā)病人數為35萬,死亡32萬,占全球肝癌死亡人數的45%[7]。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在諸多影響因素中,西方國家主要以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感染為主,而我國則主要為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
1.1 一般資料 為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294,男性229人,女性65人,男女比例為3.52∶1。
1.2 儀器及試劑 乙肝標志物檢測使用雅培I2000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丙肝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上??迫A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3 方法 在294例確診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70例為經術后病理確診,其余均由彩超、加強CT等影像學方法診斷。乙肝病毒標志物檢測所使用儀器,為化學發(fā)光法。丙肝抗體檢測使用ELISA方法。本數據所使用的統計學方法為 χ2檢驗。
在294例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的患者中,有221例為HBV感染患者,占總人數的75.2%;HCV感染患者29例,占肝癌總數的9.9%。HBV、HCV雙重感染的患者為14例(4.8%);而既無乙肝病毒感染又無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為30例,僅占肝癌病例的10.2%。此兩組數據比較P<0.01,具有統計學意義。221例乙肝患者的表面標志物檢測結果(見表1)可見,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體(HBcAb)陽性,即大三陽患者為46人,而HBsAg、HBeAb(e抗體)、HBcAb陽性即小三陽患者為106人,兩者P<0.01,具有顯著差異。294例肝癌患者中,有145例AFP≥20μg/L,占總人數49.3%。
目前我國肝癌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對于肝癌發(fā)病機制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從當前的研究進展來看,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的主要誘因,這與本文中提到的相關數據也是相符合的。相關研究顯示乙型肝炎引起原發(fā)性肝癌的主要機制之一為HBV感染人體后,自發(fā)整合到正常的肝細胞中,通過順式或反式作用啟動基因表達程序,繼而完成蛋白質的表達。而這種突變的基因正是肝癌細胞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1]。當然,其中也有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的作用。根據統計學分析顯示,HBV感染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影響明顯大于HCV感染,而221例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小三陽患者對于肝癌的影響明顯大于大三陽,但此結論與理論及相關文獻并不相符。其可能因為患者對乙型肝炎尤其是病情相對得以控制的小三陽治療的忽視,導致肝細胞病變逐漸加重,進而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的比率也就相對增加。據病例統計,來院就診的乙型肝炎患者多為有較嚴重的臨床表現者,具體表現在出現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脾大及腹腔積液等,這一特點也可解釋為何我院乙肝患者肝癌發(fā)病率較高。因此,要減少肝癌的發(fā)生率或提高其檢出、治愈率,就要加強對原發(fā)性肝癌的防治力度,普及肝癌防治的相關知識,對高危人群進行定期普查,對高危因素進行積極治療,控制病情,從根本上減少肝癌的發(fā)生。
表1 221例乙肝患者表面標志物的檢測情況
[1]蔡旭玲,陳思東,郜艷輝.肝癌主要危險因素及其協同作用研究進展[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08,19(1):53.
[2]韋 煒,申屠橋民,李云亭,楊 靜,劉 俊,陳紅梅.乙型肝炎病毒乙肝三系與原發(fā)性肝癌的相關性探討[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8,10(2):213.
[3]張永勝,趙福貴.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與原發(fā)性肝癌的相關性[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3(2):70.
[4]朱科專,吳國祥.乙型肝炎相關性原發(fā)性肝癌[J].Chinese Hepatology,2000,5(3):170.
[5]Takeji UM,Tetsuya IC,Kaname YO,et al.Epidem 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Japan[J].JGastroenterol,2009,44[Suppl XIX]:102.
[6]戴玉錦.癌癥發(fā)生機理的研究進展[J].生物學雜志,2004,21(6):4.
[7]蔡旭玲,陳思東,郜艷暉.肝癌主要危險因素及其協同作用研究進展[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08,19(1):53.
[8]夏 琪,陳 智,徐 寧,陳曉紅.肝細胞性肝癌發(fā)生發(fā)展相關基因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 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2005,32(4):226.
[9]黃志碧,鄔質彬,徐國誠.廣西肝癌高發(fā)區(qū)人群多種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0,17(1):79.
[10]初 霞,蘇 勤,鞏 麗,張 偉,王淑芳,朱少君,李愛寧,馮英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組織中變異肝細胞結節(jié)的克隆性[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5,13(8):945.
[11]Chen CJ,Yang HJ,Su J,et al.Oc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a biologicalgradient ofserum hepatitis BvirusDNA level[J].JAMA,2006,295:65.
[12]范小玲,彭文偉,姚集魯,等.肝細胞癌患者乙、丙和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狀況[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13(3):129.
[13]董 菁,楊 倩,成 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前-X區(qū)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12(1):42.
[14]Zeng G,Wang Z,Wen S,et al.Geographic distribution,virolog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of hepatitis B virusgenotypes in China[J].Voral Hepat,2005,12:609.
[15]Chan HL,HuiAY,Wong ML,et al.Genotype 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Gut,2004,5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