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耀良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
作文教學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葉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是語文?!庇纱丝梢娮魑慕虒W的地位。然而,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問題。學生提起作文就頭疼,言之無物、言不由衷的現象長期困擾著廣大師生。新的《課程標準》給了作文教學以全新的理念與明確的要求。筆者認為,在新的作文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應做到“三心”。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細細琢磨這句話的意思,可以分解為以下幾點:用語言文字與人交往就是作文;有意見有消息要讓大家知曉,寫成文字就是作文;經歷一件事情,看到一些東西,把它記錄下來就是作文;有時心中特別高興或愁苦,卻沒有機會告訴別人,寫下來就是作文。那我們要做的首要的一件事就是精心營造氛圍,讓學生產生寫作的欲望,樂于表達。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現在的作文訓練不再是單獨的,而是融入了語文生活之中。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綜合性學習?寫作”——《科海泛舟》,對于這樣的語文生活,不精心準備,學生的寫作沒有素材,寫作的積極性就不高。如“漫談太空”這一內容,知識廣泛、充滿神秘與幻想同時又極具科學性,學生知之甚少。怎樣讓學生有置身于太空的感受,有內容說,有東西寫,想說想寫呢?提前一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收集、觀察有關太空的資料,推薦閱讀有關太空奧秘的書籍。教師也一樣,上網了解太空的各種知識。通過一周的準備,在課堂上,大家有備而來,滔滔不絕。其中有學生告訴大家:太空中,牛郎星與織女星相距 150億萬千米。話音剛落,大家就議論紛紛,因為大家都知道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還有的說最新的九大行星變成八大行星了,馬上有學生叫:“呀,可憐的冥王星被開除了!”“那他到哪去了呢?”有學生追問??傊?每一個信息,都引起大家無限的好奇與遐想。這樣,同學們寫起作文來,也就有“源頭活水”了。
我們可能習慣于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與技巧的指導,如怎樣開頭、怎樣謀篇布局等。然而,如果過早過多地講究方法的指導與訓練,往往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動筆之前就有所顧慮,不利于他們說真話,表真情。新《課標》明確指出:“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因此,我們的指導應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和情感的抒發(fā)。而這些指導需要老師格外留心。留心學生的生活、語言和內心真實的感受。在留心中引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寫出真實、有個性的習作。
在教七年級時,我指導學生寫一篇小習作“一種水果”。當時正值橘子上市,我便買了一袋橘子,教他們寫“橘子”。通過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親身的觀察體驗中積累表達。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都留心觀察他們的表情、語言、動作。例如,在上臺摸一摸、猜一猜的環(huán)節(jié)中,每一個學生都必須說出自己真實的經歷與感受,而不是急著猜出結果。第一個說:“圓圓的?!钡诙€說:“有點濕濕的感覺?!钡谌齻€說:“有點軟,還帶了葉子。”接著,一位同學上臺,摸了一下,就肯定地說:“橘子,一定是橘子。”“為什么呢?”我馬上追問,他得意地說:“您一提進來,說要我們猜水果,看那樣子就猜是橘子。然后,一摸。圓圓的,肯定是?!蔽伊⒖瘫頁P他,并叮囑他,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寫。這樣才能寫出好文章。果然,這位同學的開頭就是這樣寫的:“今天,老師提了一個黑塑料袋走進了教室。然后,讓我們猜猜袋子里裝的是什么水果。我仔細看了看,想:應該是橘子。后來,上臺一摸,圓圓的,有點軟。我十分有把握地告訴老師:一定是橘子。結果我猜對了?!边@樣的開頭,打破了常規(guī),寫出了自己的個性。很真實,很動人。
又如,嘗到橘子的味道時,學生們神情各異。有的剛吃一小瓣,就大呼:“好酸!”有的不怕酸,一口氣就吃完了。后來,我留心發(fā)現:一個說酸的學生,最后也把橘子全吃了。我立刻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令我感動不已,他說:“因為這是老師特意買來的,不吃就覺得對不起老師?!薄澳悄闶窃趺磳⑦@酸酸的橘子吃完的?”我繼續(xù)發(fā)問,學生一時答不上了。我將問題拋給其他同學,有的說十分難受吃完的,有的說十分痛苦吃完的。其他學生都笑了。我鼓勵他把這句也寫下來。因為,這是學生獨特、真實的感受。
“好的習慣成就學生的一生。”也許我們會對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記憶猶新。藤野先生對魯迅的筆記一字不漏地批閱,從錯字到標點,細致之至、嚴謹之至,令人肅然起敬。初一階段,習作格式是否正確,語句是否通順,有沒有錯別字,書寫是否工整,標點符號是否正確,都是判斷學生是否具有良好寫作習慣的基本標準。培養(yǎng)這些好的習慣,離不開老師的巧心批閱。這種巧心,指的是教師注重批閱的實效,把改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文不厭改”的良好習慣,在評與改的過程中提高認識、掌握要領、規(guī)范語言。
1.重視修改。修改習作是一個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是出示修改范例,讓學生模仿和借鑒。在明確要求了修改目標后,把學生的作文制成課件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修改符號,刪、添、改、調、換,進行修改示范,讓學生清楚地看到整個修改過程,看懂每個修改符號的意思,使他們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批改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然后是分組交換閱讀批改,相互取長補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受到好習作的影響,使他們積極矯正自己的認識,修改自己習作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習作能力。
2.重視評議。評議比修改又深化一層,難度更大,但評議是互相修改的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首先可在小組內進行評議。大家各抒己見,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啟發(fā)。評議的內容可從小處入手,如哪個句子表達得好,哪個標點用得不對等。然后選擇典型進行全班評議,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教師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恰當地加以小結,融批改、講評為一體。
3.重視賞析。通過自評自改,小組挑選出優(yōu)秀習作,讓作者自己上講臺朗讀,給學生一個自我欣賞與展示的平臺,使其在贊賞與肯定聲中增強自信,同時也讓臺下的學生在傾聽與欣賞中提高自身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