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粵湘
萬木欣欣始向榮
○ 沈粵湘
從廣泛的社會認同來看,綠色是代表生命、生機的顏色,已成為超越民族、地域的普遍共識。這是因為,絕大部分植物的顏色是綠色,其中蘊藏著通過光合作用從太陽得來的所有生命所依賴的營養(yǎng)與能量。
綠植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前提。在某種意義上可作為人類史書的《圣經(jīng)》中,“創(chuàng)世紀”一章記載,神在第一日、第二日分別造出光、空氣。緊接著,甚至在造日月星辰之前的第三日,神做的第三件事就是造植物——“地要發(fā)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此后對伊甸園的描述也可看出,在信史時代之前的漫長年代,人類依存的生存環(huán)境一直是:“有霧氣從地上騰,滋潤遍地,各樣的樹從地里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
自有了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以一定的人工環(huán)境抵御野獸和自然災害,于是就有了建筑。最早的建筑來自樹木,見之于有巢氏的貢獻:教民構木為巢,晝拾橡栗、暮棲木上這便是干欄式建筑的最早雛形。后來,研究建筑成為一門學問,這門學問被容納于一個被總括稱之為“土木”的行業(yè)中,如建筑、橋梁、道路、防洪工程等都屬于“大土木”之列。再后來,建筑全過程能耗(從建材生產(chǎn)到拆除重建)超過了全社會能耗的一半,建筑業(yè)發(fā)展到“土木”(也就是環(huán)境承載能力)難以承受之重的程度,綠色建筑便應運而生。
在悠久的建筑史中,綠色建筑絕對是一個新鮮名詞,因為新鮮,剛出現(xiàn)時人們對這個概念曾經(jīng)有過的理解也就五花八門。有人誤當做綠顏色的建筑,以為只是要在外墻刷上綠漆、貼上綠磚;稍微好一點的是,把綠色建筑當成“綠化建筑”,以為多種樹、多些綠地就生態(tài)環(huán)保了,就是綠色建筑了。這樣的事情有些類似笑話——眾所周知,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四大范疇為生態(tài)、節(jié)能、減廢與健康。
不過在今天看來,“綠化建筑”其實是個美麗的誤解或者被誤解了的美麗。聯(lián)合國去年召開了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緊接著又迎來了今年剛剛開完的坎昆會議,以及明年的南非會議。在全球一片減排、降碳的呼聲下,我以為,“綠化建筑”至少在三個方面有可取之處:
首先是做了一定的生態(tài)補償。建房子難免要三通一平,難免有摧花折木推平綠地之舉,如果從空中鳥瞰,會看到又一塊綠色色塊被抹去、轉為灰色——“綠化建筑”總算沒有白吃白占。當然在這方面,我們向業(yè)內(nèi)先進學習和提升的空間還很大,試舉一例:深圳市建筑科學研究院興建的科研辦公大樓——建科大樓就是極好的例子。該樓選址于城市廢棄土地,沒有破壞生態(tài)綠地和農(nóng)田。這還不止,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建筑建起來后,綠化面積達到了6000平方米,整個大樓就是一個進行立體綠化的人—建筑—綠化的共生體。不但面積翻了一番,而且質量很高,其中的各種灌木、草本植物的品種都經(jīng)過精心選擇,使其環(huán)保性、經(jīng)濟性、可維護性都是高水平。在這些花草的根部,隱藏著一套滴灌系統(tǒng),使作物主要根區(qū)的土壤經(jīng)常保持最優(yōu)含水狀況,而其水源,來自首層人工濕地處理后的中水和雨水。這樣一來,人們既能在城市中軸線上感受到世外桃源般的寧靜氣息,同時綜合維護成本也得到控制。
其二,是有助于碳氧平衡。哥本哈根會議在全球開了氣候外交的先例,其實爭來吵去,一句不太方便直說的潛臺詞就是:人太多了、樹太少了。人口的增長是與城市化、更多的碳排放和公共開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全球氣候的大局中,人多樹少的矛盾突出表現(xiàn)在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遠遠超過了樹木的消化量,帶來全球氣候變暖和一系列的災難:旱澇常態(tài)化、自然災難頻繁、海島小國消失所以人們想到了“森林碳匯”,即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這對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許您會說,建筑中的那點綠化能有多大作用,九牛一毛也算不上吧。這里我想請您看一看當今城市化的厲害:A、B兩城區(qū)之間通一條路,過不了多久,路兩邊的區(qū)域就都成了和A、B一樣的城區(qū),當然其中也少不了鋼筋混凝土叢林的滋生?,F(xiàn)在我們可以說,城市面積只占地球陸地面積的3%,但是隨著如此驚人的城市化,未來我們還有多少森林、多少“綠肺”?在城市擴張和人口增長難以抑制的情況下,在每一棟建筑、每一個城區(qū)中都努力多種樹木、少用能源,應該是地球村達成碳氧平衡和大氣碳濃度穩(wěn)定的第一步。
第三個好處,是美化環(huán)境、改善局部小氣候和增進人的身心健康。如今的城市,灰塵太重了,噪音太吵了,空氣太濁了而樹木在抑制以上城市公害上起到的作用,相信每個步入綠化做得好的小區(qū)的人都有切身體會,在此不再贅述。至于建筑環(huán)境中的樹木之用,其高超者以中國的蘇州園林為代表,真正達到了“一景生一情,一園擬天下”的境界。
總而言之,綠色建筑乃當今人所共求,生態(tài)、節(jié)能、減廢與健康四方面均不可偏廢。綠化是綠色建筑營造的重要一環(huán),是所有減少CO2 排放對策中最有效最經(jīng)濟的辦法??梢韵胂?,如果城市中的每棟建筑都有茂林修竹相伴,甚至本身成為一棵讓人類與生態(tài)和諧共存的“大樹”,那么現(xiàn)代人該是多么幸?!瓤梢韵硎墁F(xiàn)代生活的種種便利,又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延續(xù)鳥語花香、伊甸園式的神奇生活。推而廣之,城市也應該是由一棵棵這樣的“大樹”組成的森林。
萬木欣欣始向榮,我們應該為這種人與自然界的真正和諧創(chuàng)造條件?。ㄗ髡邌挝粸樯钲谑薪ㄖ茖W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