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龍
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始于共產國際的倡議,經毛澤東提議確定7月1日為中共建黨紀念日,1941年后建黨紀念活動走向常態(tài)化。民主革命時期,中共通過舉行紀念大會、發(fā)表紀念文章社論、開展文娛活動和基層組織、單位向中共中央及黨的領袖致賀電等形式,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建黨紀念活動。中共借助建黨紀念活動,回顧黨的歷史,總結黨的經驗,加強黨的建設,表達黨的主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建黨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顯現(xiàn)和釋放。
中共成立后,先后組織了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三八婦女節(jié)、五一勞動節(jié)、八一國際反帝戰(zhàn)爭日、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二七大罷工、五卅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誕辰與逝世日、孫中山逝世日等一系列紀念活動。但因時局和環(huán)境限制,在較長時間內沒有組織統(tǒng)一的建黨紀念活動。
(一)共產國際關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倡議
中共是共產國際領導下的一個支部,其建黨紀念活動引起了共產國際的關注和重視。1935年12月,米夫和中共駐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代表團提出的1936年第一季度中國工作計劃,其中包括紀念中共成立15周年的準備工作:(1)為紀念中共成立15周年準備出版《中國共產黨15周年》《中共文件集》《中國蘇維埃》第2卷《中共人物(著名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中國國民經濟恢復和發(fā)展計劃》《民族危機與中國共產黨》等小冊子,并分別指定了負責人。(2)在中國各種政治、軍事和教育人士中間調查對中共的看法,并出版單獨小冊子公布他們的答復。(3)出版紀念中共成立15周年的《共產國際》雜志、《國際新聞》專號和《真理報》專版①《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73—74頁。。1936年3月,米夫和中共駐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代表團給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的信中還提出,為紀念中共成立15周年,“6月中,要在中國境內外開展一場廣泛的政治運動”。其具體部署為:(1)在莫斯科,除出版上述小冊子外,要“組織一系列的會議和報告”,“利用共產主義學院一個組的力量制定并出版中共經濟綱領”。(2)在中國,除了將在莫斯科印制的材料寄給中國各社會團體、人士和報刊編輯部以外,還必須“把有關中共活動和中共人物的一系列文章寄給半公開的反帝報刊和自由主義報刊以及文藝性刊物”;“在中國政治和社會活動家、科學家、知識分子中間以及外國政治和社會活動家、學者、作家等人中間征詢對中共的意見”。(3)在國外,“各兄弟黨都要在6月中旬舉辦聲援中國人民日或周”;“在這些日子里要通過中國人民之友協(xié)會、反戰(zhàn)委員會、國際革命戰(zhàn)士救濟會、工會等群眾團體召開一些群眾大會和集會,以示對中國革命的聲援”;“要在黨的報刊上發(fā)表有關中共成立15周年及其斗爭的專號或專版,至少要刊載這種文章或短評”。②《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153、154頁。這一部署,集多種紀念形式于一體,較之最初的設想增加了組織系列會議和報告、兄弟黨聲援中國革命等內容,對中共意見的征詢對象也擴展到了國外的社會精英,并注意到了國際與中國國內的相互呼應與配合。
米夫和中共駐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代表團的上述建議,基本得到了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的采納,且思路有所拓展。1936年6月23日,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作出《關于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的決定》,其中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的慶?;顒油七t到8月7日舉行,以使該活動不與8月1日(國際反帝戰(zhàn)爭日——筆者注)的運動重合;責成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宣傳部籌備并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安南文和烏爾都文在8月1日前出版小冊子《中共黨史概述》、為中國解放而犧牲的烈士傳略文集、黨和紅軍著名領導人的傳略文集;《共產國際》和《國際新聞》編輯部保證在8月1日后出的最近一期上發(fā)表三到四篇紀念中國共產黨和專論全民抗日任務的文章;責成宣傳部組織一些兄弟黨(法國共產黨、英國共產黨、德國共產黨、日本共產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給中國共產黨發(fā)賀信,并在巴黎、倫敦、馬德里、紐約、舊金山、馬賽、布拉格等城市舉行群眾聲援集會,并使之與保衛(wèi)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任務相結合;責成國際列寧學校校長和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校長為學生組織一系列報告,允許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內部展覽③《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07—208頁。。這一決定提出了舉行紀念活動的具體日期,明確了小冊子出版與文章發(fā)表、兄弟黨賀電聲援、群眾集會聲援的具體方案,較之米夫和中共駐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代表團提出的建議,更具操作性、可行性。
共產國際為中共15周年紀念而提出的活動方案,是否全部得到實施,暫無從考證,但部分方案得到了實施確是有據(jù)可查。比如,米夫撰寫的《英勇奮斗的15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紀念》,1936年在莫斯科用中、英等文字出版。這本小冊子分“半殖民地的中國”、“歐戰(zhàn)后的中國中國共產黨之產生”、“中國革命第一階段中的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第二階段中的中國共產黨”、“新革命高潮前的中國共產黨”、“新的革命高漲與為建立蘇維埃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救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斗爭”七章,概述了中共產生的背景及其歷史發(fā)展①《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7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269—342頁。?!读沂總鳌返谝惠?、《中國人民的英雄》、《中國人民的三位英雄》等小冊子,均于1936年在莫斯科出版; 《共產國際》雜志(中文)1936年第4、5期,也刊載了紀念中共成立15周年的文章。此外,1936年7月,季米特洛夫撰寫《中國共產黨15周年紀念》一文,認為“中國共產黨在15年以來,經過中國革命的鍛煉,已經發(fā)展成為強大的革命政黨,已經成為共產國際最好的分部之一”②《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7卷,第265頁。。
與此同時,1936年8月23日,共產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起草了祝賀中共成立15周年的賀電。電文指出:“十五年來,中國共產黨已經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布爾什維主義的政黨,它在國內戰(zhàn)爭中經受了考驗,創(chuàng)立了蘇維埃地區(qū)和革命武裝力量——紅軍,紅軍表現(xiàn)出了令人贊嘆的英雄主義,敵人的六次討伐也未能將它摧毀?!辟R電還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取得了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們深深扎根于中國人民之中,用列寧、斯大林的革命理論武裝起來,像愛護眼珠一樣維護黨的團結,不怕以布爾什維主義的方式揭露自己的錯誤,從這些錯誤中學習并及時糾正錯誤,不許任何異己分子來玷污黨”。③《共產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45頁。這封賀電從起草時間上來看遲于原定舉行紀念活動的8月7日,但對中共的歷史發(fā)展給予了高度評價,對其成功的原因也作出了客觀、深刻的分析。
共產國際醞釀、籌備中共成立15周年紀念活動之時,盡管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但紅二、紅四方面軍尚在北上途中,三大主力紅軍尚未會師,因而共產國際關于中共成立15周年紀念活動的倡議和準備,并未引起中共黨內太多的關注,在國內和國際上也未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和影響。
(二)中共建黨紀念日的提出
1936年8月,當共產國際醞釀、籌備中共成立15周年紀念活動之時,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在莫斯科出版的《共產國際》(中文)第7卷第4、5期合刊上,發(fā)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回憶》一文,說明了中共一大召開的具體情況和中共成立15年來的歷史發(fā)展。根據(jù)陳潭秋的回憶,中共一大7月底開幕,到會的有13人,原定會期7天,被偵探發(fā)現(xiàn)后決定縮短為5天,會議最后一天移至嘉興南湖。雖然陳潭秋對中共一大開幕、閉幕的具體時間記憶模糊,沒有明示,但其回憶已接近歷史的真實④《“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86、288頁。。
1937年7月1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會上作題為《十六周年的中國共產黨》的報告。雖然這時尚未明確將7月1日作為中共建黨紀念日,但周恩來選擇這一天作關于中共歷史的報告,頗具紀念意蘊。是歷史的巧合,還是這時對中共紀念日期的選擇已有所考慮?有待考定。⑤高放教授認為:“周恩來的報告會選定于1937年7月1日舉辦,表明這時黨中央領導核心已經商定把‘七一’作為黨的誕生日來進行紀念?!保ā侗本┤請蟆?010年11月22日)。
明確提議將7月1日作為中共建黨紀念日,始于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會上所作的講演《論持久戰(zhàn)》。他在講演開頭便說:“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這個日子,又正當抗戰(zhàn)的一周年”,研究持久戰(zhàn)是“送給這兩個偉大紀念日的禮物”⑥《論持久戰(zhàn)》,《解放》第43、44期合刊,第3頁。。
因有毛澤東的提議,1938年6月24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中共十七周年紀念宣傳綱要》,對黨的性質、黨的歷史、黨的抗日主張進行了提煉和概括,以統(tǒng)一紀念宣傳的基調與口徑,但并未明確將7月1日定為中共建黨紀念日,可見當時在這一問題上的謹慎態(tài)度。⑦參見《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2卷,學習出版社,1996年,第22—23頁。在中共中央號召下,延安開展了中共成立17周年紀念活動,并結合“七七”紀念將7月1日至7日作為紀念周,將紀念活動分解至各單位負責組織。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第43、44期合刊,即為《抗戰(zhàn)一周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贰?939年、1940年“七一”前后,中央和部分地方報刊也發(fā)表紀念中共成立的文章社論或消息。如1939年6月30日《新中華報》發(fā)表社論《中國共產黨十八周年》,認定“‘七一’是中國共產黨英勇奮斗的十八周年紀念日”。不過,這時的建黨紀念活動主要集中在陜甘寧邊區(qū),形式較為單一,在黨內外的輻射力與影響力有限。
(三)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常態(tài)化
1941年6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zhàn)四周年紀念指示》提出:“今年‘七一’是中共產生的二十周年,‘七七’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四周年,各抗日根據(jù)地應分別召集會議,采取各種辦法,舉行紀念,并在各種刊物出特刊或特輯?!雹佟吨袊伯a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2卷,第261頁。這是以中共中央指示的方式明確規(guī)定7月1日為中共建黨紀念日。自此,全黨范圍的建黨紀念活動拉開帷幕,“七一”紀念成為中共重要而又固定的紀念日。從1941年至1949年,每逢“七一”紀念,中央或地方都有相關的紀念活動安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紀念活動日漸常態(tài)化。盡管“七一”紀念和“七七”紀念有不同的紀念對象與要求,但由于時間比較接近,且二者有密切關聯(lián),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七一”紀念,往往與“七七”紀念結合進行,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依然如此。1948年6月發(fā)出的《中央宣傳部關于紀念“七一”和“七七”的通知》規(guī)定:“在條件適當并為群眾所要求的時候,也可以將兩個紀念合并進行?!雹凇吨袊伯a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2卷,第706頁。
可見,共產國際首倡中共建黨紀念活動,1938年毛澤東提議7月1日作為中共建黨紀念日后,至1941年才得到中共中央的正式確認。自此,中共建黨紀念走向常態(tài)化,成為中共周期性的紀念活動。
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主要通過舉行紀念大會、刊發(fā)紀念文章社論、開展文娛活動和基層組織、單位向中共中央及黨的領袖致賀電等形式進行。為營造紀念氛圍,強化紀念效果,各種形式往往同時并用。
(一)舉行紀念大會
紀念大會由于時間和空間集中,有一定程序,形式莊重,規(guī)格較高,往往感染力強,能收到好的紀念效果。中共中央《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zhàn)四周年紀念指示》明確規(guī)定:“各抗日根據(jù)地應分別召集會議”。之后,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41年6月26日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單位單獨或并合數(shù)單位于七月一日舉行全體黨員與非黨人員可以自由參加的紀念大會,報告‘中共略史’或‘學習方法’?!雹邸吨泄参鞅本滞ㄖ?,《解放日報》1941年6月27日。6月2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中央大禮堂召開紀念中共成立20周年大會,毛澤東、中央政治局諸同志、邊區(qū)黨政軍各界黨的工作干部千余人出席,張聞天在會上作《紀念我黨二十周年我們的任務》的報告④《紀念黨二十周年西北局召開干部大會》,《解放日報》1941年6月30日。。與此同時,西北局各機關、學校、部隊、團體均放假一日,先后召開大會,并進行關于“中共略史”與“學習方法”的報告⑤《各機關學校部隊紛紛紀念黨二十周年》,《解放日報》1941年7月2日。。除西北局外,其他地方也舉行了類似的紀念大會。1941年7月1日,新四軍軍部在鹽城大眾劇場舉行中共誕生20周年紀念大會,劉少奇在會上作報告,論述了中共產生的歷史根源、發(fā)展經過與今后的任務⑥《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358頁。。
1943年7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為紀念中共成立22周年、抗戰(zhàn)6周年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干部大會,到會者有黨中央全體同志、各級黨的干部和非黨員干部,來延安不久的日本共產黨領導和在延安的蘇聯(lián)、美國人士也應邀列席會議①《七一干部晚會上毛澤東同志總結英勇斗爭的二十二年》,《解放日報》1943年7月3日。。在這次紀念大會上,毛澤東作了《英勇斗爭的二十二年》的報告,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世界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的世界、22年前的中國與當時的中國進行了比較,力求使全黨認識到“世界將很快成為光明的世界,中國將很快成為光明的中國”②《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頁。。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建黨紀念活動,同樣利用了會議紀念形式。1947年7月1日,中共中央機關在駐地小河村召開紀念建黨26周年大會,周恩來在會上作報告,介紹了黨的歷史和傳統(tǒng)③《周恩來年譜(1898—1949)》,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757頁。。1948年6月發(fā)出的《中央宣傳部關于紀念“七一”和“七七”的通知》規(guī)定:“在七月一日,各級黨委應該召集黨的干部會議或黨員大會或活動分子的紀念會?!雹堋吨袊伯a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2卷,第706頁。為此,7月1日,劉少奇在紀念中共成立27周年干部大會上發(fā)表講話,申明:“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是中國歷史上空前重大的一個事件。從中國共產黨產生以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就離不開共產黨,不但離不開共產黨,而且是以共產黨為中堅來發(fā)展的?!雹荨秳⑸倨婺曜V(1898—196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151頁。更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7月1日,中共中央華北局及中共北平市委,召集在北平的黨政軍民機關、工廠學校的黨員團員干部,在先農壇運動場舉行了規(guī)模空前的紀念中共成立28周年大會,3萬多人參加。中央政治局常委除劉少奇秘密訪蘇和任弼時因病住院外,都出席紀念大會。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何香凝、張瀾、羅隆基、譚平山等,革命文學家郭沫若、文代會代表茅盾等,亦應邀出席。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薄一波主持紀念大會,薄一波、朱德、茅盾、董必武、彭真、沈鈞儒、郭沫若等先后致辭,暢談中共的歷史、經驗,憧憬中共的未來,詮釋中共的建國方略。紀念大會即將結束之時,毛澤東來到大會現(xiàn)場并領導大家高呼口號⑥參見魏建克:《1949年北平“七一”紀念的歷史考察與審視》,《北京黨史》2010年第4期。。
(二)出版紀念特刊特輯,刊發(fā)紀念文章社論
文本紀念形式靈活,成本較低,傳播面廣,不受空間限制,因而成為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常用形式。為紀念中共成立17、18周年,《解放》相繼出版特刊特輯。1938年7月1日出版的《抗戰(zhàn)一周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其中《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特輯》載有張聞天的《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林伯渠的《偉大的七月》等文章;1939年7月7日出版的《解放》《中國共產黨十八周年紀念特輯》,載有張聞天的《在民族自衛(wèi)戰(zhàn)最前線的崗位上》與《論共產黨的階級立場與民族立場的一致》兩篇文章。作為當時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解放》在推出中共建黨紀念特刊特輯方面發(fā)揮了表率作用。
1941年7月1日,《解放日報》出版《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紀念特輯》,刊發(fā)朱德的《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zhàn)爭》、林伯渠的《中國共產黨與政權》、吳玉章的《我和共產黨》等文章,并配發(fā)了社論《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1943年7月2日至9日,《解放日報》連續(xù)出版《中共二十二周年》、《抗戰(zhàn)第六周年》紀念特刊,發(fā)表了林伯渠的《舉起馬列主義的旗幟前進》、吳玉章的《共產黨改造了我的思想》、鄧小平的《太行區(qū)的經濟建設》等紀念建黨的文章。
除出版特刊特輯較為集中刊發(fā)紀念文章社論外,各報刊還分散發(fā)表了一批紀念文章和社論?!督夥湃請蟆贩杲h紀念日發(fā)表的社論,立論高遠,富有思想性、啟迪性和說服力。如《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1943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二十三周年》(1944年7月1日)等。此外,還刊載了王稼祥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1943年7月8日)、劉少奇的《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思想》(1943年7月6日)等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黨紀念文章?!缎氯A日報》也刊發(fā)了《為保衛(wèi)祖國而英勇斗爭的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1日)等紀念文章。
毛澤東十分重視建黨紀念文章社論的撰寫和刊發(fā)。1943年7月1日,《新華日報》發(fā)表社論《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二周年》,被國民黨當局無理扣留,并派多人來報館監(jiān)視。毛澤東專就此事電示董必武表示關切;1947年7月1日,新華社為紀念中共成立26周年發(fā)表社論《努力奮斗迎接勝利》,毛澤東親自就社論稿作出修改,增加了部分內容;1949年6月24日,毛澤東致信胡喬木,囑他“寫一篇紀念七一的論文(似不宜用新華社社論形式,而用你的名字為宜)”①《毛澤東書信選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01頁。,此文后來雖未采用,但毛澤東推出了自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更具紀念意義和影響力。
(三)開展文娛活動
文娛活動既能豐富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也能營造紀念氛圍,寓教于樂,達到紀念活動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也充分運用了文娛活動形式。1938年,延安各界為紀念中共成立17周年,在紀念周安排了內容豐富的文娛活動,包括提燈晚會、演戲、體育比賽等②《抗戰(zhàn)一周年及中共十七周年紀念延安各界籌備舉行紀念周》,《新中華報》1938年6月15日。。1941年6月,中共中央西北局為紀念中共成立20周年發(fā)出通知,明確要求“各單位單獨或并合數(shù)單位舉行娛樂晚會”③《中共西北局通知》,《解放日報》1941年6月27日。。事實上,文娛活動已成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建黨紀念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建黨紀念,同樣引入了文娛活動。1946年7月,為紀念中共成立25周年,太行區(qū)長治市由三個大劇團聯(lián)合演戲慶祝④《晉冀魯豫各地熱烈紀念“七一”》,《解放日報》1946年7月4日。。1946年7月1日,中央印刷廠為紀念“七一”,特放假一天,除會餐外,還舉行了象棋、乒乓球、籃球比賽⑤《中印廠紀念“七一”》,《解放日報》1946年7月4日。。北平紀念中共成立28周年大會結束后,又舉行了娛樂晚會,焰火表演首次進入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現(xiàn)場。
在開展文娛活動的同時,不少生產性單位還通過開展生產競賽活動來紀念建黨,如此既能增加生產,又能活躍紀念氣氛。1942年,八路軍印刷廠為迎接“七一”,全體職工自動發(fā)起生產、學習、生活大競賽,競賽從5月18日開始,至6月底結束。5月16日召開全體職工大會,通過各方面的競賽條例,并選出評委數(shù)人,以評定最后的競賽結果⑥《迎接“七一”“七七”八路軍印刷廠生產競賽》,《解放日報》1942年5月26日。。1946年,為紀念中共成立25周年,太行區(qū)行署印刷廠工人,開展生產競賽,從6月23日至7月7日,“每人每天自動增加四小時義務工,作為獻給共產黨誕生的禮物”⑦《晉冀魯豫各地熱烈紀念“七一”》,《解放日報》1946年7月4日。。
(四)向中共中央及黨的領袖致賀電
中共建黨紀念期間,不少基層組織、單位紛紛致電中共中央及黨的領袖,表達對于黨的慶祝之意、敬佩之情,表明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主張,這種紀念形式雖帶有自發(fā)性質,但對于塑造中共中央及黨的領袖的權威、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對于密切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對于營造建黨紀念的氛圍,同樣具有積極意義。1942年7月1日,為紀念中共成立21周年,華北新華日報社員工致電中共中央,對于中共“領導中華民族解放斗爭,二十一年如一日”表示欽佩,并誓言“團結在黨中央旗幟之下”,克服困難,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⑧《紀念黨二十一周年華北新華日報社員工電黨中央諸同志致敬》,《解放日報》1942年7月4日。。1943年,中共成立22周年紀念之時,抗大致電毛澤東與朱德,“表示最衷心的崇敬和愛戴,并對民族解放事業(yè)之勝利,抱有巨大信念”⑨《抗大致電毛澤東同志朱總司令》, 《解放日報》1943年7月6日。。中共七大召開后,恰逢中共成立24周年紀念,這類致敬電文更為集中。1945年7月1日,中共晉察冀分局直屬機關全體黨員,致電毛澤東與中央委員會,表示以毛澤東思想“改造我們自己,改造我們各方面的工作,保證黨的路線的徹底實現(xiàn)和抗日戰(zhàn)爭與中國革命的完全勝利”①《晉察冀華中分局直屬各機關紀念“七一”》,《解放日報》1945年7月6日。。與此同時,中共華中分局直屬各機關舉行紀念“七一”大會時,也致電毛澤東與新的中央委員會,指出中共“已經積累了極豐富的經驗,有了強大的組織與堅強的力量”,“不僅替中國人民指出唯一正確的新民主主義的方向,而且也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模型——敵后各解放區(qū)”,中共“已成為抗日的重心和建設新中國的決定力量”②《晉察冀華中分局直屬各機關紀念“七一”》,《解放日報》1945年7月6日。。致敬電文盡管多屬表態(tài)性質,但表達了基層組織、單位對于黨的歷史的認同、黨的權威的認可、黨的未來的信心,對于塑造黨的形象,表征紀念活動的效果,仍是不可缺少的。
可見,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從當時的環(huán)境和條件出發(fā),采取了多種形式,這些形式的交替使用,使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獨特作用。
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借助建黨紀念活動,回顧黨的歷史,總結黨的經驗,加強黨的建設,表達黨的主張,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建黨紀念活動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顯現(xiàn)。
(一)借助建黨紀念活動回顧黨的歷史
歷史是客觀的真實存在,尊重歷史是一個政黨成熟的重要標志。民主革命時期,中共舉行建黨紀念活動,其意正在于表達對中共歷史的尊重、追憶和緬懷。建黨紀念活動通過其特定的形式,可將人們帶入中共歷史發(fā)展的時空,讓后人去感受、觸摸中共歷史,因而成為保留中共歷史記憶的重要途徑。1941年6月,中共中央在《關于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周年抗戰(zhàn)四周年紀念指示》中指出:“在黨外要深入的宣傳中共二十年來的歷史,是為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英勇奮斗的歷史。他最忠實的代表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利益”,并要求每個黨員“學習黨在二十年革命斗爭中的豐富經驗”。③《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2卷,第261頁??梢姡仡欬h的歷史,展示黨的功績,總結黨的經驗,是建黨紀念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建黨紀念活動的出發(fā)點之一。
1.重視總結中共成立以來的業(yè)績。中共成立以來的歷史既有輝煌,也有曲折,建黨紀念活動重視對于中共歷史的梳理和總結。1938年,張聞天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一文中,對中共成立17年的歷史作了概括,認定它是“為了民族獨立、民權自由與民生幸福的民主共和國而英勇奮斗的十七周年”④《中國共產黨十七周年紀念》,《解放》第43、44期合刊,第65頁。。這實際上是依據(jù)三民主義的基本精神,對中共的歷史作了總結和勾勒。1942年6月30日,劉少奇在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召開的紀念“七一”干部大會上,回顧了黨的歷史,認定黨已經是一個全國性的大黨,在中國社會的政治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⑤《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第401頁。。在全面總結中共歷史的基礎上,抗戰(zhàn)時期的建黨紀念,注重突出中共在抗戰(zhàn)中的作用。如1943年7月,朱德為紀念中共成立22周年撰寫的《七一志感》一文,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個方面,集中闡述了抗戰(zhàn)以來中共創(chuàng)造出的“許多中國歷史上從未見過的奇跡”⑥《“七一”志感》,《解放日報》1943年7月4日。。1943年7月1日,鄧小平出席太行黨政軍民各界舉行的“七一”慶祝大會時指出:中共“是中國社會必然的產物,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不可缺少的力量,過去對中華民族已有極其重大的貢獻,尤其是堅持敵后抗戰(zhàn)六年之久,保衛(wèi)了華北,如果沒有我們在敵后的堅持,不僅華北不知成何局面,即全國抗戰(zhàn)的局面也不可設想”⑦《太行熱烈紀念“七一”》,《解放日報》1943年7月12日。。這些文章、講話充分展示了中共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注意將中共的歷史置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來評價,以凸顯中共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1943年7月1日《解放日報》發(fā)表的社論《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在回顧近代中國歷史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共在各個時期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從而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既非‘外來的’,也不是幾個人憑空制造出來的。它的所以發(fā)生,所以發(fā)展,所以沒有人能把它取消得掉,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要求有這樣一個政黨。”①《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解放日報》1943年7月1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也指出:“回顧中國共產黨二十二年的歷史,便是為中華民族解放正確道路的斗爭史,也是尋找、確定和充實中國民族解放正確道路的歷史?!雹凇吨袊伯a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解放日報》1943年7月8日。這種評價視角、這些評價結論,將中共的歷史置于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來定位,更加有力地說明了中共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中共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地位。
3.善于將回顧歷史與總結經驗教訓結合起來?;仡櫄v史,是為了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以利未來的發(fā)展。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會上作報告時指出:中國共產黨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中共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與中國人民有根深蒂固的聯(lián)系的黨。這就從黨的指導思想、黨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方面,揭示了中共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報告還系統(tǒng)總結了中共在大革命時期的歷史教訓,指出在工人運動中最基本的弱點是“不認識爭取領導權,以為無產階級天然獲得了領導權”,“由行會傳統(tǒng)而成的宗派觀念,形成工人運動中的分裂以至關門主義”,“農民運動與土地革命在中國黨領導機關中接觸甚為落后”;在軍隊工作中“放棄樹立黨的基礎,退避自己建立軍隊的企圖”,“缺乏武裝工農的信心和決心”③《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377頁。。這種總結和反思,既符合歷史的真實,也有利于黨在吸取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前進。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毛澤東則系統(tǒng)論述了中共積累的寶貴經驗:“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三件是我們戰(zhàn)勝敵人的主要武器。”④《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頁。這是對中共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經驗的全面總結與理性升華,成為中共的經典性表述和話語。
(二)借助建黨紀念活動加強黨的建設
中共建黨紀念是圍繞中共的歷史、現(xiàn)實、未來而展開的,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實的把握、未來的走向,與黨的自身建設密切相關,通過建黨紀念加強黨的建設,也是中共開展建黨紀念活動的重要旨趣。
1.黨的性質認識的拓展。加強黨的建設,必須認識清楚黨的性質,密切聯(lián)系黨的性質來推進。1938年6月,中共中央發(fā)出的《關于中共十七周年紀念宣傳綱要》,將黨的性質表述為“中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馬列主義的黨”,并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最高利益,是同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最高利益一致的”,“中共同志已經表示出了他們是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先鋒隊”⑤《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第2卷,第22、23頁。。這里既明確了中共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也意識到中共同時表征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先鋒隊,深化了對黨的性質的認識。1941年7月1日,《解放日報》社論《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20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不但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而且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⑥《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解放日報》1941年7月1日。?!皟蓚€先鋒隊”的表述這里清晰可見,只是尚未明確將其表述為黨的性質。
2.黨的特點的概括。加強黨的建設,需要把握黨的特點,依據(jù)黨的特點來謀劃發(fā)展。朱德在《七一志感》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黨,它吸收了世界各國工人運動的綜合歸納起來的寶貴經驗,它繼承了中國幾千年歷史積累下來的優(yōu)良遺產?!雹佟丁捌咭弧敝靖小?,《解放日報》1943年7月4日。這是從黨的產生機制、傳統(tǒng)淵源對黨的特點所作的概括。1947年7月1日,周恩來在中央機關召開的紀念建黨26周年大會作報告時,指出中共有五個特點:一是最徹底的革命的黨,二是群眾的黨,三是武裝斗爭的黨,四是有理論的黨,五是團結的黨②參見《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757頁。。對中共特點的揭示,有利于深化對中共建黨規(guī)律的認識。
3.反思黨內存在的問題。加強黨的建設,必須認識到黨內所存在的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劉少奇出席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召開的紀念“七一”干部大會時,剖析了黨內存在的缺點。比如,許多黨員都是出身于非無產階級的,對于工人階級組織上的聯(lián)系還不夠密切,在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還不夠,許多黨員還不能正確地掌握黨的政策,正確地領導革命③參見《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第401頁。。劉少奇為紀念中共成立22周年而作的《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思想》一文,對黨內存在的孟什維主義思想進行了批判,要求全黨在整風的基礎上,“在思想體系上徹底清算黨內的孟什維主義殘余,把我們黨的布爾什維克化提到更高的階段”,并將此作為黨的建設的“中心任務”④《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00頁。。1947年7月1日,陳云在中共中央遼東分局直屬機關紀念“七一”大會上講話時,也批評了黨內鬧情緒、鬧地位、本位主義等問題,要求“利用‘七一’的機會,凡有問題的組織討論,反省”⑤《陳云文集》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607頁。。這些文章、報告、講話借建黨紀念之機揭示黨內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利于全黨認識到黨內問題所在、問題所害,從而有助于明確黨的建設的任務,提高黨的建設的針對性、自覺性。
4.提出黨的建設思路。黨的建設要解決問題,取得成效,必須選擇正確的路徑,找準突破口。1940年7月1日,劉少奇在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召開的紀念中共成立19周年大會上,作了題為《做一個好的黨員,建設一個好的黨》的報告,強調要建設一個最好的黨,最基本的是需要有很多好的黨員。為此,他提出了做一個好的黨員的方法:第一,要盡心負責地為黨工作,愛護黨的每一事物;第二,為黨的與勞苦大眾的公共事業(yè)而犧牲;第三,為黨的利益、無產階級的利益亦即人類最后解放的利益而奮斗到底⑥參見《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第294頁。。黨員是黨的細胞,通過塑造好的黨員推進黨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途徑。黨性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增強黨性推進黨的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有效途徑。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選擇中共成立20周年紀念日通過《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明顯包含借助建黨紀念活動推進黨的建設的旨意。決定號召“全黨黨員,尤其是干部黨員,更加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把個別黨的組成部分的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使全黨能夠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雹摺睹珴蓶|年譜(1893—1949)》中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10頁。學習是推進黨的建設的有效措施,董必武為紀念中共成立23周年而發(fā)表的《黨在不斷學習中進步》一文,認為黨是在不斷學習中進步的,其中主要是向工人、農民學習,主張通過學習加強黨的建設⑧參見《黨在不斷學習中進步》,《群眾》第9卷第13期,人民出版社1955年影印合訂本,第541頁。。可見,中共建黨紀念活動進行過程中提出了不少加強黨的建設的思路和舉措。
(三)借助建黨紀念活動進行政治動員
政治動員是任何一個政黨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目標而采取的政治鼓動行為,其形式多種多樣,而借助紀念活動進行政治動員是行之有效的形式之一。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同樣發(fā)揮了政治動員的作用。
1.動員全黨全民族參與抗日??谷諔?zhàn)爭時期的最大政治,就是凝聚全黨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會上作報告時,就號召全黨“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汲取革命教訓的基礎上自覺地擔負起領導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任務①《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377—378頁。。1938年6月30日,在中共成立17周年前夕,《新中華報》發(fā)表毛澤東的題詞:“共產黨員,應與各黨各派各界人民一道堅持抗戰(zhàn),為驅逐日寇建設新中國而奮斗,并在斗爭中起模范作用,不達目的,決不停止!”②《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1993年,第78—79頁。其意正在動員全黨全民族參與抗日。1941年7月1日,朱德在《中國共產黨與革命戰(zhàn)爭》一文中指出:“我國神圣的抗戰(zhàn),不但是為了中華民族,而且是為了世界人類。抗戰(zhàn)的結局,毫無疑義地要決定中華民族的命運,而對于世界人類的命運也將起著極其重大的影響。”因此,“學習軍隊、掌握軍事,乃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在這烽火連天的環(huán)境中第一等的任務?!雹邸吨袊伯a黨與革命戰(zhàn)爭》,《解放日報》1941年7月1日。朱德此言,說明了贏得抗戰(zhàn)勝利的重要意義,其目的也在動員全黨全民族學習軍事技術以奮起抗日。1943年,毛澤東在紀念中共成立22周年的晚會上指出:“現(xiàn)在,全世界全中國一切反法西斯力量,全世界各國共產黨和我們中國共產黨,任務都只有一個,這就是打敗人類公敵——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雹堋睹珴蓶|文集》第3卷,第28頁。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往往將動員全黨全民族參與抗日以贏得抗戰(zhàn)勝利作為落腳點和歸宿。
2.動員全黨參與整風運動。從1942年開始的全黨普遍整風運動,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面臨的重要政治任務,需要全黨普遍發(fā)動、普遍參與,建黨紀念活動承擔了動員全黨參與整風運動的任務。朱德在《紀念黨的二十一周年》一文中指出:“要完成打勝敵人的任務,我們全黨就必須深入進行目前黨所號召的整頓三風的工作,掃除這些殘余的惡劣作風,建設黨的新的風格,改造干部和黨員思想和工作作風,使全黨走上完全布爾什維克化的道路。”⑤《紀念黨的二十一周年》,《解放日報》1942年7月1日。董必武在紀念中共成立23周年時也提出,“整風運動不僅是只看看整風文獻就算了事,而是應當憑藉整風文獻切實反省自己,改正自己原來的思想和思想方法”⑥《黨在不斷學習中進步》,《群眾》第9卷第13期,人民出版社1955年影印合訂本,第542頁。。借助建黨紀念強調整風的意義、說明整風的方法,實際上是為了動員全黨參與整風。
3.動員全黨全民族爭取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抓住建黨紀念之機,動員全黨全民族加入反對國民黨內戰(zhàn)獨裁、建立新中國的行列。1947年6月,正值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拉開反攻序幕之際,新華社為紀念中共創(chuàng)立26周年發(fā)表社論《努力奮斗迎接勝利》,指出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是百余年來我國志士仁人拋頭流血犧牲奮斗的目標的實現(xiàn),就是祖國的獨立與民主的實現(xiàn),就是孫中山志愿的實現(xiàn)”。⑦《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年,第658頁。毛澤東在修改這一社論時,還加寫了如下一段話:“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困難,我們一定要正視這些困難,寧可作長期打算,不要有速勝論。有困難我們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同胞們,同志們,勇敢前進,努力奮斗,迎接勝利。”⑧《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201頁。這篇社論,將建黨紀念與政治動員有機結合起來,對于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動員全黨全民族支持解放戰(zhàn)爭、贏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可謂正當其時、恰到好處。
(四)借助建黨紀念活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需要創(chuàng)設多方面的條件,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力量。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1.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以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運用為前提的,為此首先必須肯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作用和指導地位。1941年7月1日,《解放日報》刊發(fā)的社論指出:中共20年的歷史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理論是適合于中國,是中國革命所必不可少的”①《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解放日報》1941年7月1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也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提出抗戰(zhàn)的正確道路與正確政策,“是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以人類最先進的革命科學——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著,是由于中國共產黨能夠把馬列主義與中國現(xiàn)實結合起來”②《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解放日報》1943年7月8日。。這些論斷,肯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和發(fā)展性。張聞天還力圖揭示馬克思主義存在于中國的歷史合理性,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不但在中國有著社會的基礎,而且也有著思想的與文化的淵源。就是世界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思想史與文化史也是要向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道路發(fā)展的?!雹邸吨袊伯a黨十七周年紀念》,《解放》第43、44期合刊,第68頁。這就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相通,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存在于中國、指導中國的緣由。
2.彰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中共建黨紀念過程中,不僅提出了“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而且充分肯定了毛澤東思想的價值。眾所周知,王稼祥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概念,并且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研究了中國的現(xiàn)實,積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實際經驗,經過了黨內黨外曲折斗爭中而形成起來的”;“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布爾什維主義,中國的共產主義”④《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解放日報》1943年7月8日。。這就概要地說明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機制、理論地位。1946年7月1日《解放日報》社論《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認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人民最高智慧的集中,沒有這種思想的指導,人民就不能達到解放的目的”,并將學習毛澤東思想,提到“黨員第一條義務”的高度。⑤《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解放日報》1946年7月1日。對毛澤東思想的價值認同,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3.提出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民主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對中共領導中國革命的經驗進行總結和升華,將中國經驗上升為理論,實現(xiàn)中國經驗的馬克思主義化。劉少奇指出:“我們的黨有各方面的極端豐富的革命斗爭的經驗,但是一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很好把它總結起來。以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為指導很好地總結我們黨在各方面的斗爭經驗,還是今天我們全黨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雹蕖秳⑸倨孢x集》上卷,第291頁。劉少奇號召全黨研究中國實踐經驗,解決實踐面臨的問題,實際上提出了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
總之,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共建黨紀念活動,對于中共的歷史發(fā)展和中國革命勝利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形成了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基本風格,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