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劍杰
研究中共黨史,不僅要研究黨史事件和黨史人物,還要研究黨的思想史。思想史是黨的靈魂的歷史,必須對此進一步加強研究。以往的黨的思想史的研究者,往往把是否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是否把握客觀真理、是否具有正確的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政治思想、軍事思想作為關注的中心,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遮蔽了思想的另一方面,即價值觀方面。這種偏頗,同我們一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只看其科學性不看其價值性的片面理解有關。本文意在克服這種偏頗,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研究中必須重視研究黨的價值觀及其演進作一次倡導,以此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價值和價值觀是重要的哲學范疇,也是存在廣泛爭論的哲學論域;價值和價值觀又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國際國內的各種力量都想以自己的價值觀占據(jù)“道德高地”,借以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中國共產黨人有著崇高的理想信念,而黨的理想信念,就是以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認識為基礎的黨的價值觀的高端。我們討論黨的價值和價值觀,最佳途徑是對黨的價值觀演進的思想史作一次認真的反思。
(一)作為黨的思想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著科學維度和價值維度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尤其是它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武裝起來的黨。黨在延安時期已經懂得:黨要掌握的馬克思主義,主要就是用于“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①《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頁。。在這里,“立場”就是今天講的價值觀——站在哪種社會力量方面?為誰服務?為什么樣價值的實現(xiàn)而奮斗?“方法”就是我們熟知的科學論——用什么方法去掌握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規(guī)律;而“觀點”則往往是“立場”和“方法”的統(tǒng)一。舉例說,群眾觀點就是如此:黨既要在價值觀上堅持為人民群眾的利益無私奮斗;又要在認識論上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去掌握真理。中國共產黨還把“科學”和“價值”化為實踐標準。在黨的七大《論聯(lián)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就同時提出衡量黨的活動是否正確有效的兩個標準:一個是“生產力標準”,它是黨的決策及其實踐所遵循的“歸根到底”的標準;另一個是“人民利益標準”,它是黨的言論和行動應“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的“最高標準”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79、1096頁。。問題在于:在中共七大以后的哲學工作上,我們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而沒有同時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人學”。而這兩“學”的這樣的分離,來源于我們僅僅把“實踐論”理解為認識論,而沒有同時將其理解為價值論,理解為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核心。
今天,我們返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與“價值”統(tǒng)一的本源,從根本上說,就是返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返回到它的實踐論核心。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的“實踐論”,有著兩個維度:一是真理論維度,即必須考察并正確把握實踐的客觀條件和客觀進程的科學維度;二是價值論維度,即必須自省主體的由需要而產生的利益、愿望的價值維度。這兩個維度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搞清了這一點,就能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不僅包含科學的思想史,還應包括價值的思想史。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史是它的科學思想發(fā)展和價值觀演進相互結合的歷史。
(二)作為哲學范疇的價值和中國共產黨的價值理想
如何定義價值?筆者認為,應在三個層次上去界定。第一層次是從人和物質世界的關系來界定。按此,價值是人作為主體和物作為客體的一種關系。在這一關系中,主體有其需要和追求,客體有其滿足主體需要和追求的屬性,即客體對主體有價值屬性,主體對客體有價值要求。第二層次是從人和社會的關系來界定,二者在價值上可互為主客體。當我們以人為價值主體、社會為價值客體的時候,人對社會有價值追求,社會有滿足人的價值追求的價值屬性。當我們以社會為價值主體的時候,人就有滿足社會進步、社會發(fā)展要求并為此作出貢獻的價值屬性。第三個層次是從人對于人自身的關系來界定。在這個層次上,人的價值就是人對超越自身的“實有狀態(tài)”而達到“應有狀態(tài)”的追求。
中國共產黨的價值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一,在社會劃分為階級、階層并進行著階級斗爭的歷史時代,中國共產黨主要是在第二個層次上規(guī)定自己的價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為中國社會的革新和進步而奮斗的黨。因此,它不把自己獨立地當做價值主體,而把自己當做價值客體和滿足社會價值需要的價值工具。其二,在超越有階級社會、追求美好未來的意義上,中國共產黨則在第三個層次上規(guī)定自己的價值。中共從1921年的一大到2007年的十七大,一以貫之地在黨章上寫明:黨的最高理想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及其之前,我們往往注重共產主義的制度規(guī)定,而沒有同時強調它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而馬克思恩格斯最重視的恰是后者。下面這封恩格斯為回答友人提出的“用簡單的字句表達未來的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的要求而寫的復信,在20世紀80年代被發(fā)掘出來并宣傳開來:“馬克思是當代唯一能夠和那位偉大的佛羅倫薩人(按:指但?。┫嗵岵⒄摰纳鐣髁x者。但是,除了《共產主義宣言》中的下面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頁。在此之前,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中對人類理想作過同樣精辟的論述: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級”的社會,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頁。。這是對“人的解放”的真正闡釋,也是對共產黨人價值理想的科學表述。我們高舉馬克思恩格斯的旗幟,就站在了比西方國家更高的“道德高地”上了,我們就能批判地對待西方國家所鼓吹的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論,也能理直氣壯地宣傳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的自由觀了。
(三)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的基本特點
價值觀是人對于價值的意識、觀念,即通過實踐反映到人的思想中并經主體意識加工過的對于價值的解讀、判斷、評價等觀念的總和。價值觀和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聯(lián)系在一起,它是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政黨、不同社會利益集團的人們對于價值的不同觀念。具體地說,人們的價值觀的不同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其一,表現(xiàn)在以何者為價值主體的不同看法上。或者說,表現(xiàn)在采取怎樣的“價值本位論”上。其二,表現(xiàn)在價值內涵的不同規(guī)定上。所謂“價值內涵”,就是特定主體的價值追求的具體內容。其三,表現(xiàn)在對價值依據(jù)的不同理解上。在價值主體的認定和價值內涵的規(guī)定上所存在的意見分歧,其原因在于分歧雙方的價值認定的依據(jù)是不同的。
中國共產黨的基本價值觀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觀。堅持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以對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形態(tài)、它的特殊結構、它的社會階級關系的實際及其變遷、它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等客觀事實的真理性認識為基礎的。它不同意脫離社會存在討論社會意識,包括價值觀這種社會意識。其二,它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價值觀。堅持認為,價值是對立統(tǒng)一物:既有人類共性又有民族個性,既有現(xiàn)實價值準則又有遠大價值理想,既有價值正面又有價值負面(按:世上沒有絕對好的東西,也沒有絕對壞的東西)。其三,它是唯物主義實踐論的價值觀。既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為基礎,又以人和人民為目的。中國共產黨懷有同世界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相同的世界觀,正因如此,中國共產黨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即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它的價值觀是以此為基礎的。
中國共產黨的價值本位論,通俗地說,就是中國共產黨對“為誰服務”、“以何者為價值本位”問題的價值論解答。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經宣布:這場革命的一項使命是要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解除束縛,為人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設條件;③參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58頁。但是,這是中共從事和領導一場偉大革命的社會主張,在這場革命中,中共是“為他”奮斗并為此而不惜自我犧牲。毛澤東對此有非常精辟的論述,他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說過:“嚴肅地堅決地保持共產黨員的共產主義的純潔性,和保護社會經濟中的有益的資本主義成分,并使其有一個適當?shù)陌l(fā)展,是我們在抗日和建設民主共和國時期不可缺一的任務?!雹堋睹珴蓶|選集》第3卷,第793頁。這段話表明,中國共產黨是“為他”的黨,這個“為他”中也包括著價值的“個人本位”在中國的建立。那么,不以自己為價值本位的中國共產黨究竟持怎樣的“價值本位論”呢?這需要作一個歷史的分析。
(一)從以人民為價值本位到以工農為價值本位的變遷
中國共產黨是以“人民”為價值本位的,黨的全部實踐都是為了滿足中國人民的價值要求。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就已提出了“為人民”的價值原則。在二大發(fā)表的《宣言》中指出:“各種事實證明,加給中國人民(無論是資產階級、工人或農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資本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的封建勢力,因此反對這兩種勢力的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即因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便可得到獨立和比較的自由?!雹俎D引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79頁。1925年12月5日,毛澤東在《〈政治周報〉發(fā)刊理由》中也說:“為什么出版《政治周報》?為了革命。為什么要革命?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xiàn)人民的統(tǒng)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雹凇睹珴蓶|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頁。這就是說,按照二大通過的黨的最低綱領,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黨的“價值本位”是“中國人民”。但是,中共二大又指出,在“人民”涵蓋的諸階級中,共產黨人更強調“工農群眾”。大會指出:“我們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shù)共產主義者離開群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薄拔覀兗热皇菫闊o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雹坜D引自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第32—33頁。這里的“為無產群眾奮斗”的“無產群眾”同中共后來所說的“人民群眾”是有區(qū)別的,它只指城鄉(xiāng)的“無產階級”。也就是說,黨的人民價值本位中包括中國的各革命階級,其中,最重要的是“無產階級”。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共所聯(lián)合的民族資產階級以至上層小資產階級都站到了黨的對立面,或者中立了。中共要堅持革命,只有依靠工農,而要依靠工農,必先為工農謀利益。于是,在1927年至1935年的若干年內,中共始終把自己領導的革命界定為“工農革命”,在革命動力上強調“依靠工農”,在價值本位上則強調“為了工農”。這里的變化是:原來“工農”是人民中的主要部分,在“以人民為本位”中,包括著其主要部分的“工農”;大革命失敗后,“工農”從“主要部分”變成“唯一”的本位。因為那時只有依靠工農、為了工農,只能“以工農為本位”。為了證明這個判斷,筆者引用兩個材料:一個是1929年紅軍第4軍一個題為《告商人及知識分子》的布告。布告指出:“共產黨在現(xiàn)實領導的革命”中,“是要打倒三個反革命東西”:“第一個,打倒帝國主義”;“第二個,打倒地主階級,廢止收租制度,田地平分與農民”;“第三個,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工農兵政府”。布告分析說,“做到這三件事,是工農階級的盼望,也是于你們(按:指商人及知識分子)有大益的”。這就是說,黨的直接的價值本位是“工農”;間接地說來,也有益于商人及知識分子。由此,布告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商人起來幫助工農階級!”“學生起來幫助工農階級!”“革命的知識分子加入工農隊伍來!”④《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2冊,內部讀物。這時,其他階級都是工農階級力圖爭取的力量和輔助自己的力量。另一個材料是1931年11月在中央蘇區(qū)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其《憲法大綱》規(guī)定:它“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⑤參見《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上冊,第327頁。。1932年1月13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領導毛澤東、項英在歡迎前來參觀各機關的紅5軍團的代表時發(fā)表講話,他們明確地說:“紅軍打仗是為大多數(shù)的工農勞動群眾謀解放?!雹蕖睹珴蓶|年譜》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65頁。
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針對當時不少黨員認為資產階級既然已經退出革命、中國革命的性質便不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錯誤認識,指出:應該以革命任務來決定革命性質,而不是以革命動力來決定革命性質?!雹吆K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83頁。六大此說,反映當時的一個認知矛盾:在誰來擔當“革命動力”或“革命主體”的問題上,六大確認是“工農”;但在“為誰革命”的“革命目的”或“價值本位”的問題上,六大指明是“人民”,即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在內的人民的解放。這就是說:六大論述的“革命主體”和“價值本位”是不對稱的。但是,在沒有重新得到民族資產階級乃至上層小資產階級對革命的援助之前,中共也只能承認這種“不對稱”。其實,在中央蘇區(qū)對于這種“不對稱”是作了解決的。那就是堅持依靠工農、為了工農的“歷史本體”和“價值本位”的統(tǒng)一。對于其他階級,則告之以“客觀為他”,以爭取他們援助工農。這種狀況說明:中共強調“以工農為價值本位”,是在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一時站到革命對立面或中立的特殊環(huán)境下的產物。
(二)從以工農為價值本位到以人民為價值本位的回歸
在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國共產黨越來越多地使用“人民”的概念。從突出“工農”到強調“人民”,這一歷史本體論和價值本位論上的回歸,是同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毛澤東在1935年12月27日所作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分析了國內階級關系的新變化,指明不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學生群眾堅持抗日,而且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小資產階級以至鄉(xiāng)村富農、小地主們都有抗日要求和參加抗日斗爭的可能性。于是提出從“工農共和國”改變?yōu)椤叭嗣窆埠蛧钡目谔枴_@就意味著中共在大革命失敗后所強調的“以工農為本位”,在抗日戰(zhàn)爭的新形勢下擴大為“以人民為本位”。毛澤東特別指出:在工農民主共和國的口號里,原來就包括“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意義,“人民共和國應該首先代表工人和農民的利益。但是人民共和國去掉帝國主義的壓迫,使中國自由獨立,去掉地主的壓迫,使中國離開半封建制度,這些事情就不但使工農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到了利益?!雹佟睹珴蓶|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8—159頁。這個論述,闡明了以工農為價值主體和以人民為價值主體的關系,消除了在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離開革命那段時間,中共在“革命主體”和“價值本位”提法上的“不對稱性”。
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全民抗戰(zhàn),使人民本位的價值觀進一步凸顯。到1944年,“為人民服務”的價值總原則提出并為全黨所接受;到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了三大“人民命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歷史主體論”命題;“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的“價值本位論”命題;“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的“實踐檢驗論”命題——使“人民”的至高無尚的地位,在中國共產黨內牢牢地確立起來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31、1039、1096頁。。在毛澤東的倡導下,“人民”成了國家機器各個組成部分的定語。毛澤東解釋說:“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雹邸睹珴蓶|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5頁。還有,我們的黨報稱人民日報,我們的出版社稱人民出版社,我們的文學稱人民文學,我們的貨幣稱人民幣,等等。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名稱的選擇表明,新中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這就構成“以人民為價值主體”的階段中的一個新的階段。它實現(xiàn)了兩個轉進:第一,“以人民為價值主體”,從黨的價值觀演進到黨和國家共有的價值觀;第二,這一價值觀,其內涵從實現(xiàn)人民解放演進到人民掌握政權,為自己謀利益。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發(fā)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到1957年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都是論述新中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價值本位地位的。
(三)從以人民為價值本位到“以人為本”的轉進
2005年,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2007年中共十七大,對“以人為本”作了這樣的論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在新的條件下提出“以人為本”,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證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雹佟吨袊伯a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頁。這段界定顯示:“以人為本”中的“人”乃指“人民”。而“為本”的“本”是說:人民既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本體之“本”,又是作為黨的價值本位之“本”。
照此理解,“以人為本”同中共七大提出的三大“人民命題”基本上沒有區(qū)別,構不成中國共產黨“價值本位論”的一個新的階段。其實不然。我們在中共十七大文件中,注意到了對“人”的一系列論述。其一,在科學發(fā)展觀的說明中,指出了“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中共必須尊重這種個人的思想主體地位。其二,在“以人為本”的闡釋中,強調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這正是馬克思在其社會理想中作為“人”的完全解放的主要表征提出來的。其三,在社會事業(yè)發(fā)展要求的表述中,強調“人人享有”各項社會保障的個人權利。其四,在中共黨章中增寫了“尊重和保障人權”,而“人權”按人類文明通則是每個個人的權利。這就是說:在“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中,既強調“以人民為本”的原則,又包括“以個人為本”的要素。②《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第13、15、63頁。把“以人民為本”和“以個人為本”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這正是把“以人為本”看作中國共產黨“價值本位論”的新階段的原因和根據(jù)。
為工農、為人民、為人民中的每個人的權益而奮斗,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本位論”的主題。那么,在每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工農和以工農為其最大多數(shù)的人民到底要求其價值客體——中國社會或中國這個現(xiàn)實世界,改變(經過革命、建設、改革、創(chuàng)造)得具備怎樣的價值屬性?這就是我們要進一步研究的中國共產黨價值觀演進中的“價值內涵論”。以下的階段性的“價值內涵”是黨的遠大價值理想的現(xiàn)實表達:
(一)以工農為價值本位時所強調的價值內涵
從1921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主要是做工農運動,發(fā)動受剝削、受壓迫的工人階級和貧苦農民,加入當時的“國民革命”。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脫離革命,工農運動及其武裝斗爭成為中共領導的主要革命方式。在這兩種情況下,作為價值本位的工人和農民,追求怎樣的價值,它的內涵又是什么呢?
第一,“生存”。作為“人”而生存下來,這是被剝削、被壓迫工農群眾最基本的價值要求。1922年5月1日,毛澤東在《更宜注意的問題》一文中說:勞工有三權:“一、勞工的生存權,二、勞工的勞動權,三、勞工的勞動全收權?!雹邸睹珴蓶|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頁。1928年中共六大以后,中共中央在以城市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以主要精力從事工人運動,使之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其重要表現(xiàn)就是各地工人爭生存的斗爭增多,而且這種斗爭取得勝利或部分勝利的比例有所增加?!雹軈⒁姟吨袊伯a黨歷史》第1卷上冊,第268—269頁。從本質上看,爭得“人”的尊嚴,是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都應肩負的歷史使命。在前者,因為“君主政體的原則總的說來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11頁。;在后者,因為“資產者把無產者不是看作人,而是看作創(chuàng)造財富的力量”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2—263頁。。爭取做“人”的權利,在中國工人運動中有過撕心裂肺的呼喚。在1922年的安源路礦工人罷工中,工人們喊出“從前是牛馬,現(xiàn)在要做人”的口號。誰說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沒有“人道主義”?解放幾億“牛馬”、讓他們過上人的生活,這還不是人道主義嗎?
第二,“解放”。生存固然是中國貧苦百姓所求的最基本價值,但生存可以通過改良實現(xiàn),而革命則是為了更高的價值,這就是實現(xiàn)解放即自由。把生存和自由這樣聯(lián)系起來,是中共的新民主主義的價值觀。這一點在1948年中國共產黨發(fā)布的《五一節(jié)口號》中得到證明。該口號的第15條說:“向蔣管區(qū)為生存和自由而英勇奮斗的職工致敬!”①參見《光明日報》2011年5月1日?!吧妗焙汀白杂伞边f進地寫進這個口號,絕不是心血來潮。需要指出:自由概念和自由價值都是具體的和歷史的。中國工農大眾在20世紀20年代對自由價值的追求,其具體內涵就是從被剝削、被壓迫的境遇中解脫出來。由此,中國工農大眾把實現(xiàn)這種自由稱為解放。解放這一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之一,早在1927年就被提出來了。同年4月19日毛澤東《在土地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上的發(fā)言》中說:“解決土地問題的意義有二:(一)使農民得解放。廢除地主及一切壓迫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實為本題的主要意義?!雹凇睹珴蓶|文集》第1卷,第43頁。自由的、解放的價值,通俗地說,就是被壓迫階級的“翻身”的渴望和追求。1947年后,中共領導中國億萬貧苦農民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時任位于晉冀魯豫解放區(qū)的華北大學教師的美國學者韓丁,在參觀了土地改革后的農村后說:“中國革命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新的詞匯,其中一個重要的詞就是‘翻身’。它的字面意思是‘躺著翻過身來’。對于全國億萬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來說,這意味著站起來,打碎地主的枷鎖,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表n丁在稱贊了這樣的經濟解放后,又說道:“翻身”還是農民的文化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社會的解放(包括婦女的解放),“總之,它意味著進入一個新世界?!雹垌n?。骸斗恚褐袊粋€村莊的革命紀實》,轉引自謝春濤主編《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第18頁。由此可見,“翻身”是對于中國工人、農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價值追求的最佳用詞;對于全體人民整體地說也是如此。
第三,“有產”。工農有尊嚴的生存、有個性的自由,在經濟上就是擺脫貧困,從“無產”變成“有產”。無地和少地的貧苦農民,他們的價值要求是以“耕者有其田”為歸宿的。在工廠中負重勞苦的工人,他們的經濟要求是成為工廠的主人,享有“按勞分配”的權利。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口頭報告中對作為價值的“財富”作了深刻的說明:“馬克思說:‘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谥袊姆饨ㄖ贫认拢瑥V大人民也沒有獨立性和個性。獨立性、個性、人格是一個意義的東西,這是財產所有權的產物。”④《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第223頁。擺脫貧窮,擁有個人財富,這是工農的基本價值要求。
(二)以人民為價值本位時期所強調的價值內涵
以人民為價值本位時期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其價值內涵,要分兩個時期來分析。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中共對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民的價值選擇,有過許多論述?,F(xiàn)引三段:1945年4月23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致開幕詞說:在“把日本帝國主義打敗”后,中國人民所需要和爭取的前途是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中國”。⑤《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1026頁。1948年8月1日,毛澤東在《復各民主黨派與民主人士電》中寫道:在新的革命形勢下,“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強團結,共同奮斗,以期早日消滅中國反動勢力,制止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建立獨立、自由、富強和統(tǒng)一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⑥《毛澤東文集》第5卷,第114頁。。1949年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上的講話》中說: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是要“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并選舉代表這個共和國的民主聯(lián)合政府,才能使我們的偉大的祖國脫離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命運,走上獨立、自由、和平、統(tǒng)一和強盛的道路”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63—1464頁。。在這幾段論述中,對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和革命勝利后建立的新社會中以人民為價值本位的價值觀的內涵作了大體相同的規(guī)定,其關鍵詞的次序是:獨立、民主、自由、統(tǒng)一、和平、富強。
第一是“獨立”價值的實現(xiàn)。舊中國最先和最大的價值失落,就是民族獨立的半存半失。民族完全獨立的實現(xiàn)是其他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首要條件。
第二是“民主”價值的實現(xiàn)。它與獨立價值的實現(xiàn)相對應。前者是反封建斗爭的目標,后者是反帝斗爭的目標。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的價值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
第三是“自由”價值的實現(xiàn)。自由價值既同獨立價值相聯(lián)系,因為首先是民族的整體自由,又同民主價值相匹配,因為民主的實現(xiàn)同時就是個性的解放。
第四是“統(tǒng)一”價值的實現(xiàn)。爭取和維護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帶著自身特殊性的價值要求。中國5000年文明的持續(xù)不絕,是同國家統(tǒng)一的維護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所謂民族獨立,就含著國家統(tǒng)一的價值;而國家的分裂又同外部勢力的入侵互為因果。所謂人民民主也是包含著消除封建割據(jù)的內容的。
第五是“和平”價值的實現(xiàn)。內外戰(zhàn)爭連綿不絕,是鴉片戰(zhàn)爭后100多年近代中國的痛苦事實。這些戰(zhàn)爭有的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戰(zhàn)爭而引發(fā)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有的是國內反動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人民革命而導致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民族解放和階級解放的目標就是前面四個價值的實現(xiàn),并集中表現(xiàn)為和平的贏得。
第六是“富強”價值的實現(xiàn)。這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價值體系的歸結點。前五個互相聯(lián)系的價值均屬于社會制度改變的價值,而改變社會制度是為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為了國家的強盛和人民富裕進而實現(xiàn)幸福生活。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人民為價值本位的價值體系內涵既繼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價值體系,又有了大的調整和發(fā)展。所謂“繼承”,是指繼續(xù)強調民族獨立價值為首要。因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先后面對國外侵略勢力的封鎖、侵略的威脅,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老子黨”的妨礙民族自主的干涉,必須繼續(xù)維護民族獨立并且維護國家自主。所謂“發(fā)展”,是建構體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價值?;仡?956年到1976年的20年,我們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體系作了長期的探索。到1966年,我們對于社會主義所強調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是“為公”。當時,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生產資料公有的制度。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時的主流價值就是為公有制的鞏固和發(fā)展而無私奮斗。但這種價值觀并不排斥個人利益的取得。毛澤東說:我們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準的社會主義精神”②《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497頁。。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非常明確的表述。
第二是“興國”。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根本的價值目標就是通過建設和發(fā)展使國家真正站立起來、發(fā)展起來、興盛起來。作為當時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對此一貫強調。1949年3月他指出,“中國的興盛是可以計日程功的”;1954年6月他指出,“要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57年11月他指出,中國“從經濟上說現(xiàn)在還是個小國”,中國人“非常熱心工作,要把中國變成一個真正的大國”;1959年12月他指出,“要繼續(xù)緊張地努力若干年,分幾個階段,把我們的國家搞強大起來,使我們的人民進步起來”。③參見《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924—928頁。在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年代,這是全中國人民日日夜夜為之奮斗的價值目標。
第三是“團結”。為什么把團結認定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這不僅是因為當時十分強調,而且在此后的發(fā)展中也得到證明。今天講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但和諧是從當年講的團結價值引申出來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長期的動亂,毛澤東不得不提出:“文化大革命”已經八年,還是以安定團結為好①轉引自《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頁。。改革開放之后,面對極為復雜的政治形勢,鄧小平又把“安定團結”改述為“穩(wěn)定壓倒一切”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頁。。由于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較快發(fā)展,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一致,中共中央將穩(wěn)定的價值要求發(fā)展為和諧的價值原則。團結價值觀的科學基礎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
第四是“勤儉”。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建立的社會主義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為生產力的大發(fā)展開辟廣闊空間的社會主義。它的建設任務極端繁重??渴裁磥斫ㄔO?一靠全體勞動者的辛勤勞動來創(chuàng)造財富,二靠所有人的節(jié)儉來減少成本。因此,勤儉成為當時最普及的價值觀之一。
(三)在“以人為本”的新時期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價值內涵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的價值內涵問題上,繼承毛澤東時代正確或比較正確的價值內涵,同時摒棄圍繞“以階級斗爭為綱”而宣揚的價值論述,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論述。最突出的是大講一個“富”字。鄧小平1992年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它把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的合規(guī)律的歷史尺度和人民共享其成果、達到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價值尺度統(tǒng)一起來,同時強調“一部分地區(qū)有條件先發(fā)展起來,一部分地區(qū)發(fā)展慢點,先發(fā)展起來的地區(qū)帶動后發(fā)展的地區(qū),最終達到共同富?!雹邸多囆∑轿倪x》第3卷,第373—374頁。。2000年,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又引述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實現(xiàn)“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683頁。,提出我國在現(xiàn)階段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2003年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的戰(zhàn)略思想。中共提出“以人為本”,不但不否定“以人民為本”,反而是以此為第一要義的;然而,“以人為本”又絕不是“以人民為本”的簡單重復,而是增添了新的內涵,這就是對于個人基本權利的尊重。在“以人為本”的原則提出之后,“以人民為本”的原則演化為三大原則的集合體。其一,人民在整體上是歷史創(chuàng)造的“本體”(社會歷史本來就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史)和歷史價值的“本位”(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只是為了人民自己)。中國共產黨的“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⑤《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第15頁。。其二,人民在結構上(組成上)是作為歷史進步力量的各階級、各階層的總和或集合體。中國共產黨的“以人為本”同時就要正確處理各階級、各階層的動力作用和利益關系,如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所要求的,“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頁。。其三,人民的最終構成是每一個個人。提出“以人為本”原則的重大歷史進步,就是要求尊重和保護每一個個人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權益。依據(jù)“以人為本”的原則,中共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下幾個關鍵詞是中共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提倡的。
第一,“愛國”。這是革命時期“獨立”的價值的延伸,是當代中國最具普遍性、包容性和重要性的價值,是中國共產黨人優(yōu)先的價值原則,是全中國人民團結與和諧的價值基礎。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強調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雹佟多囆∑轿倪x》第3卷,第3頁。“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雹凇多囆∑轿倪x》第3卷,第331頁。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納入其中。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一直為民族獨立、國家強盛而奮斗。愛國價值的內涵是一貫的,又有階段性變遷。在1840年到1949年,愛國的主要內涵是救國;1949年到1953年,愛國的主要內涵是衛(wèi)國;1953年到現(xiàn)在,愛國的主要內涵則是強國。當代的愛國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堅定的愛國者,為這一首要價值的實現(xiàn)獻出了無數(shù)先烈的頭顱、流淌了不盡的鮮血。當代,我國依然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亦即長期是發(fā)展中國家,民族獨立和國家安全仍然是并且始終是全國人民第一位的價值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優(yōu)先的價值觀。離開“愛國”的價值,其他價值就沒有根本的前提。
第二,“共富”。在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本,在經濟利益上必定確立人民“共同富?!钡膬r值觀。中國共產黨人以實現(xiàn)人民共同富裕為自己在經濟領域的價值準則。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最為強調的價值觀之一就是“共同富?!?。他說:“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fā)展生產,第二是共同富裕。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qū)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xiàn)共同富裕?!雹邸多囆∑轿倪x》第3卷,第172頁。中共中央在2006年所作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規(guī)定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在經濟領域的集中表現(xiàn)應當是“共同富?!薄2惶帷肮餐辉!?,我們的價值體系就沒有社會主義特質。
第三,“民主”(確切的表述,應是“人民民主”的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的“共富”和政治上的“民主”是社會主義價值的兩大標志。中國共產黨歷來強調黨內民主的建設,真誠實行人民民主的政治總則,建立并逐步完善著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民主,建立并逐步完善著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的協(xié)商民主,建立并逐步完善著最廣泛的基層民主。我們國家的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作為國家意志,經過充分的民主協(xié)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和表決,達到了民主原則和科學原則的高度統(tǒng)一。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過新中國成立后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后3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形成。我國的人民民主是合乎人類政治生活的潮流、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實現(xiàn)了人民當家做主的真正民主。在以人為本的新時代,人民民主的進一步發(fā)展要使它同個人民主權利的獲得尊重、保護融合起來。
第四,“和諧”?!昂投煌笔侵腥A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和一貫倡導的價值觀,“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④《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頁。。在階級對立和斗爭嚴峻的歷史時代,社會和諧沒有實現(xiàn)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搞“以階級斗爭為綱”,社會和諧本已具有的基礎遭到破壞,和諧價值被阻止提倡。改革開放以后,影響“和諧”價值的客觀和主觀因素均已消除,“和諧”成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價值觀的綜合要求和總體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