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重慶市合川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重慶401520)
急腹癥是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表現的腹腔臟器疾病的總稱,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因復雜等特點。外科中較常見者為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病、腸梗阻、潰瘍病急性穿孔等。本病屬中醫(yī)學“腹痛”、“結胸”、“蛔厥”、“腸癰”、“寒疝”等范疇。 在病因、病機及證候上,中醫(yī)文獻中有豐富的記述,且積累眾多治療經驗。如大黃牡丹皮湯、大小承氣湯、大柴胡湯、三物白散等等。本文結合自身經驗,重點總結了急腹癥的辨證論治及藥物選擇。
1.1 病因 急腹癥的發(fā)生原因主要有下列幾方面: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適,蟲積、結石或糞塊阻塞,導致腑氣不通,傳導失利,郁而生邪;七情內傷致氣血乖戾,壅塞不通。總之以六腑不暢郁而生邪為表象,氣血乖戾,壅塞不通為根本。
1.2 病機 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為發(fā)病的關鍵。肺胃降則濁邪體內難存,六腑通暢則郁熱難生,毫無肉腐成膿之機。肝脾升則清陽上達,疏泄有度,病理產物難有生成土壤。
急腹癥通常發(fā)病迅速,病情重,“新病多實”,故急腹癥大多數為實證,也有部分患者因他病及久病體虛而得,故也可體現出虛實相兼。從臟腑辨證來看涉及臟腑主要為肝、膽、脾、胃、及大小腸等,其中以腑病為主。根據主要病機,可概括為五個基本類型。
2.1 氣滯證 臨床表現以腹部脹痛為主,排氣后有所減輕,伴有惡心、嘔吐、納差、腸鳴,舌苔薄白或白膩,脈象多弦。此型多為腹部臟器機能障礙。
2.2 血瘀證 臨床表現以腹痛拒按為主,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此型多為腹部臟器的器質性病變伴有血運障礙。
2.3 熱壅證 臨床表現為發(fā)熱、腹痛持續(xù)或陣發(fā)性加劇,腹部有明顯壓痛,常可觸及包塊。舌苔黃厚而干燥,舌質紅,脈洪數或滑數。此型多為腹部炎癥,郁而生熱,肉腐成膿。
2.4 濕熱證 臨床表現較為復雜,因濕熱的部位及濕熱的程度不一而表現各異。肝膽濕熱多表現為兩脅脹痛,甚則引向肩背,伴見惡心嘔吐、口苦、口干、身黃目黃,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脾胃濕熱多表現為脘腹脹悶不適,伴見口苦、口黏、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滑數。膀胱濕熱多表現為小便異常如尿頻、尿急、尿痛、尿黃、尿血,伴見發(fā)熱,腰部不適,苔黃膩,脈滑數。急腹癥所見的濕熱證候,多見于急腹癥中某些疾病慢性遷延不愈或術后余毒未清者。
2.5 正虛邪戀證 臨床表現多以隱痛、低熱、食欲欠佳為主。疾病恢復期多見,如炎癥消退或術后。
上述五個證型可單獨出現又可相兼出現。辨證時要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辨證準確,治療得當。
中醫(yī)治療急腹癥首先要明確手術療法與非手術療法的適應癥,堅持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關健在于“升清降濁”?,F將中醫(yī)治療急腹癥主要治法分述如下。
3.1 攻下法 凡排除體內停滯有形之邪的方法稱攻下法,是治療急腹癥的主法。主要分為寒下、溫下、峻下、潤下。急腹癥熱證較為常見。凡是里實熱證,都可用寒下法進行治療,以達到消除積滯,清解熱毒的目的,常與清熱、理氣法合用。寒下法的代表藥物為大黃、芒硝。大黃不僅有瀉下作用,還具有清熱解毒、化瘀等作用,并有較強的抗菌消炎功能。因此,大黃是治療急性腹腔炎性疾患時最常用的主藥。芒硝,咸苦大寒,能潤燥軟堅,通燥結。芒硝除瀉下及清熱瀉火的作用外,更有利膽作用,能增加管道分泌,促進管道蠕動,松弛括約肌。因此芒硝又是膽石癥的常用藥物。在運用“攻下法”時,要注意凡非里實證者均不宜采用;可下之癥,大膽攻下;適可而止以免正氣受傷。
3.2 清熱解毒法 里熱證是急腹癥的常見臨床表現,清熱解毒法用于急腹癥具有里熱證候的患者,常與通里攻下法配合使用。最常用的清熱解毒藥可分為3組: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其清熱消癰力強;紅藤、敗醬草,有清熱解毒和活血祛瘀的作用;梔子、知母、生石膏,為清熱瀉火藥。3組藥物可單獨應用,也可聯(lián)合使用。其他清熱解毒藥白花蛇舌草、虎杖、夏枯草等,也可選用。
3.3 清熱利濕法 該法多用于急腹癥伴見濕熱證候者,不單獨使用。依據濕熱部位不同常分為兩類。清熱燥濕: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等,常用于濕熱內蘊或濕邪化熱的證候,病位多在肝膽胃腸。清熱利濕:金錢草、澤瀉、車前子、扁蓄、瞿麥、海金砂等。多用于膀胱濕熱。該法通常配合清熱解毒藥及行氣活血藥。
3.4 理氣活血法 氣機郁滯,血運不暢是急腹癥的重要矛盾。常用的理氣藥,如枳實、厚樸、木香、柴胡、烏藥、陳皮、香附、郁金等。藥理研究表明,理氣開郁的大部分藥物具有解痙作用而降低消化道的張力,調整消化道有節(jié)律性地蠕動作用。常用活血藥:活血止痛常用川芎、延胡索、五靈脂、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散結常用桃仁、紅花、京三棱、莪術、穿山甲、皂角刺等。以上諸藥使六腑氣機恢復“以通降為順”的生理功能,故在各型中都可以適當的加減應用。
3.5 益氣養(yǎng)陰法 急腹癥多為熱病,可耗氣傷陰,氣陰兩傷后又加重病情,故在各型中適當的予以補氣及養(yǎng)陰的藥物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益氣藥物為生曬參、黃芪、白術、黨參;常用養(yǎng)陰藥物為天冬、麥冬、白芍、生地黃。以上藥都具有良好的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促使疾病向愈發(fā)展。
綜上所述,急腹癥正虛、六淫與內生毒邪、痰濁瘀血等均為本病的重要病因;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為本病病機關鍵。氣滯、血瘀、熱壅、濕熱、正虛邪戀等為急腹癥的常見類型。治療上根據辨證分型、結合現代研究成果,豐富了認識,提高了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