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菊 黃文波 馬占忠
(1 韶關學院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術系,廣東 韶關 512026;2 汕頭大學附屬粵北人民醫(yī)院醫(yī)院檢驗科,廣東 韶關 512026)
目前,婦科腫瘤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1]。其中卵巢癌、宮頸癌、子宮內(nèi)膜癌是最常見的三大婦科惡性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婦女生命的主要頑癥,其主要原因是早期診斷困難及高復發(fā)率,特別是卵巢癌在婦科惡性腫瘤中的病死率最高,其發(fā)病隱匿,約70%~80%的患者發(fā)現(xiàn)時已為晚期,5年存活率僅為20%~30%,而早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可達90%。因此,提高腫瘤的早期診斷水平、爭取有利的治療時機、對改善預后尤為重要。
長期以來,組織病理學檢查一直作為腫瘤診斷的重要手段,但組織病理學作為形態(tài)學檢查方法存在檢測時間長、主觀性強、陽性率低等缺點,尤其是對癌前病變和臨界瘤的惡變傾向缺乏有效判斷,常見腫瘤標志物檢測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治,但因其特異性不高,敏感性差,至今沒有一種腫瘤標志物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尋找早期診斷婦科惡性腫瘤的檢測方法,一直是婦科臨床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它對于早期診治和預后評估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流式細胞術作為新技術在腫瘤診斷中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它們在腫瘤早期診斷中展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腫瘤標志物是與腫瘤的生長密切相關的一組蛋白質(zhì),是腫瘤細胞分泌或脫落到體液或組織中的物質(zhì),也有一部分是宿主對體內(nèi)寄生物反應后產(chǎn)生的物質(zhì)。近年來,應用腫瘤標志物監(jiān)測惡性腫瘤的生長狀況是腫瘤診斷學上的巨大進步。
CA125 是卵巢上皮性癌最常用的腫瘤標記物,在Ⅰ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中只有50 %~60 %為陽性,Ⅱ~Ⅳ期在80%以上。且存在一定假陽性。雖然CA125升高較臨床上能檢查到腫瘤通常要早3~6個月,但其在卵巢癌篩查中的價值尚未肯定,因此CA125不能單獨用于卵巢癌篩選或早期診斷。CA125在卵巢漿液性上皮性癌、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腫瘤、宮頸癌、子宮內(nèi)膜癌中均有升高,存在一定假陽性[2]。臨床多用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血清CA125參考值為<35 U/ml。Moss 等[3]對799 例接受過血清CA125 測定的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表明其在卵巢癌早期患者中CA125升高者僅占20%。因此是否適用于卵巢癌早期診斷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CEA是一種酸性糖蛋白,編碼基因位于19號染色體,是由29個分離基因組成的基因家族。臨床常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CEA的參考值為<3.4ng/mL。CEA對卵巢上皮性腫瘤較敏感,特別是在卵巢黏液性腫瘤時的陽性率為32.5%,是診斷卵巢黏液性腫瘤較好的標志物,血清CEA水平與卵巢腫瘤手術分期、組織學分級、病理學類型及患者預后均呈正相關。CEA也可做為子宮內(nèi)膜癌組織分級及早期診斷復發(fā)的一項標志物,特別是與CA125聯(lián)合檢測時,對子宮內(nèi)膜癌診斷、評價患者預后等方面均有較大意義[4]。
AFP是由胚胎的卵黃囊和不成熟肝細胞合成的一種血清糖蛋白。正常情況下,主要在胎兒組織中存在。肝癌時血清AFP明顯升高。生殖腺胚胎性腫瘤血清AFP水平也升高。血清AFP參考值為<5.8IU/mL。婦科常用血清AFP作為卵巢胚胎性腫瘤的標志物。
HCG為一種糖蛋白激素,在正常妊娠時由胎盤滋養(yǎng)細胞產(chǎn)生,非孕期多為腫瘤產(chǎn)生。由α、β兩個亞基組成,其β亞基具有較高特異性,β-HCG是各種腫瘤標志物中敏感性和特異性最高的一種,對卵巢原發(fā)性絨癌、胚胎癌具有特異性診斷價值。
另外,CA19-9、CA72-4、CA50等腫瘤標志物檢測也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在疾病診治中提供了一定幫助,但因單獨檢測某一項腫瘤標志物其特異性不高,敏感性差,即使治療后仍然有腫瘤生長,也有可能因為單項檢測的局限性而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至今沒有一種腫瘤標志物能完全滿足臨床要求。聯(lián)合檢測多項腫瘤標志物的方法來提高對腫瘤的檢出率、特異性和敏感性,并在治療后對患者的腫瘤標志物進行聯(lián)合檢測也可以及早發(fā)現(xiàn)治療措施的合適與否,及時提醒醫(yī)師對其做出恰當處理,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和治療機會。但婦科領域的腫瘤標志物甚多,敏感性及特異性各異,采用何種聯(lián)合檢測方式才是最經(jīng)濟、最實用的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F(xiàn)CM) 是20 世紀70 年代發(fā)展起來對單細胞定量分析的一種新技術。它借鑒了熒光標記技術、激光技術、單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具有極高的檢測速度和統(tǒng)計精確性,而且從單一細胞可以同時測得多個參數(shù),為生物醫(yī)學與臨床檢驗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和強有力手段。隨著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fā)展,流式細胞術已廣泛應用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各個方面。在細胞生物學、腫瘤學、免疫學、遺傳學及臨床檢驗學等領域內(nèi)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流式細胞術在腫瘤學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檢測、腫瘤早期診斷、預后評估和多藥耐藥基因相關蛋白表達檢測等方面。
FCM 對DNA、RNA 含量及細胞周期的分析具有獨到之處,人體正常的體細胞均有較恒定的DNA 二倍體含量,細胞癌變過程中伴隨細胞DNA 含量的改變,DNA 非整倍體細胞是惡性腫瘤的特異性標志。根據(jù)DNA 分布直方圖,可對細胞周期的分布狀態(tài)進行分析,計算出G0/ G1期、S 期和G2/M期的比率并了解細胞的增殖能力。在腫瘤病理學研究中,通常以S 期比率(S-phase fraction,SPF) 作為判斷腫瘤增殖狀態(tài)的指標。此外,DNA 指數(shù)(DI)對腫瘤的早期診斷、鑒別診斷、判斷預后及評價療效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癌前病變的癌變率與病變的增生程度一致,而增生程度與DNA 含量的異常改變又呈平行關系。FCM 通過精確定量DNA 含量,能對癌前病變的性質(zhì)和發(fā)展趨勢作出判斷,有助于癌前病變的早期判斷。
黃紅梅等[5]用細胞DNA定量分析宮頸癌及早期癌前病變發(fā)現(xiàn)DNA定量分析方法在篩查宮頸病變的敏感性為86%,特異性為71%;而常規(guī)細胞學方法則為57%和91%。黃宏思等[6]將l 206例婦科檢查分別采用傳統(tǒng)宮頸細胞學與細胞DNA倍體分析進行宮頸早期病變篩查,結(jié)果顯示DNA 倍體分析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變檢出率為82.22%,明顯高于傳統(tǒng)宮頸細胞學檢查,證實DNA 倍體分析是早期篩查宮頸癌和癌前病變敏感而準確的方法。
FCM對宮頸癌的早期診斷較之形態(tài)學方法更為敏感、準確,它可以測得正常細胞與異常細胞間的微小差異,在形態(tài)學還不能作出確診癌變之前,使從DNA 定量的分子水平進行超早期癌變診斷成為現(xiàn)實。因此,F(xiàn)CM在腫瘤的早期診斷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目前,組織病理學進行腫瘤良惡性分級時,切片的厚度可以影響計數(shù)結(jié)果,視野的人為選擇更可使計數(shù)結(jié)果相差倍之多,組織切片計數(shù)的有絲分裂指數(shù)作為衡量細胞增殖活性的指標的不準確性,足以影響到腫瘤良惡性的判斷。另外,通過病理學尚不能證實為惡性的交界瘤,經(jīng)FCM檢測出DNA 非整倍體細胞時可考慮為惡性腫瘤,而病理學認為良性的腫瘤經(jīng)流式細胞儀測出非整倍體則提示有惡性轉(zhuǎn)變的可能。流式細胞術對腫瘤組織進行細胞周期分析作為增殖指標,較全面了解細胞增殖情況,用于評價不典型、惡性腫瘤的侵襲性已得到許多學者的認可。
國內(nèi)外大量病理和臨床資料已證明:腫瘤細胞倍型異常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用FCM分析DNA 含量和DNA 倍體及S 期分析對腫瘤的惡性程度判定、治療方案選擇、預測預后具有重要價值。通常認為,較高的S 期比率和非整倍體的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復發(fā)率、轉(zhuǎn)移和病死率均較高,而二倍體或近二倍體腫瘤預后則較好[7]。
相信通過新技術的轉(zhuǎn)化應用能找出檢出率高、特異性強和敏感性高的生物學檢測指標,為婦科腫瘤的早期診治和預后評估提供科學依據(jù)。
[1]王臨虹.中國婦科腫瘤的流行病學[C].2008中國國際婦科腫瘤會議日程冊和論文集,2008.
[2]吳文湘,蔣英萍,劉朝暉,等.卵巢癌九例誤診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5,8 (19):1612-1613.
[3]Moss EL,Hollingworth J,Reynolds TM.The role of CA125 in clinical practice[J].Clin Pathol,2005,58(3):308-312.
[4]劉堅,郡甫.多腫瘤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在婦科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癌癥雜志,2008,3(5):480-482.
[5]黃紅梅,雪梅,云光.細胞DNA定量分析用于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早期篩查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6(15):3.
[6]黃宏思,黃衛(wèi)彤,黃燕.用細胞DNA倍體分析法篩查宮頸癌[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 7(8): 724-725.
[7]李際春,李妍.卵巢惡性腫瘤的DNA倍體分析及臨床意義[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2(2):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