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
青海省樂都縣第二人民醫(yī)院,青海 樂都 810700
小兒留置針作為一項新的護理技術(shù)已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它不僅減輕了患兒長時間輸液每天穿刺帶來的痛苦,保護了血管,而且它具有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減輕護士的工作量等優(yōu)點,能有效地保證輸液、輸血及搶救的需要。然而,由于小兒好動、不易合作、血管較細、彎曲較多等原因,其留置較成人更易失敗,小兒留置針在臨床使用中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穿刺失敗,筆者通過多年臨床護理經(jīng)驗總結(jié)小兒留置針穿刺失敗的原因,并進行分析與歸納,提出相應(yīng)預(yù)防措施。
護士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的關(guān)鍵,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是導致穿刺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護士心理壓力的刺激都會影響護士穿刺技術(shù)的發(fā)揮。護理人員在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時,如果不能很好地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不能及時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緊張,甚至害怕,或過低估穿刺的難度,心理準備不充分等均可導致穿刺失敗。
小兒靜脈穿刺能力是衡量兒科護理人員技術(shù)水平的指標之一。護士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一針見血率低,留置針穿刺時針尖未進入血管,或者刺破血管,或者因為經(jīng)驗不足,見到回血后擔心刺破血管而不再進針便將針芯后退,此時套管口可能未進入血管,或只少許進入血管,致使套管推進困難,或前端卷曲,也可因為固定不妥致套管扭曲、滑脫等致靜脈留置針穿刺失敗。
1.3.1 血管的特點
肥胖患兒皮下脂肪較厚,靜脈不明顯,進針角度難以掌握;嬰幼兒頭皮靜脈血管徑細 (青頭皮),且哭鬧不合作,皮膚發(fā)紅,穿刺難度大;嚴重脫水及循環(huán)衰竭的患兒由于血管灌注量不足,血管腔不充盈,不易見回血;水腫的患兒血管不易看見或觸及;高熱患兒由于高熱可使血管收縮,脆性增加,易刺破血管;長期使用對血管有較強刺激性藥物的患者血管硬化、萎縮。[1]
1.3.2 血管的選擇
血管的粗細,是否彎曲,有無靜脈瓣,走向是否清晰,血流量是否豐富等因素均可影響穿刺的成功。血管細且彎曲,進針的位置偏上或偏下,在活動的關(guān)節(jié)處,都可導致針尖不能完全進入血管或套管在血管內(nèi)折疊。
患兒及家屬不知道使用套管針的目的,對套管針的使用產(chǎn)生害怕心理,精神過度緊張,不能配合治療,甚至產(chǎn)生抵觸的情緒及行為,使穿刺難度增加甚至導致穿刺失敗。
病房的光線暗淡,夜間在昏暗的燈光下進行靜脈穿刺,判斷易出現(xiàn)偏差,致使靜脈穿刺失敗;秋冬季室溫過低,致使血管收縮變細,增加了穿刺的難度;病房的患兒過多,環(huán)境嘈雜,需要輸液的患兒多,每位患兒家屬都急于做治療而不斷的催促護士,使護士產(chǎn)生急躁情緒而影響穿刺成功率。
工作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排除外界的干擾,規(guī)范自己的護理行為,對各種復雜情況做出正確判斷,做到沉著冷靜,鎮(zhèn)定自若,忙而不亂,有條不紊。
2.2.1 充分做好穿刺前的準備,做好個人準備,備齊用物。
2.2.2 選擇合適的血管
選擇適宜的血管進行穿刺是保證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jù)患兒的病情需要及年齡選擇四肢淺表靜脈、頭皮靜脈、頸外靜脈、腋下靜脈等。選擇的血管要柔軟、粗直、易于觸及,充盈良好,有完整彈性的皮膚支持。注意避免靠近神經(jīng)、韌帶、關(guān)節(jié)、受傷、感染的靜脈。3歲以下的嬰幼兒常采用顳淺靜脈,此靜脈較粗,血流快,易于穿刺且保留時間長,是頭皮靜脈穿刺中最佳的選擇部位。3歲以上的小兒通常選擇四肢淺表靜脈進行穿刺,如足背靜脈網(wǎng)、大隱靜脈、前臂貴要靜脈等。早產(chǎn)兒可選擇腋靜脈。
2.2.3 正確的穿刺方法
2.2.3.1 小兒頭皮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兩人操作刮凈血管周圍毛發(fā),常規(guī)消毒皮膚。用輸液管頭皮針直接穿刺于留置針Y型管一端的肝素帽上,排出留置針導管內(nèi)空氣,輕輕轉(zhuǎn)動針芯轉(zhuǎn)柄部,使針芯針尖部斜面向上,左手繃緊穿刺點皮膚,然后右手持緊蝶翼,沿血管走向,緩緩刺入,見回血后,再緩緩進針2~3mm,助手一手固定患兒頭部,一手繃緊血管下方的皮膚,使血管成一直線,操作者右手持蝶翼向后退針芯,同時左手將外套管送入血管內(nèi),這樣一退一進,將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內(nèi),送管要及時,動作要輕、穩(wěn)、快,并防止外套管彎曲折斷和損害血管。
2.2.3.2 小兒四肢淺靜脈留置針穿刺方法:在穿刺上方10cm處扎止血帶,常規(guī)消毒皮膚,旋動留置針套管,請人協(xié)作固定患兒,左手繃緊穿刺遠端的皮膚使靜脈固定,右手持針與皮膚呈15°~30°。針尖斜面向上進針,見回血后降低進針角度再緩慢進2~3mm,將針芯邊退邊慢慢將套管送進靜脈內(nèi),抽出針芯,并固定穿刺部位。遇有無法確定針尖是否刺入血管時,可先將針芯拔出少許,松止血帶,讓液體滴入少量,如點滴通暢,局部無腫脹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進軟管[2]。
2.2.4 妥善固定,正確封管
采用與留置針配套的透明貼膜固定,使其松緊適宜,牢固美觀,保證針尖不扭曲,不折疊。為了觀察穿刺部位皮膚血管情況,應(yīng)將留置針尾部軟管固定于透明貼周圍的皮膚上,不宜直接固定在透明貼上,以免影響觀察視野,而且我們常用的透明貼質(zhì)地較薄,操作時拉扯易破裂;肝素帽接頭處不要固定,以便于更換輸液裝置、封管、拔針等工作。輸液完畢及時用封管液封管,封管液必須均勻推入,邊推邊退針,使液體充滿管腔。
多與小兒及家屬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guān)系,增加信任感。操作前應(yīng)向患兒家屬講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項、配合方法,消除患兒家屬的顧慮及緊張,使患兒家屬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穿刺后液體輸入不暢、套管內(nèi)有回血等情況,應(yīng)仔細檢查,尋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值得注意的是套管內(nèi)有血凝塊阻塞時不可用注射器將血凝塊推入血管,以免發(fā)生栓塞,可用注射器抽出小血栓后再接輸液器輸液。
(1)護士要調(diào)整好光線的明暗,為穿刺成功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譬如嬰幼兒可以抱至光線明亮處進行靜脈穿刺,穿刺成功進行妥善固定后再抱回病房。(2)護士應(yīng)調(diào)節(jié)好室內(nèi)溫度,或采取保溫措施,如使用暖水袋保溫,輸液前用溫水洗手等,使患兒處于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中,以利于患兒靜脈血管的顯露與充盈。(3)要合理的安置患兒,分清病情的輕重緩急,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兒家屬的理解[3]。
通過對小兒留置針穿刺失敗原因分析,使護理人員在進行靜脈穿刺時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技術(shù)水平,有效地避免穿刺失敗的發(fā)生,減輕患兒的痛苦。護理人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刻苦鉆研業(yè)務(wù),苦練基本功,提高小兒靜脈穿刺水平,從而提高靜脈留置針穿刺成功率,保證給藥途徑通暢,保證治療及搶救的需要。
[1]陳明.靜脈留置針在老年病人輸液中的應(yīng)用研究.實用護理雜志,1999,15(5):5-6.
[2]戚紅.封閉式留置針在頭皮靜脈輸液中的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0,15(2):78-79.
[3]李小燕,劉洋.套管針常規(guī)留置時間的探討.中華護理雜志,2000,35(5):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