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霞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3)
在我國常見的蜇人毒蜂有蜜蜂、馬峰、胡蜂、熊蜂,細腰蜂等,蜇人毒蜂大多屬于胡蜂科。其中馬峰和胡蜂屬于胡蜂科。蜂尾均有刺器和毒腺。蜂毒是一種淡黃色透明液體,其化學成分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還含有多種多肽、酶、生物胺、膽堿、甘油等物質(zhì)和19種游離氨基酸等。
我科室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蜂蜇傷患者27例,其中男性占10例,女性
占7例,兒童占10例,分別被蜜蜂、馬蜂、胡蜂等蟄傷,其中以馬蜂、胡蜂蟄傷者居多,蟄傷部位一般在頭面部、上肢、頸部、背部,27例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臟器損傷,其中2例嚴重多臟器功能衰竭。
輕度,蜇傷處局部紅腫、刺痛或皮膚收緊感,局部水腫,傷口在顏面部時雙眼不能睜,蜇口周圍起黑紅色瘀斑,部分患者可以出現(xiàn)頭痛、頭暈、皮疹,如果蜂刺留在傷口內(nèi),可出現(xiàn)膿腫中度,局部出現(xiàn)水皰,并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鞏膜及皮膚黃染,并出現(xiàn)咳喘、喉頭水腫、呼吸困難、胸悶等類似過敏性癥狀。重度,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暈厥、血壓不穩(wěn)或下降、心律失常、休克、肺水腫、少尿、無尿及血尿腎功能損傷,最后可因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對蜂毒過敏者,可出現(xiàn)過敏性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蟄傷后立即檢查刺傷部位是否有殘留蜂刺,如有殘留可用鑷子將其夾出,如為黃蜂蜇傷局部涂抹食醋,因其毒液為堿性,可中和; 如為蜜蜂蟄傷,因其毒液為酸性,故局部用可用肥皂水、5%碳酸氫鈉或3%氨水清洗,之后可將季德勝蛇藥片研成粉末加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攪拌成糊狀涂抹于蜂蜇傷部位,每日多次清洗涂抹,直至紅腫消褪。
藥物治療:抗過敏、抗感染、保肝護腎、強心利尿、糖皮質(zhì)激素、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等藥物應用。血液凈化治療:血液濾過加血漿置換。
治療標準:①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各臟器恢復正常;②好轉(zhuǎn):局部皮膚癥狀消失,臟器損傷仍存在,但處于恢復期;③無效死亡。
痊愈18例,好轉(zhuǎn)8例,死亡1例。
觀察皮膚的皮疹有無擴大、破潰等情況,觀察紅腫有無消退、加強皮膚護理,定時清洗蟄傷處,消毒并局部用藥,防止摩擦,破潰處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破潰處結(jié)痂并自然脫落,防止感染。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意識及瞳孔的變化,每0.5~1h記錄1次;維持有效的循環(huán)血量,準確記錄24 h出入量,觀察尿液的顏色、量及性質(zhì);監(jiān)測CVP的變化,及時糾正心、腎功能衰竭;觀察皮膚有無黃染、出血點等,根據(jù)病情及時復查血常規(guī)、血凝、肝腎功、心肌酶、尿常規(guī)、心電圖等實驗室檢查項目。
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出凝血現(xiàn)象。②血管通路的護理:a.保持管路通暢,避免堵塞、脫出;b.嚴格無菌操作技術,防止感染,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血;c.做好記錄,密切觀察處理各種透析監(jiān)護系統(tǒng)的報警及機器故障;d.使用抗凝劑,觀察全身皮膚是否有出血點,定時檢測、復查血凝。
患者病情突發(fā)、對陌生的環(huán)境及特殊的治療,會產(chǎn)生恐懼、緊張及悲觀的情緒,適當?shù)臏贤ń涣魅〉没颊吲浜?,對患者的救治及護理至關重要。在對患者實施治療護理的同時,應關心患者,消除其顧慮,取得其信任,鼓勵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封山育林工作的推展,近年來我國發(fā)生蜂蜇傷的病案越來越多,被蜂蜇傷后,應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必要時爭分奪秒送往醫(yī)院進行搶救;同時還應做好防范工作,外出時避免蜂類攻擊,避免穿鮮艷的衣服、不要使用香水、香味濃郁的洗護用品;遠離蜂群、不捕捉蜜蜂;如有蜂群追趕,就地蹲下,隨身攜帶的衣物包裹頭臉和其他暴露部位,靜候蜂群攻擊平息后離開;如被蜂蟄傷,立即拔出毒刺,就近可用酸性汁液沖洗傷口,如身邊有野菊花、馬齒莧、夏枯草等野生植物,可搗爛涂抹患處。
蜂蜇傷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血管內(nèi)溶血、橫紋肌溶解、急性腎損、肝臟損傷、心臟損傷、DIC、呼吸衰竭、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等錯器官損害,病死率較高[1]。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保護及維持各臟器功能、清除體內(nèi)蜂毒及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及時進行血液凈化治療是預防蜂蜇傷并發(fā)MODS的關鍵[2,3]。
[1]George P,Pawar B,Calton N,et al.Wasp sting;An unusual fatal outcome[J].Saudi Kidney Dis Transpl,2008,19(6):969-972.
[2]Ciszowski K,Mietka-Ciszowska A.Hymenoptera stings[J].Przegl Lek,2007,64(4/5):282-289.
[3]Paudel B,Paudel K.A study of wasp bies in a tertiary hospital of western Nepal[J].Nepal Med Coll J,2009,11(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