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雷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 北京 100872)
2010 - 12 - 12
魏春雷(1982- ), 男,中國人民大學(xué) 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伯林的人性觀
——伯林思想的現(xiàn)代性價值
魏春雷
(中國人民大學(xué) 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 北京 100872)
伯林的人性觀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有核心性的重要地位。在伯林看來,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人的本性——尤其從能力和道德上看,是不完美的,與以上兩方面相聯(lián)系的是人的本質(zhì)的多樣性。在這種人性觀下,保障人有選擇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quán)利而不強求人過某種“完美的”生活,就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正常的人類生活必然是多樣性的,雖然個體選擇的生活可能的確是不完美的,并因這種選擇而失去了某些美好的東西,但人有犯錯誤的權(quán)利。這種生活觀是伯林的基本信念。祛除了對理性和完美生活的迷思,又不致讓人陷入懷疑論,是伯林思想的現(xiàn)代性價值。
伯林;人性觀;不完美性;現(xiàn)代性
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是當代英國政治哲學(xué)大師,他的思想對西方學(xué)界和政界的影響巨大[1]。他關(guān)于“兩種自由概念”的區(qū)分和對多元主義價值觀的倡導(dǎo),更是在學(xué)界引發(fā)了持續(xù)的熱議。伯林的思想涉獵廣泛,但重心始終不離近代,特別是20世紀的思想演化和政治現(xiàn)實。在伯林關(guān)于思想史卷帙浩繁的論述中,有一條隱秘其中的主線卻鮮為人論及,那就是他的人性觀。而厘清伯林在人和人性的本質(zhì)、需求和局限性上的觀點,對理解伯林思想的基本指向、理解伯林對自由主義思想發(fā)展的獨特貢獻都至為重要。
關(guān)于人和人性的觀點是伯林思想的基礎(chǔ)??梢哉f,伯林對思想史的反思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他對人和人性的思考而得出的。在伯林看來,總體而言人性是不完美的,人類的需求是多樣且在很多時候是互不包容的,而人類需求的多樣性正是源于人類本質(zhì)的多樣性。在人性當中,理性—人性的理智層面,是有局限性的。以上幾個方面共同構(gòu)成了伯林人性觀最重要的特征,是伯林思想的基本底色。在這些對人和人性充滿“幽暗意識”的論述中,伯林著墨最多的即是人的理性的有限性。
關(guān)于人類理性所能恰當適用的范圍及人們在這個問題上應(yīng)持有的態(tài)度,是伯林思想的現(xiàn)代性價值所在。這一點在伯林對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區(qū)分,以及他對價值多元論的倡導(dǎo)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伯林認為,之所以要區(qū)分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涵義,并對積極自由施以更多的限制,是因為追求自主的積極自由經(jīng)常會被濫用,造成對他人的壓制[2]44。導(dǎo)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西方理性主義傳統(tǒng)下形成的一個推論:我決定做某事——追求自主的積極自由的含義,因為我確信這樣做是正確的——這是理性的決定;而人類的理性又是共通的,面對相同的情境,理性的人都會做出相同的決定。如果有人不這樣做,那是因為他受到了他“低級”本性、欲望、激情等非理性沖動的控制[3]38-39。在這種情況下,“高級的”、理性的人強迫他回到正確的軌道,就是在幫助他做理性的選擇,亦即正確的選擇。這就是盧梭的“強迫人自由”的含義。然而,在伯林看來,這種推論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在歷史上卻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3]47。因此,必須對積極自由保持足夠的警惕,使其不越出必要的界限。
從理性的錨地出發(fā)去尋求自由,得到的卻是強制。發(fā)生這種奇怪的轉(zhuǎn)化,是由于沒有認識到人類理性的的有限性和人類生活的不完美性。伯林指出,西方思想史上一直存在一種信念,認為在人類社會的某個地方,在某個時間,存在著完滿的生活。在其中,所有好的東西,所有積極的價值,都是相互包容甚或相互支持的,如自由、平等、公正、幸福、安全或公共秩序。人類也一定能找到實現(xiàn)這種生活的“最終的解決之道”,所憑借的手段就是理性[2]240,243,317。這是自柏拉圖到黑格爾、馬克思及其弟子的共同信念:人類憑借理性一定能夠?qū)崿F(xiàn)某種完滿的、理想的生活[2]241。但在伯林看來,這種信念與人類的經(jīng)驗觀察和日常知識并不相符。伯林舉例說道,不管是政治平等、有效組織還是社會公正,都常常與哪怕是很少量的個人自由不相容,當然更與無限制的自由放任不相容;公正與慷慨、公共忠誠與私人忠誠、天才的需求與社會的要求也會發(fā)生猛烈沖撞,這些已經(jīng)是老生常談。但是,“從這種老生常談很容易做出這樣的概括:并非所有的好事都是相容的,更不用說人類的所有理想了”[2]240。如果認為找到了實現(xiàn)完美生活的道路,合乎邏輯的要求就是將現(xiàn)實的人類社會強行納入那種理性的道路。然而,這是一種不尊重事實的態(tài)度,是對真實的社會生活的誤解。歷史地看,這造成了血流成河的結(jié)局[3]191。
這種“違反科學(xué)與歷史的原則”的做法的失敗,是由于它“注定要遭遇人類的某種無法預(yù)見也不可預(yù)見的發(fā)展”[2]244。簡言之,是對理性的迷信而罔顧理性的有限性。伯林引述熊彼特的話來表明他在這個問題上的態(tài)度:“認識到一個人的信念的相對有效性,卻又能毫不妥協(xié)地堅持它們,正是文明人區(qū)別于野蠻人的地方”[2]246。除此之外,不能要求更多。這就要讓人在各種終極價值中進行選擇,同時又要使人認識到其所選擇的不具有永恒的有效性,而不能強迫人們接受某種單一的、“理性”的生活模式[2]245-246,298,301。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政治實踐是一種權(quán)宜之計,處于一種未完成狀態(tài)[4]5。
在伯林看來,人類不能創(chuàng)造完美的生活,這不僅是源于對歷史和經(jīng)驗觀察而得出的結(jié)論,更重要的是源于對人類本性的認識:正是由于人性的不完美,造成了人類生活的不完美。人性的不完美,既體現(xiàn)在人的能力上,也體現(xiàn)在人的道德上。
在一篇長期被人忽視的作品《自由立于希望與恐懼》中,伯林對這些問題闡述得尤為清晰。在這篇討論知識、理性與自由關(guān)系的文章中,伯林以“自由”為例來討論人的能力的不完美性。針對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伯林指出,人“在某一方面能力與自由的增加,可能以其他方面能力與自由的減少為代價”[2]290。比如,理性的增加可能會使人喪失詩人進行創(chuàng)作所需的幻想和想象,反思可能毀滅不依賴思維的畫作,甚至一些奇跡的發(fā)生也以某種程度的無知為前提等等[2]312-313。因此,知識的增加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解放人,但不能得出這必然增加人所享受的自由的總量這個結(jié)論?!叭绻Т笥谒?,那么它有可能減少自由的總量”[2]290-313。伯林一再強調(diào),這里所說的自由是指“選擇的機會”意義上的自由[2]301,313。關(guān)鍵在于,這種自由是構(gòu)成人類本質(zhì)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區(qū)別于所有非人存在物的主要特征[2]307。如果我們在決定該如何行事前擁有對這件事完全的知識,那么理性的人就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可走,而不會有選擇的必要,“決定”這個詞也將失去意義。但人類從來沒有做到這一點。雖然不能先驗地否認在未來某一天人類會擁有完全的知識,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超出了經(jīng)驗的范圍和事實所能保證的界限[2]292,316。所以,“選擇的觀念本身反而依賴于知識的不完善,即一定程度的無知”[2]301??梢哉f,正是由于人類能力的局限性和直接表征人類能力的知識的不完善性,使得允許人在不同方向上進行選擇成為必要——沒有人確切知道該如何行事才是正確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這體現(xiàn)了人的特殊需求。保證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xiàn)自身的需求,這是人類尊嚴的體現(xiàn)。伯林在評價約翰·斯圖亞特·穆勒時,借穆勒之口又重復(fù)了一次這樣的觀點:“把人與其他自然事物相區(qū)別的,既非理性思想,也非對自然的控制,而是自由選擇與自由試驗”[2]284。之所以把自由選擇與自由試驗看作人類的本質(zhì)特征,是因為認識到了蘊含在人類本性之中的人類能力的局限性。因此之故,完美生活的理想亦不切實際。
在道德上,人也是不完美的。選擇的自由、最低限度的消極自由,是人必須要保有的,“是人之為人的要素的一部分”[2]245。沒有了它,人就不成其人:在道德或法律意義上,而不是生理學(xué)、生物學(xué)或心理學(xué)上[2]233-234。但是,主動放棄選擇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耙驗檫x擇包含責(zé)任,而有些人在大多數(shù)時間、多數(shù)人在有些時間希望逃避這種責(zé)任,于是,就存在著找借口與辯解的傾向”[2]290。放棄選擇、逃避責(zé)任,充分說明了人的懦弱、任性、自利、不負責(zé)任。明了人性的這一特點就不會對人抱有太高的期望,而應(yīng)持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
正是由于人性的不完美,人在能力和道德上與生俱來的局限性,決定了人的理性不能得到無限的擴展[2]293-294。而西方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核心認為,人能憑借理性實現(xiàn)完美的生活模式[5]82-83。伯林的觀點否定了這種論調(diào):人不能以理性之名創(chuàng)造一個單一而完美的世界,每一個人的理性都自有其限度。“我們不可能擁有一切,這是個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真理”[2]243。并不是所有好事或所有積極的價值都是相容或相互支撐的。即使在人的本性之中,在個人意識內(nèi)部,也存在著沖突與矛盾[5]188。不完美的人怎能創(chuàng)造完美的世界?伯林多次引用康德的名言“從扭曲的人性之材中,造不出直的東西”[2]209,244[6]177,421,放棄尋求最后答案和單一的、所有美好事物都包含于其中的永恒體系的抱負。在一篇討論馬基雅維利的文章中,伯林指出,在能力和道德兩方面都存在缺陷的人,甚至連完美社會這個概念都建立不起來,更不要說實現(xiàn)它了[5]84。在一個終極價值不能完全相容的世界里,人必須在各種同樣終極、同樣值得追求的價值之間進行選擇。得此則失彼,這就是生活的不完美性。每一個人的選擇都體現(xiàn)了他對生活的理解,是為了過他想過的生活,這樣的選擇的權(quán)利是人之為人的要素,是人的尊嚴的體現(xiàn)。這種為了選擇而選擇,即選擇本身,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是人類本質(zhì)的需要。
伯林關(guān)于人類本質(zhì)的論述,與人性的不完美性之間有著邏輯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伯林認為,多樣性是人類的類本質(zhì),也是生命的價值所在[2]324。由于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和人類自身的不完美性,使得人不能實現(xiàn)一個統(tǒng)一而完美的生活模式,因此就要允許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自由試驗,讓人去尋找他想過的生活。即使會帶來風(fēng)險與挫折,這樣的選擇的自由也不應(yīng)受到質(zhì)疑,更不應(yīng)被剝奪。因為,人民有犯錯誤的權(quán)利[5]284[2]184。只要不侵犯他人相同的權(quán)利,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堅持自己的選擇,這是基本的人權(quán)[2]324。在這方面,伯林與自由主義的主流傳統(tǒng)是一致的。
伯林反復(fù)強調(diào),人類追求的眾多價值都是同等有效的,但它們并不都能和諧共存,如平等、公正、幸福、安全或公共秩序。亞里士多德的“好人未必是好公民”,表明的也是這種沖突[5]80。因此,讓人在各種終極且同樣有效的價值中,按其所需所想進行選擇,就成為人類生活的永存境況。這種境況雖不完美,卻是更真實、更人道的[2]244-245。與此相反,古典的、理性主義的人性觀則認為,人性是被決定了的,或是根據(jù)某種不變的理論模式演化的[2]284,290,292。在伯林看來,這種人性觀在實踐上常導(dǎo)致強制和壓迫,在理論上則夸大了理性的作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5]188[2]276-277[3]191。如果能證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沒有人能規(guī)制出一個完美統(tǒng)一的、所有人共同歸屬于其中的模式,那么這種人性觀就是站不住腳的。伯林完成了這項工作,這也是他對自由主義思想的貢獻。
承認多樣性的人類類本質(zhì)和多元但不完美的生活,不等于否認了人類生活能夠得到改進的可能。伯林指出,人性無法停止對真理、幸福、創(chuàng)新、自由的尋求,人在本性上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2]284。而在單一而完美的模式里,不會存在創(chuàng)造性。但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進取之心既無法預(yù)測,也不能保證得到收獲[2]284。這就是人類日常的生活狀況。也正是在創(chuàng)造和進取的本性的驅(qū)動下,人類通過不斷的選擇與試驗而獲得改進。在選擇和試驗中,人會犯錯,但人民有犯錯誤的權(quán)利。況且,“人之為人就意味著按照我自己的意圖(不一定是理性的或有益的)來造就我自己的生活”[2]229。即正確與錯誤、有益與無益是因人而異的。歸根結(jié)底,人是受時空條件制約的“不完善的存在物”,只能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做符合其理性和利益的選擇[2]284。雖然局外人認為這種選擇不夠理性,但他有權(quán)利堅持自己的選擇。
伯林曾多次引用伯蘭特·羅素的話:哲學(xué)家最深刻的信念很少包括在他們正式的論點中,讀他們的著作,需要找出他們的基本信念和核心生活觀,即生活為何物,以及應(yīng)當如何生活的觀念[5]355[2]279[3]3。這樣的話,同樣適用于伯林。伯林對兩種自由概念的區(qū)分和反思,以及對消極自由和多元主義價值觀所作的辯護,都建立在他的多樣性的生活觀之上。而他的生活觀又來源于他對人性的理解和認知。在伯林看來,人性是不完美的,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在人性之中存在著矛盾與沖突,人的一些能力和品質(zhì)的獲得必然導(dǎo)致另一些能力和品質(zhì)的喪失。這就決定了人不可能創(chuàng)造完美的生活。人必須在多種同等重要、同樣終極的價值之中進行選擇,而不能擁有全部。因此,允許人按照自己所需所感,選擇過他想過的生活,這一原則就應(yīng)該得到尊重。值得過的生活有多種,選擇的自由和一個不可侵犯的領(lǐng)域,即消極意義上的自由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此。這是由人的本性的多樣性決定的,是人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對作為個體的人的尊重,是人的尊嚴的體現(xiàn)?;谕瑯拥脑颍e極自由和消極自由都必須得到限制,否則它們都有可能墮落為它們所要反對的那種邪惡的危險。恥于公然的不平等,尤其是有資格被別人承認,也是人性的深刻需要[2]229,243。
伯林的人性觀與那種自柏拉圖以來就居于西方思想主流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相左,給了它重重一擊。理性主義傳統(tǒng)認為,人可以憑借理性填平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溝壑,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困境,進而創(chuàng)造完美的生活。伯林的思想瓦解了這一傳統(tǒng)[4]5,34,63。但伯林并不反對理性,他反對的是對理性的迷信和理性的狂妄自大。伯林的人性觀反映的是一種審慎堅定的信念,它認識到自身的相對有效性,而又能毫不妥協(xié)地予以堅持。這種源自對人性的不完美性的深刻體察而產(chǎn)生的有限理性思想,其存在和發(fā)展是一個祛魅除魔的過程。祛除了對理性和完美生活的迷思,又不致陷入懷疑論,這就是伯林人性觀的現(xiàn)代性價值。
[1] 伊格納季耶夫.伯林傳[M] .羅妍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226.
[2] 伯林.自由論[M] .胡傳勝,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3] 伯林.自由及其背叛[M] .趙國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4] 約翰·格雷.伯林[M] .馬俊峰,楊彩霞,路日麗,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99.
[5] 伯林.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M] .馮克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Berlin’sPerceptionofHumanNature——Modernity Value of Berlin’s Thought
WEI Chun-l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nature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Berlin’s thought. According to Berlin, the human reason is finite and the human nature in terms of ability and morality is imperfect.Related with the above two aspects is the diversity of human essence. In this case, the individual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life he likes. The normal human life is diverse. He may choose an imperfect life, thus losing many good things. But to err is human.This view of life is the basic belief of Berlin, which has got rid of the illusion about rationality and perfect life; in the meanwhile it also makes people keep away from the skepticism. This is the value of modernity in Berlin’s thought.
Berlin;concept of human nature;imperfection;modernity
B565.59
A
1009-105X(2011)01-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