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明智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見且難治的微血管病變之一,是決定糖尿病預后的重要因素,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漸上升,DN已成為終末期腎衰竭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臨床尚無根治之法,自本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以來取得較為顯著之療效,特報告如下。
所選患者82例,均符合WHO修訂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符合Mogensen分期標準[1],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齡13~73歲;病程0.4~15.7年,平均3.8年;24 h尿蛋白定量為(5.42±2.15)g,伴高血壓38例,血尿27例,腹水和(或)胸水者12例,不同程度腎功能不全者21例,曾有激素或細胞毒性藥物治療史者25例。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1例。兩組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病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進行糖尿病宣教并給予糖尿病飲食,并繼續(xù)原有降糖治療。血壓高者予硝苯地平緩釋片將血壓控制于125/75 mm Hg以下等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洛丁新10 mg,1次/d。治療組給予自擬中藥方,基本方:黃芪30 g,太子參、山藥各20 g,生地、玄參、赤芍、山萸肉各12 g,麥冬、石斛、當歸、鱉甲各15 g,川芎、紅花、地龍各9 g。1劑/d,水煎,分早晚兩次分服。2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2.2 觀察項目 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檢查空腹血糖(FBG)、24 h尿蛋白定量(尿 Pr)、血漿白蛋白(ALB)、BUN、Scr、TC、TG。
2.3 療效評定標準[2]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尿蛋白定量下降1/2以上或排泄率降至正常;有效:臨床癥狀較前好轉,尿蛋白和常規(guī)指標較療前下降,但不及顯效;無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指標均未達有效標準者。
治療組41例,顯效10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8.05%;對照組41例,顯效5例,有效16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51.22%。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是由不同病因與發(fā)病機制引起體內(nèi)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以致糖、蛋白質(zhì)和脂肪代謝障礙,而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表現(xiàn)的全身性疾病,它可由不同途徑損害腎臟,累及腎臟所有結構,從腎小球、腎血管到間質(zhì),具有不同的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xiàn),其中腎小球硬化癥與糖尿病直接相關,稱為DN。中醫(yī)學認為在早期多以肝腎氣陰兩虛為主,陰損氣耗繼續(xù)而因損及陽,導致脾腎無陽虛損。病變后期傷及心氣,則可出現(xiàn)心腎陰陽俱損的癥候。這些病癥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一方面使臟腑陰陽氣血虧耗,一方面又深入血脈而脈絡受損,痰濁瘀血互阻,最后導致濁毒內(nèi)阻,即為該病的終末期,因此治宜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活血通絡。自擬方中黃芪、太子參補氣生津、利水退腫;生地清熱涼血生津;玄參清熱涼血解毒;石斛、麥冬養(yǎng)胃生津、滋陰潤肺、清熱除煩;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紅花活血祛瘀,四藥共奏活血通絡之功;鱉甲、地龍滋陰潛陽,清熱通絡且利小便;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山萸肉滋腎益肝。眾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之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黃芪能改善糖尿病大鼠早期腎臟肥大,降低模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的排除,部分糾正糖尿病早期的腎臟高灌注、高濾過等血流動力學的異常[3]。另外,生地亦可降低血糖,減輕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環(huán)和血液流變學異常。山藥、玄參也具有降糖作用[4]。
綜上所述,西醫(yī)治標,中醫(yī)治本,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魏練波,劉冠賢.葉任高腎臟病臨床備要.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198-204.
[2] 吳深濤.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的中醫(yī)辨治.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60.
[3] 祁忠華,林善錟,賈宇峰.黃芪改善糖尿病早期腎血流動力學異常的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1999:7(3):147-149.
[4] 王海穎,陳以平.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1,2(1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