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弋娜 章曉燕 韓江余
原發(fā)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變化,婦女處于經前期或經期時出現(xiàn)的下腹疼痛,嚴重時可伴惡心、嘔吐甚至暈厥,是女性常見病證之一,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原發(fā)性痛經屬中醫(yī)“經行腹痛”范疇,最早記載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jié)M痛。[1]”中醫(yī)將其分為氣血虧虛型、氣血瘀滯型、肝郁濕熱型、肝腎虧損型和寒濕凝滯型。目前,關于經行腹痛的五種證型在痛經發(fā)病人群中的比例尚未有嚴格的調查文獻。因此,我們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湖州師范學院有痛經病史的同學進行調查,從而了解原發(fā)性痛經的伴隨癥狀以及中醫(yī)各痛經證型在發(fā)病人群中所占比例,為進一步提高中醫(yī)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療效提供基礎的流行病學依據(jù)。
1.1 調查對象 選擇湖州師范學院醫(yī)學院2008~2009學年在校女大學生400人,年齡19~23歲,入校健康體檢各項內容合格,無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史。
1.2 調查方法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以確定發(fā)病人群中原發(fā)性痛經五型所占比例為目標,設計相應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年齡、籍貫、初潮時間等),痛經特征(如疼痛性質、出現(xiàn)時間、經血性狀等)、伴隨癥狀(乳房脹痛、腰部酸脹、嘔吐或鼻出血等)。發(fā)放400份問卷,有效388份,有效率97%。
1.3 證候分類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證候分類標準:
1.3.1 氣血瘀滯型 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或伴乳脅脹痛。經行量少不暢,色紫黑有塊,塊下痛減。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
1.3.2 寒濕凝滯型 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
1.3.3 肝郁濕熱型 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內灼熱。經行量多質稠,色鮮或紫,有小血塊。時伴乳脅脹痛,大便干結,小便短赤,平素帶下黃稠。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1.3.4 氣血虧虛型 經期或經后小腹隱痛喜按,經行量少質稀。形寒肢疲,頭暈目花,心悸氣短,舌質淡,苔薄,脈細弦。
1.3.5 肝腎虧損型 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行量少,色紅無塊。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淡紅,苔薄,脈細弦。
2.1 中醫(yī)痛經類型構成比 388份有效問卷中曾經有痛經癥狀者達356例,占91.7%,經統(tǒng)計356例痛經患者中占第一位的是氣血瘀滯型,其構成比為37.64%;其次為肝腎虧損型,其構成比為24.72%;肝郁濕熱型最少,僅為2.81%,見表1。
2.2 痛經伴隨癥狀構成比 本次調查對象中痛經伴隨癥狀主要是易于疲勞、腰部酸痛和乳房脹痛,其構成比分別為38.76%、33.15%和32.02%,見表2。
隨著痛經發(fā)病率的不斷升高及其對女性造成的巨大影響,現(xiàn)已上升為一個社會問題。經大量查閱文獻,從而使得針對痛經的中成藥開發(fā)目的性較差,效果不甚明顯。
表1 原發(fā)性痛經類型構成比
表2 原發(fā)性痛經伴隨癥狀構成比
為了改善這一弊端,我們設計了本次調查研究。通過以上調查研究,我們了解到痛經各證型在痛經人群中所占比例,與文獻記載較相似的是氣血瘀滯型痛經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較大。我們發(fā)現(xiàn),虛證痛經(氣血虧虛型、肝腎虧損型)在痛經人群中占有很大比例,這可能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缺乏運動與過度的夜生活有關。對于這一變化可能未引起相關醫(yī)護人員的重視,如針對女性痛經開發(fā)的中成藥月月舒牌痛經寶顆粒,選用當歸活血補血,配肉桂溫經散寒,紅花、丹參、延胡索、五靈脂活血止痛,三棱、莪術、木香活血散結,理氣止痛。全方主要針對氣滯血瘀寒凝所引起的痛經,對虛證痛經不對癥。建議開發(fā)新配方,以適應不同的女性需要。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