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張成良,張鵬強
(1.昆明理工大學,昆明650093;2.東北大學,沈陽110819)
礦業(yè)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之一,而井巷掘進則是礦業(yè)發(fā)展最為基本的工藝環(huán)節(jié),是保證礦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近年來,井下巷道掘進遇到很多問題,其中軟巖巷道的支護直接影響著礦山的開采,如何對軟巖巷道進行合理的支護成為專家、學者研究和探討的熱點問題。
李琰慶等人提出在軟巖中巷道掘進效率低并且變形大[1],嚴重制約著礦山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容易引發(fā)生產安全事故,因其支護費用升高、返修工程量大而成為礦山建設和發(fā)展的卡脖子工程[2-6]。
塘子凹礦區(qū)1725巷道工程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巖體的類型主要以風化、膨脹花崗巖和大理巖為主,花崗巖的變形主要表現為圍巖內擠、開裂、散體冒落、片落、巖塊體脫離等形式。其中,圍巖內擠、開裂為主要變形和破壞形式。為了了解花崗巖巷道變形特征,主要研究巷道開挖后及支護后兩階段巷道的穩(wěn)定性。
為了研究花崗巖巷道在開挖后和支護后圍巖的穩(wěn)定性,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分析、計算花崗巖巷道掘進過程中圍巖的應力、塑性區(qū)及安全率的分布情況,從而確定巷道最合理的支護方法,保證巷道的穩(wěn)定性。
在巖體破壞分析中,采用Drucker-Prager(D—P準則)[7]塑性破壞準則。此破壞準則考慮了靜水壓力對屈服與破壞的影響,特別適用于巖土類材料的本構模型。其屈服函數為:
式中:I1為應力第一不變量;J2為應力偏量第二不變量;p為材料塑性函數;q為材料彈性函數;σσ為材料壓應力;τσ為材料剪切應力;a、k為D-P準則材料常數,a、k的值取決于C、φ值,它們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C、φ分別是材料黏聚力和內摩擦角,另外,材料在拉應力狀態(tài)下,采用抗拉破壞強度準則。其力學模型為
式中:σt為材料所受拉應力;Rt為材料抗拉強度。
如果拉應力超過材料抗拉強度(F≥0),材料將發(fā)生抗拉破壞。
通過前期的調查和室內試驗確定了圍巖的力學參數,并應用到圍巖的穩(wěn)定性分析中,實踐證明所選用的力學參數是合理的。因此,模擬分析也采用這套力學參數,計算模擬中采用的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模擬計算所采用的參數表Table 1 Parameters used in simulation
根據巷道的開挖斷面,結合巖石力學相關理論,建立三維有限元模型[8]。巷道斷面為三心拱[9],尺寸2.4m×2.6m。其模型大小為:50m×65m×60 m,即沿巷道方向取50m(z方向),垂直巷道方向取65m(x方向),鉛垂方向取60m(y方向),由于1725中段距地表大約350m,巷道頂部為大理巖,利用高度與荷載的關系,對模型上部施加9.625 MPa的均布荷載。共計97 190個節(jié)點,22 680個單元節(jié)點。單元網格劃分、計算機模擬巷道形態(tài)示意圖分別見圖1~2。
本次模擬分三個步驟進行:1)巷道開挖后不進行任何加固;2)利用多方案對巷道頂板及兩幫進行加固處理[10-13];3)在步驟2的基礎上對底板[14-15]進行加固處理,在分析時由于步驟3是在步驟2的基礎上進行,所以在得出步驟2的較優(yōu)方案后再對步驟3進行分析、模擬。
通過頂板及兩幫采用1.5m和1.8m錨桿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5cm和10cm,間排距0.75m ×0.75m、0.75m×1.0m和0.75m×1.2m,將步驟2分為12種模擬方案[14]。
圖1 三維有限元計算機模型網格劃分圖Fig.1 Map of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s model
3.4.1 原始巷道計算結果分析(開挖后的裸巷)
在模擬的第一步即對巷道進行開挖,從模擬結果可以看出,由于巷道處于風化、膨脹的花崗巖中,開挖后整體破壞都比較嚴重,特別是巷道的頂板和底板及兩幫底部。應力主要集中在底板與兩幫接觸部位,最大壓應力為–23.094MPa,巷道的安全率最小為0.75,整體塑性區(qū)比較明顯,所以說巷道開挖后自穩(wěn)能力很差,必須對其進行加固處理。
圖2 模擬巷道開挖形態(tài)圖Fig.2 Map of tunnel excavation simulation
3.4.2 對步驟2中的12種方案進行綜合分析
經過對開挖后的裸巷進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巷道在無支護、加固的前提下是不可能自穩(wěn)的,所以必須對巷道進行支護、加固處理。根據現場施工的順序,先利用錨桿、鋼絲網、噴射混凝土聯合對頂板及兩幫進行加固。錨桿及噴射混凝土層示意圖見圖3~4。由于錨桿長度、間排距、混凝土噴層厚度方案較多,這里僅給出一種方案示意圖。
圖3 錨桿支護加固模型圖Fig.3 Map of bolting reinforcement model頂板、兩幫錨桿間排距為0.75m×0.75m,長度為1.5m Roof,two-row spacing between the bolt in 0.75m×0.75m,length 1.5m
1)利用應力分布對12種支護方案進行分析
從模擬結果來看,12種支護方案最大壓應力30.830MPa,最小為26.155MPa,相差4.6MPa;最大拉應力4.395MPa,最小為3.958MPa,相差不到0.4MPa。從應力分布圖中可以看出,在錨桿間排距相同時,錨桿長度為1.8m、噴射混凝土厚度為10cm的方案應力要小于錨桿長度為1.5m、噴射混凝土厚度為5cm時的方案。
圖4 噴射混凝土支護模型圖Fig.4 Map of concrete support model頂板、兩幫混凝土噴層厚度為5cm Roof,two side thickness of concrete sprayed 5cm
2)利用安全率分布對12種支護方案進行分析
首先,在錨桿長度厚度一定的前提下,噴射混凝土厚度為10cm時巷道的安全率要高于混凝土厚度為5cm的情況。而在錨桿長度和混凝土厚度都恒定的條件,錨桿的間排距大小與巷道的安全率大小有直接的關系:錨桿間排距越大,則安全率越小;反之則安全率越高。其次,在對巷道加固后,無論錨桿長度為1.5m還是1.8m,在噴射混凝土厚度為5 cm時,所有方案的安全率均小于1,所以在施工中建議噴射混凝土的厚度盡量達到10cm。當錨桿間排距為0.75m×1.2m時,噴射混凝土厚度達到10 cm,巷道的安全率仍然小于1。當錨桿長度為1.8 m時,間排距為0.75m×0.75m和0.75m×1.0m兩種方案的安全率分別為1.1和1.094,滿足安全需要,而間排距為0.75m×1.0m時成本相對較低,所以建議采用1.8m錨桿、間排距0.75m×1.0 m、噴射混凝土厚度為10cm方案聯合支護巷道頂板及兩幫。
3)利用塑性區(qū)分布對12種支護方案進行分析
模擬發(fā)現,采用5cm厚的噴射混凝土方案在支護后巷道仍然有大量的塑性區(qū)出現,特別是巷道頂板,塑性區(qū)連片的現象比較明顯,這也說明了5cm厚的噴射混凝土不能滿足安全需要,而其它方案塑性區(qū)分布相差不大,很難判斷出較優(yōu)方案。
結合以上應力、安全率、塑性區(qū)各方面考慮,得出頂板及兩幫采用1.8m錨桿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10cm,間排距0.75m×1.0m是較為合理的施工方案。
3.4.3 在步驟2的基礎上對底板進行加固分析
從步驟2的分析結果中得知,頂板及兩幫采用1.8m錨桿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10cm,間排距0.75m×1.0m是支護、加固頂板及巷道兩幫的理想方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種方案對底板進行加固:1)底部錨桿+平底澆灌底板聯合支護底板(見圖5);2)底部錨桿+反拱澆灌底板聯合支護底板(見圖6)。在澆灌過程中,厚度均為25cm。
圖5 底部錨桿+平底澆灌底板聯合支護底板Fig.5 The combined support bottom with bottom bolt and flat bottom pouring
圖6 底部錨桿+反拱澆灌底板聯合支護底板Fig.6 The combined support bottom with bottom bolt and reversed arch pouring
模擬結果表明,在對底板進行平底澆灌后,底板最大壓應力為26.325MPa,最大拉應力為4.128 MPa,進行反拱澆灌后分別是26.773MPa和4.050 MPa,平底澆灌和反拱澆灌時的安全率分別是0.688和1.241,兩方案應力差異較小,而安全率相差較大,從塑性區(qū)的分布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利用反拱澆灌后底板的塑性區(qū)明顯地減少,所以論證了反拱澆灌較底板有較大的優(yōu)越性。
綜合以上分析,可得到如下結論:
1)采用三維有限元軟件對塘子凹1725中段軟巖巷道支護進行了多方案模擬分析,所得結論和實際情況比較吻合,可以用模擬結果指導今后的施工。
2)從所采用的幾種方案模擬結果來看,在利用噴錨網對巷道頂板、兩幫進行支護時,錨桿長度為1.8m,間排距為0.75m×1.0m,噴射混凝土厚度為10cm是比較經濟、合理的施工方案;在對底板進行加固時,利用錨桿支護的基礎上,應采用反拱形式澆灌底板。
3)本次模擬還對錨桿在支護過程中的作用[16]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采用錨桿支護,不僅可以改善圍巖的應力狀況,抑制頂板圍巖的變形和減小塑性區(qū)的范圍,而且可以增強頂板的安全指數,提高圍巖自承能力。因此,錨桿支護是一項整體效果良好、作用明顯的控頂措施,也是保證生產安全的一種有效方法。
[1] 李琰慶,陳同虎,宋友良,等.深部高應力軟巖巷道支護技術優(yōu)化及工程實踐[J].煤礦支護,2009(1):23-27.
[2] 薛順勛,聶光國,姜光杰,等.軟巖巷道支護技術指南[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2.
[3] 李明遠,王連國.軟巖巷道錨注支護理論與實踐[M].北京:煤炭工業(yè)出版社,2001.
[4] 李國富.高應力軟巖巷道變形破壞機理與控制技術研究[J].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2003(2):50-52.
[5] 易麗萍.現代隧道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5.
[6] 朱維申.節(jié)理巖體破壞機理和錨固效應及工程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7] 謝文兵,陳曉祥,鄭百生.采礦工程問題數值模擬研究與分析[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
[8] 李紹才.三維有限元在巷道中的模擬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3.
[9] 周昌達.井巷工程[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4.
[10] 周新貞.軟巖巷道支護實踐[J].煤礦支護,2006(3):38-39.
[11] 岳國均,郭 瑞.軟巖巷道支護技術的應用[J].現代礦業(yè),2010(8):110-112.
[12] 張紅衛(wèi),李更新,戶春峰,等.高應力軟巖巷道支護研究[J].礦業(yè)論壇,2010(15):749.
[13] 張朝陽.軟巖巷道支護的探索實踐[J].煤炭技術,2002,28(2):52-53.
[14] 劉新河,田靈濤,陳 龍,等.薛村礦高應力軟巖巷道支護數值模擬研究[J].中國煤炭,2009,35(3):55-60.
[15] 潘一山.有限元數值分析方法分析巷道底臌問題[C]//第一屆中蘇采礦學術交流會論文集.泰安:山東礦業(yè)學院,1991.
[16] 陸家梁.軟巖巷道支護技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l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