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平湖中學 浙江嘉興 314200) ●龔 雷 (杭州市第九中學 浙江杭州 310020)
人教版“條件概率”探究引例的隨機模擬設計
●劉紅霞 (平湖中學 浙江嘉興 314200) ●龔 雷 (杭州市第九中學 浙江杭州 310020)
在人教版教材必修3中學生學習了電腦隨機模擬方法,針對人教版教材選修2-3(本文所提到的教材均指人教版教材)中“條件概率”一節(jié)的一個探究引例:
3張獎券中只有一張能中獎,現分別由3名同學無放回地抽取,問最后一名同學抽到中獎獎券的概率是否比前2名同學?。?/p>
學生很自然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能否用隨機模擬方法驗證這一問題?可惜教材對此只字未提.筆者曾就此問題與一些數學教師討論過,有不少數學教師并不能獨立設計出用EXCEL進行隨機模擬的方法,這直接引發(fā)了筆者寫作本文的沖動.
將3張獎券分別編號為0,1,2,并規(guī)定0號為中獎券.第1位同學的隨機結果很容易模擬,在EXCEL中用函數INT(3*RAND())即可生成{0,1,2}中一個隨機數(以下用A表示此數).這里的RAND()是一個隨機函數,生成區(qū)間(0,1)上的連續(xù)型隨機數(實質上仍是離散的);INT()是取整函數(教材中介紹的整數型隨機函數RANDBETWEEN()在EXCEL的典型安裝方案中一般沒有裝入,所以這里采用這2個更基本的函數,使得這個方法更具普適性).這些內容學生在必修3中都已經有所接觸.
如何模擬第2位同學的摸獎結果?這是一個難點.用函數INT(2*RAND())(以下用D表示此數)可以模擬在剩下2張中任取一張的2種結果,但這并不是其抽到的真實號碼.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在第1位同學抽取以后,剩下的獎券按原來次序重新編號為0和1,而隨機數D正是這個重新編號以后的號碼.這樣一來,能否還原這2張獎券的原先號碼就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原號碼B與新號碼D之間滿足函數關系:
在EXCEL中,可利用邏輯函數“=IF(A1<=D1,1,0)”來實現這一函數,其含義是:當 A1≤D1時取1,否則取0.
解決了第2位同學的模擬,最后一位就不再復雜了,可以利用“3位同學的獎號總和為3”這一規(guī)律來設計.于是,就得到了用EXCEL進行隨機模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體操作如下:
(1)在A1單元格輸入“=INT(3*RAND())”;
(2)在D1單元格輸入“=INT(2*RAND())”;
(3)在E1 單元格輸入“=IF(A1 < =D1,1,0)”;
(4)在B1單元格輸入“=C1+E1”;
(5)在C1單元格輸入“=3-A1-B1”;
(6)選中A1:E1區(qū)域,利用復制句柄將其復制N行,得N次隨機試驗,表1為20次隨機試驗的結果.
接下來只需利用EXCEL的統(tǒng)計和計算功能計算頻數和頻率即可,這里不再贅述.
表1 20次隨機試驗的結果
這個隨機模擬過程可以較為直觀解釋為什么第2位學生的中獎概率不是而是.事實上,雖然D列中0的頻率接近于,但這并不全部都是真正的中獎券.例如當第1位同學抽到0號簽時,剩下的號簽都進行了重新編號,1號改成了0號.因此當且僅當A列不為0時,D列的0號簽才是B列的0號簽.例如在表1中,D列共有9個0,接近,但其中第9,11,17次試驗對應的 A列是0,此時中獎簽已經被第1位同學抽取,D列的0并不是第2位同學抽取的真實簽號,第2位同學抽取的真實號簽是1,所以B列中0的個數為6,接近.我們可以按對應的 A列取值{0,1,2},將其分為3類,這3類基本上是平均分布的.其中對應于A列取值為1和2的2類才是真正的中獎券.因此D列中真正的中獎券頻率約為:×=.這恰好印證了條件概率公式:
隨機模擬只能用頻率來近似估計概率,控制隨機誤差的唯一方法是增加試驗次數.雖然電腦模擬使得增加試驗次數并不困難,但這也同時帶來了對精度的進一步追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單憑這樣的隨機模擬要讓學生相信“3位同學的獲獎概率都一樣”這個結論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2條思路考慮:一是從改進這個隨機模擬方法的角度思考;一是從結合其他解題思路(例如教材上的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計算公式分析).后者不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問題,這里著重研究一下前面這個思路.
我們知道,頻率在概率附近擺動,而且隨著試驗次數的增多,頻率越接近概率.但這并不是說200次試驗所得的頻率值一定比100次試驗所得的頻率值更接近概率.在教材必修3中采用了用折線圖方法反映隨著試驗次數增加頻率的變化趨勢.我們這里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把隨機模擬的結果更精致化(如表2).
表2 中獎頻率和中獎頻數
據此畫出如圖1所示的折線圖就能很清晰地說明了3個頻率越來越接近的趨勢:
圖1
曾經有一位教育家說過:“如果學生沒有按照我們教的方法去學,那么我們就按照學生學的方法來教”.有些教師喜歡讓學生按照自己教的方法學,很少注意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學生學的方法.這正是新課程改革所期望改變的.
在學習理解概率的過程中,電腦隨機模擬方法雖然不見得是所有學生都喜愛的方法,但肯定是部分學生所喜歡的,可惜有一些教師沒有認真體會新課程理念,沒有給這一部分學生以足夠的關注.這大概也就是“關注平均分”與“關注學生個性”之間的不同點之一吧?本文也無非就是對這種教育理念的一次實踐.的極線為x=-t.拋物線在點A處的切線與極線x=-t交于點N,過點N作直線AP的垂線MN,垂足為M,則直線MN恒過x軸上的一個定點Q,且點M的軌跡是以PQ為直徑的圓(點Q除外).
故直線MN通過x軸上一點Q(p-t,0).
當x1=t時,MN的方程為y=0,顯然直線MN過 x軸上一點 Q(p-t,0).
因為t是定值,所以Q(p-t,0)為x軸上的一定點,故直線MN恒過x軸上一定點Q(p-t,0).
由于P,Q 是 2個定點,且∠PMQ=90°,因此點M的軌跡是以PQ為直徑的圓(點Q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