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祥
(徐州醫(yī)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近10多年來的文獻表明,中醫(yī)治療細菌性痢疾的報道多在服用西藥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以探討中藥與西藥聯(lián)合治療細菌性痢疾的療效。而單純用中藥治療并與西藥制劑相對照者鮮見。筆者根據(jù)“異病同治”規(guī)律,于2003年5月至2003年11月,以開泄法配伍苦泄法并與西藥制劑相對照進行治療細菌性痢疾濕熱痢的療效觀察,現(xiàn)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1]和《傳染病學》[2]擬定。①流行病學:病前1周有進不潔食物史,或與菌痢患者接觸史;②癥狀:發(fā)病急,發(fā)熱、腹痛、腹瀉(每日10余次至數(shù)十次),里急后重、膿血黏液便等;③體征:左下腹壓痛,腸鳴音亢進;④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輕至中度增多,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可達(10~20)×109/L;⑤大便常規(guī):糞便外觀多為黏液膿血便,鏡檢可見白細胞(≥15個/HPF)、膿細胞及少數(shù)紅細胞,并有巨噬細胞;⑥大便培養(yǎng):生長痢疾桿菌。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nèi)科學》[3]中有關痢疾的辨證擬定。腹痛或脹,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稠黏氣臭,日十數(shù)次至數(shù)十次不等,肛門灼熱,小便黃赤,口干苦而黏?;蛞姁汉l(fā)熱,頭痛身困。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證屬:濕熱之邪留滯腸腑,傳化失司,氣血壅滯,脂絡傷損。
1.1.2 納入標準 符合細菌性痢疾診斷和中醫(yī)辨證的患者。
1.1.3 排除標準 ①經(jīng)檢查證實為阿米巴痢疾、其他細菌性腸道感染、細菌性食物中毒者;②經(jīng)檢查證實為急性壞死性出血性小腸炎、急性腸套疊者;③年齡在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嚴重腦血管硬化、精神病患者;⑤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61例觀察對象均來自于我院專病門診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2組。治療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齡45.49歲 ±13.46歲,平均病程7.62d±2.44d。細菌感染福氏志賀菌20例,宋內(nèi)志賀菌17例,輕度等滲性失水12例。對照組24例,其中男 16例,女8例,平均年齡43.21歲 ±10.90歲,平均病程7.29d±2.14d,細菌感染福氏志賀菌13例,宋內(nèi)志賀菌11例,輕度等滲性失水5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2組病例性別、年齡、病程、細菌感染情況等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采用中藥湯劑治療。基本方:薤白30g,栝樓25g,黃芩、黃連各12g,制半夏、石菖蒲、大腹皮、木香各10g,藿香6g。加減:濕熱明顯、熱重于濕者酌加苦參、秦皮;血熱瘀阻、腹痛甚者酌配赤芍、丹皮;寒濕明顯者酌添蒼術、厚樸、炮姜;嘔逆不止者酌伍砂仁、蓮子肉、石斛;挾有食滯者酌參山楂、萊菔子。方法:水煎劑,每日2劑,水煎4次,分4次服,每次200ml,服用3d;后易為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續(xù)服4d。對照組口服氧氟沙星膠囊0.3g/次,2次/d,療程 7d?;蚪o予靜脈給藥,氧氟沙星0.3g,Q12h,輸注時間不應少于 45min,3d后改為口服,完成1周療程。
2組患者只要有水和電解質(zhì)丟失,無論有無脫水表現(xiàn)均口服補液(ORS),補液量為丟失量加上生理需要量。高熱及嘔吐次數(shù)較多者給予靜脈補液。高熱者以物理降溫為主,必要時使用阿司匹林0.5g,3次/d口服共1d~2d。一般腹痛者給予顛茄片 8mg,3次/d或 654 ~210mg,3次/d;嚴重腹痛者肌注維生素K310mg或阿托品0.5mg。毒血癥狀嚴重者給予地塞米松2mg~5m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
注意事項:2組患者服藥期間禁服其他藥物,禁用其他療法。臥床休息,忌疲勞。按照腸道傳染病消毒隔離至大便培養(yǎng)陰性時。飲食以流質(zhì)或素半流為宜,病情好轉(zhuǎn)后改食稀飯、面條等;禁食葷腥油膩、生冷及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
2.2.1 療效性觀測 治療前后均進行①體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感、膿血黏液便;②腹部體征、舌象、脈象;③大便常規(guī)、大便培養(yǎng);④血象檢查等指標變化的觀測。
2.2.2 安全性觀測 每日觀察體溫、癥狀體征的變化,若出現(xiàn)突然高熱、面色蒼白、劇烈頭痛等則立即采取綜合急救措施。本觀察中2組患者均為普通型(典型)病例,未出現(xiàn)中毒性菌痢。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1]制定。治愈:(1)癥狀體征消失;(2)每日大便不超過2次且外觀正常;(3)停藥后糞便鏡檢隔日1次,連續(xù)2次,查10個HPF,每視野白細胞≤3個;(4)停藥后糞便培養(yǎng)隔日1次,連續(xù)2次陰性;(5)血液檢驗: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值恢復正常。有效:(1)癥狀體征明顯改善;(2)每日大便低于3次,但外觀基本正常;(3)停藥后糞便鏡檢隔日1次,連續(xù)2次,查10個HPF,每視野白細胞≤15個;(4)停藥后糞便培養(yǎng)隔日1次,連續(xù)2次陰性;(5)血液檢驗: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值恢復正常;無效:癥狀體征、大便次數(shù)及外觀未見改善,糞便鏡檢異常,糞便培養(yǎng)出生長痢疾桿菌及血象值仍輕至中度增多。
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顯著性差異以t檢驗處理。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2組病例主要臨床癥狀消失、糞便鏡檢轉(zhuǎn)陰時間比較
表2 2組病例主要臨床癥狀消失、糞便鏡檢轉(zhuǎn)陰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n 體溫消退時間(d)食欲恢復時間(d)腹痛消失時間(d)里急后重消失時間(d)糞便鏡檢陰轉(zhuǎn)時間(d)治療組 37 3.57±0.93* 3.86±0.98* 4.51±0.96* 3.24±0.98* 4.38±1.42*對照組 24 4.17±1.05 4.42±1.06 5.04±0.95 4.21±1.14 5.13±1.26
表3 2組病例糞便培養(yǎng)陰轉(zhuǎn)、不同志賀菌感染糞便培養(yǎng)陰轉(zhuǎn)時間比較
表3 2組病例糞便培養(yǎng)陰轉(zhuǎn)、不同志賀菌感染糞便培養(yǎng)陰轉(zhuǎn)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 別 糞便培養(yǎng) 福氏志賀菌感染糞便培養(yǎng)宋內(nèi)志賀菌感染糞便培養(yǎng)n 陰轉(zhuǎn)時間(d)n 陰轉(zhuǎn)時間(d)n 陰轉(zhuǎn)時間(d)治療組 37 9.65±0.63* 20 9.65±0.67* 17 9.65±0.61*對照組24 10.21±0.72 13 10.23±0.73 11 10.18±0.75
開泄法原載葉桂《溫熱論》,為治療濕邪偏盛之溫病而設,是溫病的重要治法之一。開泄法除其本身具有一定化濕作用外,主要是通過宣通肺之氣機,以復肺之宣肅之職,則氣機調(diào)暢、升降復常、濕自化也。此為治濕熱初病、濕邪偏盛的一個要法。
細菌性痢疾中的濕熱痢多由時行之邪、釀濕生熱、濕熱郁蒸、腸胃氣機阻滯而發(fā)生。此濕熱交結(jié)、氣機阻滯,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雜、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之證候。已較葉氏所云:“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之癥進展,明示濕中蘊熱而余濕猶滯。切不可拘泥“慎不可亂投苦泄”之誡,而應在開肺祛濕的基礎上加用苦泄力量較強之品。
栝樓薤白半夏湯可視為開泄法之代表方。栝樓甘寒滑利、寬胸降氣、消痰開結(jié),可蕩滌胸中郁熱垢膩。薤白溫通滑利、通陽散結(jié)、辛開行滯、苦泄痰濁,使上、中、下的寒滯得以消、下、除。二藥相配,辛開為用,寓泄其中,竭盡開泄宣痹之能事。半夏辛滑祛痰、散結(jié)降逆,主在祛痰積之痹滯。諸藥合用,具有展氣宣痹、通陽泄?jié)嶂?,以治痰濕閉阻、胸脘失展之證。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能除濕熱、消壅滯、厚腸胃。連夏相伍,清熱降逆、和中止嘔;連樓相合,辛開苦降,善治濕熱內(nèi)阻;連夏合樓,消痰熱之結(jié),開氣郁之痞。黃芩苦寒,燥濕清熱,瀉火解毒,能燥濕熱、通積滯、清心熱、除熱邪;連芩合用,厚腸胃而止下利,其性寒能清胃腸之熱,味苦可燥胃腸之濕,腸中濕熱邪除則下利可止。石菖蒲辛開芳化,溫化寒濕,辟穢和中,開竅調(diào)壅。藿香辛散溫通,芳化濕濁,悅脾和中,辟穢止嘔。木香芳香濃烈,善開壅導滯,升降諸氣,能醒脾開胃、疏肝理氣、消積導滯、散寒止痛,與黃連相配,調(diào)氣清熱。大腹皮辛微溫,行氣導滯,寬中消壅。二藥合用,行腸胃之滯,導三焦氣壅,破堅消積而除后重。大腹皮與藿香、半夏同用,又符《時病論》之芳香化濁法。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濕解毒、調(diào)氣行血導滯之功,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黏液膿血便諸證隨之而解。
本觀察表明,開泄復方具有清熱化濕解毒、調(diào)氣行血導滯的功用,用于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濕熱痢可以起到抗菌消炎、排除毒素、減少腸道分泌的作用且無耐藥性,療效優(yōu)于氟喹諾酮類藥物,完全可用于急性菌痢之濕熱痢的治療,此為細菌性痢疾的濕熱痢治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S].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183-184.
[2]楊紹基,等.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172-179.
[3]周仲瑛.中醫(yī)內(nèi)科學[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5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