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法
(臺州學(xué)院 辦公室,浙江 臨海 317000)
晚清藏書家黃瑞藏書事略
胡平法
(臺州學(xué)院 辦公室,浙江 臨海 317000)
黃瑞是晚清浙江臺州學(xué)者、藏書家,立足臨海,借鈔舊籍以豐富藏書。光緒十年(1884)建“秋籟閣”藏書樓,內(nèi)聚鄉(xiāng)邦文獻不下數(shù)千卷。又有“愛日草堂”,亦稱“溪南書藏”,聚書數(shù)千冊,多供他自己研讀、著述之用。黃瑞著作等身,一生著述總計80余種,以地方文獻專家揚名臺州。宣統(tǒng)三年(1911),“秋籟閣”遺書遭水浸。在項士元先生力勸下,民國31年(1942),黃瑞的后代將“秋籟閣”遺書舊存寄存到臨海縣立圖書館,其中鄉(xiāng)賢之作就有400余種,新中國成立以后又轉(zhuǎn)贈臨??h博物館,化私有為公藏,造福桑梓。
晚清;黃瑞;藏書;事跡;考略
黃瑞(1837-1889)是晚清浙江臺州學(xué)者、藏書家,字玉潤,號子珍,又號藍叔,臨海縣(今臨海市)筱溪鄉(xiāng)三勝村人,《民國臨海縣志·文苑》有傳?!扒锘[閣”是他的藏書樓。
黃瑞青少年時,“聞鄉(xiāng)先輩遺行,必以小簿條記之”。[1]86他 16 歲為童子試,咸豐庚申年(1860)成為浙江學(xué)政張錫庚(1801-1862)的弟子,同治六年(1867)鄉(xiāng)試未中。同治十年(1871),黃瑞任臺州志館分纂,這讓他如魚入水。期間,他利用在志館的有利條件,博覽群書,潛心考訂臨海舊志,撰有《康熙臨??h志補遺》8卷、《??庇洝?卷、《沿革表》1卷、《臨海金石錄》4卷,質(zhì)量很高,今稿藏臨海市博物館。在研究中,黃瑞發(fā)現(xiàn)臨海舊志所載書目有許多遺漏了,便采輯自唐朝一直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的臨海先輩著述,編成《臨海著錄考》6卷。
清朝道光年間,臨海藏書家郭協(xié)寅(1767—?)撰《三臺書畫志》4卷,輯錄畫家起自晉朝,到明朝末年釋傳燈,共180人,這是臺州最早的有關(guān)書畫篆刻家專傳。清朝光緒時,葉書抄錄了此書,想刊印它,卻沒有印成,稿本今藏臨海市博物館。黃瑞在臺州志館就以《三臺書畫志》為基礎(chǔ),增補了清代書畫家以及他新發(fā)現(xiàn)的前朝書畫家,共290余人,輯為《臺州書畫識》10卷、附識1卷,他所引用的書,比郭協(xié)寅的更加詳細而廣博,然而亦未能印行,稿本今藏臨海市博物館。
同治十一年(1872),黃瑞受聘遠到福建漳州做了一年李屏(字云石)司馬的幕僚,撰寫了《漳江集》、《閩游紀程》等書,這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出省謀事。光緒六年(1875),他應(yīng)當時的“小停云山館”主人洪鳳鑾(洪頤煊的文孫)所聘做了洪家的塾師。項士元在《秋籟閣藏書記》中說:洪氏小停云山館 “家藏書畫金石甚富”,[1]87著稱浙東。黃瑞在那里“課暇發(fā)篋鉆研”,“間加札錄”,他的學(xué)問“益進”、“益博”,[1]87著述更加豐富。同年,他的好友周少謙為他刊印了《三臺名媛詩輯》6卷,這本書的底稿后來被項士元的“寒石草堂”收藏。隨后,黃瑞又編成《三臺名媛詩輯》續(xù)輯、三輯各1卷。
黃瑞是一個醇厚聰慧、急公好義的人,他曾經(jīng)捐出自己的山地一千余畝給臨海正業(yè)書院,并在那里任主講;又買下白云山麓的洪氏別墅,創(chuàng)設(shè)臨海義城書院。平常與他交往的大多是臺州鄉(xiāng)賢,如黃巖王、王嘯林、姜恭甫、天臺張補瑕、臨海葉書、周少謙等,黃瑞與他們詩詞唱和,多用他自制的專用信箋,上面都有“秋籟閣制箋”幾個字。此外,浦江戴廣文、寧波郭晚香、長沙陳贊府“常與往返倡和”,[1]87與他有書信交往的名人則有德清俞樾、瑞安孫衣言、南皮張之洞、紹興李慈銘、吳縣潘祖蔭等。同治五年 (1866)五月,著名畫家蒲華(1839-1911)也給黃瑞撰寫了一副楹聯(lián):“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柘長?!庇譃樗鞑輹肚锼方^句。
據(jù)《民國臺州府志》記載,黃瑞嗜好金石、工篆刻,撰有《秋籟閣印叢》8卷,蒲華還曾經(jīng)為黃瑞的《秋籟閣印叢》題詩:“千秋文字勘金石,一片仙心自古今。久歷冰霜成鐵骨,他山攻玉更情深?!迸_州收藏家王詠霓(1839-1916)在《秋籟閣印叢》序言中稱:“子珍亦以詩文之暇,從事金石。既而深嗜之,開精覃思,不疲旦晝,積之數(shù)年,遂以掩其詩若文之名”。[2]140另外,黃瑞編撰了斐然可觀的《臺州金石錄》24卷,這是他在篆刻方面的代表作?!杜_州金石錄》收錄了臺州從漢代到元代的金石,考古學(xué)家上虞羅振玉(1866-1940)為之作序,后來嘉興藏書家劉承干(1881-1963)把它匯刊到他的《嘉業(yè)堂叢書》中,才得以行世。今天津市圖書館藏有此書,上面有晚清著名藏書家江陰繆荃孫 (1844-1919)手校,又有題跋云:“光緒壬午,予供職京師,從弟柚岑自浙江來言,臨海黃子珍撰《臺州金石記》已有成書,曾托楊定甫(晨)同年往訪,未能得。前年聞歸安凌麈遺有此書,允錄副見餉。今秋由蕪湖寄到,凡六冊,共十三卷,闕訪兩卷,字畫工整,校核精詳,篆隸均麈遺手摹,尤為可寶,良友雅意,錫比百朋,又惜柚岑之不及見也。戊戌年甲子月壬申日繆荃孫跋?!?/p>
黃瑞有關(guān)篆刻的專著還有 《印叢》4卷、《印人姓氏錄》、《印家著錄考》各1卷。
今臨?!俺邢仁摇敝杏幸患垺肚锘[閣篆刻》啟事,黃瑞在文中說:
石章每字銀四分;手章每字銀六分;硯銘每字銀三分;竹刻每字銀二分。
銅玉晶珀及碑版等另議。
黃子珍白”(見左圖)
可見黃瑞能夠篆刻的種類很多,有石章、手章、硯銘、竹刻、銅玉晶珀及碑版,并且影響也很大。黃瑞在金石藝術(shù)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可是,因為篆刻,他“以此致目疾。自傷殘廢,遂絕意進取”。[2]140黃瑞的晚年生活并不富裕,向他要金石的人太多了,于是他想到了這一招。幽默是需要智慧的,“以石厚我,請與石語,妙手空空,石則不許?!痹谶@幽默而又帶有幾分苦澀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無奈。
黃瑞自己的藏書印很多,內(nèi)容相當豐富,如“黃生”、“辛酉亂后臨海黃瑞購”、“黃瑞”、“黃瑞印信”、“子珍”、“瑞小草”、“黃瑞審定”、“黃瑞之印”、“臨海黃瑞之印”、“子珍所見”、“子珍閩南游稿”、“金石刻畫臣能為”、“黃氏秋籟閣寄存”、“秋籟閣主”、“華嚴山下人家”、“家居產(chǎn)圣村”、“黃瑞借讀”、“一恨名山未游、二恨異書未讀、三恨美人未遇”、“溪南書藏”等等。
黃瑞著作等身,一生著述總計不下80余種250多卷,除上述外,他還撰有 《臺故日札》35卷、《臨海古跡記》10 卷、《天臺后集》16卷、《赤城三集》32 卷、《金鰲近集》、《金鰲新集》、《戚右菊侍郎年譜》、《國朝臺士登科考》、《三臺士族表》各1卷、《臺山訪碑錄》、《金涂塔考》、《蓋竹山志》各2卷,還輯錄了《臺郡詩輯》、《臨海詩輯》、《三臺經(jīng)籍考》、《王醒庵年譜》、《朱白云長史年譜》(今未見)、《兩浙訪碑錄》1卷、《全浙訪碑錄》6卷、《天一閣碑目補正》3卷、《錢文考略》8卷、續(xù)1卷、《秋籟閣文稿》2卷、《秋籟閣書目》、《傳經(jīng)樓書目》、《紅豆 詞鈔》各1卷、《秋籟閣筆談》8 卷、《秋籟閣詩略》8 卷、《黃氏世譜》5 卷、《黃氏五世吟稿》15卷、《清甜軒詩存》、《秋籟山房隨筆》、《四書異文考》等。
黃瑞喜歡藏書,在臺州志館時,他就鈔藏了不少臺州鄉(xiāng)賢藏書。同時,他在臺州府地臨海購買了許多圖書,他還專門刻了一顆“辛酉亂后臨海黃瑞購”的藏書印。這樣日積月累,他雖然沒有宦游的經(jīng)歷,在臺州府城網(wǎng)羅散失,揚芬擷英,也購藏了不少圖書。光緒十年(1884),黃瑞在住宅老房子的西邊“構(gòu)小齋”,[1]86即“秋籟閣”藏書樓。藏書樓的樓下有“愛日草堂”及“述思齋”,在“述思齋”中題有“述往思來之室”匾額。黃瑞請人繪有《秋籟閣圖》,“題詠不下數(shù)十人”。[3]89黃瑞還請人撰有 《秋籟閣圖記》,他自己撰寫《憶秋籟閣》一首、《自題秋籟閣圖次江浣·秋韻》二首,并撰寫了“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隱居放言窮愁著書”這么一幅對聯(lián)。項士元在《秋籟閣藏書記》中還記述到:“閣前為栗園,雜桂蓉桂,每值九秋,西風(fēng)瑟瑟,寒苑放,景至幽寂……書聲與天籟相應(yīng),視歐陽子夜讀,其趣殆更勝焉?!保?]89當時,黃瑞在臺州還以文物收藏家著稱,他的“秋籟閣”辟有文物室。1943年,項士元先生就在那里購得“秋籟閣”碑拓一百余種,字畫八十二種,可見一斑了。
黃瑞的藏書有三個特色:
一是借鈔舊籍,“多為海內(nèi)孤本”。同治十年(1871),在臺州志館里,他從臨海藏書家郭協(xié)寅“八磚書庫”轉(zhuǎn)賣給潘日初“三之齋”的舊藏中借鈔了不少臺州歷代鄉(xiāng)賢的著述。當時志館內(nèi)的文獻資料“尤以潘氏三之齋所藏,更為珍貴?!保?]89民國17 年(1928),“三之齋”不小心著火,藏書付之灰燼,郭協(xié)寅的舊藏“得流傳未泯者,賴有此耳”。[3]89所以,項士元先生稱黃瑞的“秋籟閣”藏書“多為海內(nèi)孤本”。[3]89
“秋籟閣”藏書樓中還有許多圖書是黃瑞從當時臺州著名的藏書家王、葉書那里“無間寒暑”借鈔來的。[3]89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清朝臨海乃至臺州的藏書家們多有交往,而且他們的藏書在相互之間也是開放的。
三是藏以致用。黃瑞的藏書與他的學(xué)術(shù)專攻聯(lián)系緊密。他的學(xué)術(shù)研究涉及面很廣,主要有科舉、經(jīng)籍叢書、金石書畫、人物、方志等等,他的“愛日草堂”,亦稱“溪南書藏”,聚書數(shù)千冊,多供他自己研讀、著述之用。王在《三臺名媛詩輯》序中說:“余與子裳、定夫皆好收藏鄉(xiāng)先輩遺書而未遑撰述,唯子珍購覓借抄,兼攻鉛槧”。[4]大概不到十年時間,黃瑞編著的書稿已經(jīng)達110多卷,其中有許多是關(guān)于臺州文史的書稿,保存了一些珍貴的史料,比如黃瑞在《秋籟閣筆談》中記載了南明魯王監(jiān)國時期,臨海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真實情況:當時市面上貨物奇缺,物價飛漲,一斗米要賣到五錢足文,一斤肉十六錢,一斤鹽八分銀子,在這種情況下,衙役、里胥如狼似虎,他們提著鞭子來催糧征稅。這都是研究南明歷史的寶貴資料。可見黃瑞寫作之勤奮,他也因此以地方文獻專家揚名三臺。
黃瑞精通詩詞、古文,晚年居家讀書、著述,曾經(jīng)以“秋籟閣”藏書為基礎(chǔ)“鳩集刻工刻活字萬余,謀印秋籟閣叢書,以資本不繼中綴”,[1]86實在遺憾?,F(xiàn)在有不少人寫臨海道教第十九洞天蓋竹山的文章,卻不知道他曾經(jīng)撰寫《蓋竹山志》2卷;我們想了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的古跡,卻無處可尋他的《臨海古跡記》10卷。如果有識之士能夠整理、點校出版他的書稿,必能推進臺州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
黃瑞去世后,一代藏書樓失去昔日的盛風(fēng)。宣統(tǒng)三年(1911),“秋籟閣”遺書又遭水浸,頗多損壞;“閣亦垂圮”。[3]89黃瑞的藏書活動對項士元先生影響很大,項士元多次訪問那里,一邊勉勵他的遺屬妥善保管,一邊撰寫了《秋籟閣之殘影》、《臨海黃子珍生平及其著作》、《秋籟閣藏書記》等文章加以表彰。民國31年(1942),黃瑞的后代在項士元先生力勸下,將“秋籟閣”遺書舊存寄存到臨??h立圖書館,每本書上都鈐印:“黃氏秋籟閣寄存”,其中單單鄉(xiāng)賢之作就有400余種。新中國成立以后,他的舊藏又轉(zhuǎn)贈臨??h博物館。這樣,黃瑞畢生聚的書,除通??就?,包括他自己編著的80余種書(絕大多數(shù)是稿本)、歷代鄉(xiāng)賢撰著的400余種書,都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歸宿。項士元先生還為黃瑞的舊藏編出了《“秋籟閣”臺籍錄要》,內(nèi)容分子珍先生編著之書、鄉(xiāng)賢撰述之書和其它三大塊。據(jù)《臺州近代著名學(xué)者項士元》記載,在1955年,項氏還編寫了《“秋籟閣”現(xiàn)存書目》,寄給浙江省文管會。
“世之敬恭桑梓,留心文獻者”,像黃氏藏書這樣得以保存,在臺州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項士元先生在1945年作的《七區(qū)文物展覽會雜詠二十首》(二)說:“秋籟頻年我慣聽,遺書深喜未消沉。臺山文獻黃溪畫,同是人間席上珍”。[5]95
[1]項士元.臨海黃子珍生平及其著作[J].浙江省通志館館刊創(chuàng)刊號,1945(民國三十四年):86.
[2]民國臨??h志[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140.
[3]項士元.《秋籟閣藏書記》[J].浙江省通志館館刊第三期,1945(民國三十四年):89.
[4]黃瑞.三臺名媛詩輯[M].1875(清光緒元年)臨海周少謙雕板.
[5]項士元.七區(qū)文物展覽會雜詠二十首[J].浙江省通志館館刊》第三期,1945(民國三十四年):95.
A Study on Book Collection of Wang Rui in Late Qing Dynasty
Hu Pingfa
(Administration Office,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Wang Rui was a scholar,book collector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Linhai.In 1884,he built collection house as Qiu Lai Ge with thousands of books. In another collection house he collected thousands of books for research and writing.In Wang Rui’s life,he had written over 80 works and was famous as local literature specialist in Taizhou.Though in 1911,Qiu Lai Ge was leached.in 1942,the offspring of Wang Rui has send the books to Linhai library,and later donated to Linhai Museum.
late Qing Dynasty;Wang Rui;book collection;deed;research
G264
A
1672-3708(2011)04-0014-03
2011-07-10
胡平法(1966- ),男,浙江永康人,從事地方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