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張悅有詩云:“龍銜火樹千燈焰,雞踏蓮花萬歲春”,反映了元宵時節(jié)張燈結(jié)彩的盛景。
元宵張燈,相傳始于西漢,風盛于唐代,普及到民間后,形成風俗。隋煬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極言燈光之盛和燈色之美。初唐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詩:“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都描述了當時彩燈規(guī)模之盛大。宋代元宵燈市更為壯觀,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王安石也寫道:“車馬紛紛白晝同,萬家燈火暖春風?!泵鞔埔摹对吩姡骸坝袩魺o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春女,滿地笙歌賽灶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元宵觀燈的場面寫得淋漓盡致,看燈笑語嚶然可聞。清代姚元之的詠元宵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展示了當時元宵節(jié)熱鬧、生動的情景。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配以光、電、聲的現(xiàn)代燈品,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藝術(shù)光彩,能給人“彩云籠月魄,寶氣繞星芒”的傳神感受。
我國各地燈彩紛呈,那一盞盞獨具藝術(shù)風采的彩燈,更是牽動了文人墨客的情愫。清初查慎行的“一幅輕紗隔座深,蕓窗小立夜沉沉。不爭六曲屏山好,虛費人間屈戊金。三尺孤光一片冰,當筵珠翠照何曾。眼昏已少看花分,更隔看花霧一層”,贊的是久負盛名的浙江海寧硤石燈彩。佚名詩:“水晶球帶輕煙綠,翡翠籠含冷焰紅”,夸的是浙江平湖的西瓜燈。明代湯顯祖《題雙輪走馬燈》詩:“一篝燈影亂輪蹄,一片東征一片西,好似咸陽烽火夕,楚騅歸去漢龍嘶。”詩人筆下的走馬燈,已不是簡單的人馬造型,而是描繪了一幅幅的歷史畫面,雖著墨不多,卻令人想見其造型之生動,氣勢之雄偉。清人姚思勤的《龍燈》詩:“燈街人似海,天矯燭火爆。雷駭千聲鼓,琉球一顆丹。擘天朱鬣怒,照夜火鱗乾。銜曜終飛去,體同曼街看”,將民間藝術(shù)龍燈描繪得曲盡其妙。詩人阮元筆下的羊城燈市也頗有幾分魅力:“海鰲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fù)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
元宵之魂是賞花燈,但同樣面對著彩燈的輝煌,賞燈人的心情卻迥然不同。清代詩人丘逢甲于潮州元夕之夜,作詩云:“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痹娙藢糍p月,思念因《馬關(guān)條約》割讓日本已三年的故鄉(xiāng)臺灣,心情尤為沉痛。北宋歐陽修的“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抒發(fā)了對戀人的思念之情。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詞說:“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描寫燈節(jié)中情人相見的情景。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華夏大地的元宵燈市更加璀璨奪目,人們踏月賞燈,其樂融融,情趣盎然。
作者單位:浙江永嘉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