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玲 1932年生,1950年至1994年供職于中國青年出版社,歷任宣傳科副科長,文學編輯室編輯、主任,中青社編委、副總編輯。1975年至1981年擔任《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卷責任編輯。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1980年任《青年文學》主編。1987年任《中華兒女》主編,同年評為編審;1994年起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著有《話說<紅巖>》《歲月傳真》等百萬余字評論文章和紀實文學。
這一章姚雪垠早在1964 年就寫出來了,文化大革命中如果把這一章的基本人物劉宗周“寫本”犯上,與“利用小說反黨”聯(lián)系起來就麻煩了,姚雪垠懷著痛苦的心情,狠了狠心就把這一章的存稿燒了。二卷定稿前,他曾想把這一章補上,但很難再寫得像原來那么滿意了。
1977 年8 月下旬,鄧小平在聽取文藝界領(lǐng)導同志匯報工作時,作了重要指示。他在講話中談到了姚雪垠和《李自成》。他說:“許多老作家都不寫了,姚雪垠同志還在寫?!薄啊独钭猿伞返谝痪韺懙煤芫?;第二卷不如第一卷,但是也精彩,有獨到之處,也是難得的;聽說他在寫第三卷,不知第三卷怎樣?”
張平化說:“鄧副主席委托我來看望你,你為黨和人民做出了貢獻,有什么困難請你提出來,由中央替你解決?!碑敃r姚雪垠夫婦的戶口不在北京,糧票和一些票證都沒有,工資關(guān)系、醫(yī)療關(guān)系也在湖北;同時因為借住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宿舍,由于住處所限,大量的參考書籍仍留在武漢,很影響工作。但姚雪垠一字未提,在張平化告辭要走時,姚雪垠對他說:“請你代我告訴鄧副主席,我非常感激他的關(guān)懷和鼓勵,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請他放心。”
失而復得完璧歸趙的第三十三章
1976 年《李自成》第二卷分上中下三冊共八十多萬字出版了,在不長的時間里,海內(nèi)外反響十分熱烈。就在這時,姚雪垠收到廣州《羊城晚報》的一位女編輯吳其瑯的來信,她寫道,“文革”前她向姚雪垠約稿,姚雪垠曾把第二卷中的一章交給她,原準備在《羊城晚報》上發(fā)表的,后來“文化大革命”開始沒發(fā)成,但她一直好好保存著這一章,看到第二卷沒有收進這一章,她覺得很可惜,隨信便把這一章寄了來。
姚雪垠看過這封信,有說不出的高興,他不是不想收進這一章,而是記不起這一章被誰要去了,對這位女編輯他十分感激,同時也喚起他一段痛苦的回憶。這一章就是《李自成》第二卷第一版第二次印刷中收進去的第三十三章。顯然,這一章是重要的,也是精彩的。其實,這一章姚雪垠早在1964 年就寫出來了,“文化大革命”中如果把這一章的基本人物劉宗周“寫本”犯上,與“利用小說反黨”聯(lián)系起來就麻煩了,姚雪垠懷著痛苦的心情,狠了狠心就把這一章的存稿燒了。二卷定稿前,他曾想把這一章補上,但很難再寫得像原來那么滿意了。萬萬沒有想到,吳其瑯女士竟還保存著當初的這份原稿,完璧歸趙,他非常高興地在一版二次印刷時將這一章補了進去。
修訂第一卷更上一層樓
在第二卷定稿以后,姚雪垠便投入第一卷的修訂。為什么1963 年出版的第一卷,此時要進行修訂呢?這就是姚雪垠對待創(chuàng)作的嚴肅態(tài)度、嚴格要求的體現(xiàn)。他對待《李自成》是這樣,對待《長夜》《春暖花開的時候》也是這樣。只要有再版的機會,只要他發(fā)現(xiàn),哪怕是極小的不足,他也要修改,決不放過,一定達到基本滿意方可再版。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自成》第二卷于1976 年出版后,受到社會上廣泛的注意和好評,讀者爭先購買第二卷,第二卷的印數(shù)快速上升,而“文革”前《李自成》的第一卷從1963 年7 月出版,到1964 年4 月就印了四次,當時就供不應(yīng)求。現(xiàn)在讀者看了第二卷,就想看第一卷。原來買過第一卷的,經(jīng)過“文革”, 或處理了,或找不到了,而今都想配齊,所以要求迅速再版第一卷的呼聲也很高。所以姚雪垠迅速投入了第一卷的修訂工作,到1977 年5 月就完成了。
第一卷的修訂工作量雖然不大,但每章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動,最重要是在最后增加了“北京的憂郁”一章,使第一卷第一章開始于北京,而最后一章也結(jié)束于北京,整體結(jié)構(gòu)既非常合理,又十分完整,由此也可以看出姚雪垠花在小說結(jié)構(gòu)上的匠心。
第一卷的修訂,重點在藝術(shù)上,對盧象升、洪承疇、李自成、高夫人、劉宗敏、張獻忠、牛金星等人物加強、加重、加深描寫,對圍繞他們的一些情節(jié),作了進一步的深化,雖然一卷的字數(shù)僅僅增加了三萬五千八百 字,但含金量很高,使第一卷在內(nèi)容上更加豐富,特別是在人物對話上,常常幾個字的調(diào)整,卻使人物的對話更加個性化。
“北京的憂郁”僅一章,是新增加的一個小單元,第一卷從崇禎十一年北京開始,最后到崇禎十二年春天,又回到了北京,不僅結(jié)構(gòu)上互相照應(yīng),完整了起來,而且在美學上,也給人一種均衡感。僅僅一年的時間,張獻忠在谷城起義,李自成也在商洛山樹起大旗,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單元寫崇禎在新的打擊下十分震動。主持潼關(guān)南原大戰(zhàn)的洪承疇、孫傳庭的戰(zhàn)略目的并未達到,洪承疇雖還在受重用,但受到了殺雞給猴看的警告,他的學生和下級孫傳庭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這樣就使人物的發(fā)展有了深度。
姚雪垠這次修訂,可以說,使第一卷在已有的基礎(chǔ)上更上一層樓,讓三百年前的這場悲壯史,在金戈鐵馬、驚濤駭浪之中,經(jīng)受嚴峻的考驗,在生與死血與火之中,展現(xiàn)出精妙的藝術(shù)魅力。
第一卷修訂工作結(jié)束時,剛好是北京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為了讓作家松快一下精神和腦筋,我們邀他們夫婦游覽長城和明十三陵。這一天他們玩得十分開心,也拍了不少照片。短暫的休息之后,他便投入到第三卷的寫作中去了,當時第三卷已經(jīng)寫出了二十萬字。
《李自成》的春天是從這時開始的
就在《李自成》第二卷出版不久,1977 年8 月下旬,鄧小平在聽取文藝界領(lǐng)導同志匯報工作時,作了重要指示。他在講話中談到了姚雪垠和《李自成》。他說:“許多老作家都不寫了,姚雪垠同志還在寫。”“《李自成》第一卷寫得很精彩;第二卷不如第一卷,但是也精彩,有獨到之處,也是難得的;聽說他在寫第三卷,不知第三卷怎樣?”
這年的11 月2 日下午5 時,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張平化來到姚雪垠的住處看望他,轉(zhuǎn)達了鄧小平副主席對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的評價和對姚雪垠的關(guān)懷,并與姚雪垠進行了親切的談話。當張平化問到《李自成》的寫作情況時,姚雪垠說:“寫《李自成》有三道難關(guān)我都過去了,第一道關(guān)是寫第一卷時,當時過分片面強調(diào)寫現(xiàn)實題材,強調(diào)寫解放后的‘十三年’,把題材限死,把問題說絕了。我必須扛住這股極“左”的文藝思潮。我當時認為文學題材決不應(yīng)該那樣狹隘。第二道關(guān)是第一卷剛出版之后就有人說它是大毒草,希望我停筆不往下寫。許多年來,有一股不正學風,泛濫甚廣。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不肯認真讀書,不肯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道理,總喜歡以‘左’的姿態(tài),對作品抓住一點,片面曲解,亂打棍子。第三道關(guān)是在‘四人幫’橫行的日子,有些人對毛主席對《李自成》的指示和黨的政策置若罔聞,用各種辦法干擾我不能繼續(xù)寫下去。我不得已才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通過鄧副主席的手轉(zhuǎn)到毛主席的面前。幸而毛主席看了我的信,給予關(guān)懷和支持,我才能來到北京,避免了隨意干擾,專心一意地寫下去。因此,我永遠感激毛主席的關(guān)懷和支持,也感激鄧副主席將我的信送到毛主席的面前。”
姚雪垠向張平化匯報了目前的進展情況,并說決定爭取第三卷在明年冬季發(fā)排,后年出版。姚雪垠還說,“在《李自成》完成之后,如那時我的身體還好,還可以寫太平天國。”張平化高興地說:“希望你長壽,也把辛亥革命寫出來,現(xiàn)在活到九十歲的人也不少。”
隨即張平化抽看了姚雪垠的卡片柜,很贊賞他在讀書上下的工夫,并說:“在北京,查資料就方便多了?!币ρ┷笳f,“‘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因為毛主席對《李自成》說了話,武漢市委采取了保護措施,這些卡片和藏書、稿件都完整無損。”張平化問:“小說中寫到的地方都很仔細,是否都去過?”姚雪垠說,“大多地方都沒有去過,所以仍有不少毛病。近來去山海關(guān)和東北一趟,實地考察,很有收獲,打算明年春天到江南去一趟,以便寫好明末江南社會生活的那個單元。”張平化在問清楚了姚雪垠打算去江南的具體時間后說:“到時候,如需要中央派人陪你去,中央就派人陪你;如不需要,可以由中央通知有關(guān)省市給予方便。以后你如有事,隨時給我打電話?!币ρ┷筅s忙說:“你太忙,我可以給你的秘書打電話?!睆埰交f:“不,直接給我打電話?!彪S即叫秘書將他的辦公室和家中的電話號碼都寫出留下。這時張平化由姚雪垠的夫人王梅彩陪著,看了打字機,問明了正在打字的是第三卷,又看了廚房,問有沒有什么困難。梅彩說:“這里有煤氣、暖氣,比武漢條件方便多了。”張平化說:“鄧副主席委托我來看望你,你為黨和人民做出了貢獻,有什么困難請你提出來,由中央替你解決。”當時姚雪垠夫婦的戶口不在北京,糧票和一些票證都沒有,工資關(guān)系、醫(yī)療關(guān)系也在湖北;同時因為借住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宿舍,由于住處所限,大量的參考書籍仍留在武漢,很影響工作。但姚雪垠一字未提,在張平化告辭要走時,姚雪垠對他說:“請你代我告訴鄧副主席,我非常感激他的關(guān)懷和鼓勵,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請他放心?!睆埰交f,他一定向鄧副主席轉(zhuǎn)達。但后來中央從新華社發(fā)的“內(nèi)參”上還是了解到姚雪垠的實際困難,一年后,讓他搬入木樨地二十二 樓,分給他一套四室二廳的住房,隨后姚雪垠的書籍、資料都運了來,戶口、醫(yī)療關(guān)系也轉(zhuǎn)了來,問題一一得到解決,讓他長住北京,專心從事《李自成》以后幾卷的寫作。
如果說,《李自成》第一卷1963 年出版時,由于極“左”路線的影響,對姚雪垠這個“摘帽右派”的作品,有種種限制和制約,諸如不準在報刊上宣傳推薦、不準組織評論文章、控制發(fā)行印數(shù)等等,那么到了《李自成》第二卷出版的時候,特別是十屆三中全會開過后,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時人們可以放心大膽地評論《李自成》,沒有任何障礙和顧慮了。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對《李自成》的眾多高質(zhì)量、高水準的講話、書信和評論文章,恰恰是從這時開始的,當時以茅盾給姚雪垠的一批信件為首,還有夏衍、林默涵、胡繩、朱光潛、秦牧等文學界、理論界的權(quán)威人士的講話和文章。1978 年4 月,在武漢舉行了全國第一次《李自成》學術(shù)討論會,接著北京、上海、江蘇、四川、湖北、寧夏等省市出版部門先后出版了一批有關(guān)評論《李自成》的書籍??梢哉f,這一個時期對《李自成》一、二卷的出版,其重視程度、評價之高、評論之多,是建國以來出版的長篇小說中少見的。用姚雪垠的話來說:“《李自成》的春天,是從這時開始的!”
1982 年《李自成》第二卷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與姚雪垠共事收益良多
與姚雪垠共事受益良多,在工作中他對我既有批評,也有指導;有要求,也有鼓勵。有幾件事,讓我一直不忘。第三卷的清樣出來后,按照出版程序,先由校對進行一、二、三校,有什么疑問,或在清樣上畫出來,或改在清樣上,最后由責任編輯決定取舍。責任編輯常常就在清樣上,將校對提出的問題,按照自己的理解,一一地處理了。姚雪垠發(fā)現(xiàn)這個情況后,立即給我寫來了一封信:
維玲同志:
看清樣時請對照發(fā)排的稿子看一遍,不能撂開發(fā)排的原稿。有些地方,不看原稿,在校對時只考慮文通字順,在人物對話中改用了不該用的現(xiàn)代詞,這樣的事最易疏忽。還有一種情況:有時多個字少個字似乎沒有關(guān)系,偏偏損傷了我自己的文筆風格。倘若上冊清樣沒有對照原稿校,希望你補上這道工序。
姚雪垠
1981年3月11日晨
姚雪垠的提醒,非常及時,也很重要。我后來也發(fā)現(xiàn),不能隨便下筆取舍改動,要細讀原稿上下行文,仔細斟酌,才可避免理解上的失誤。這以后,我再看清樣時,對校對提出的問題,對每一個字的改動,我都要翻閱原稿,仔細推敲,才能確定要否取舍、要否改動。
在第三卷的編輯過程中,姚雪垠為了讓我更多地了解和比較深入地熟悉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他經(jīng)常把他寫的有關(guān)《李自成》的論文,報刊上發(fā)表的講話給我看,北京和外省市的專家學者與他的交流和媒體對他的采訪,他或邀我參加,或事后給我一份記錄稿。至今我手中仍保留著一封姚雪垠寫給我的便簽,信中寫道:“維玲同志:本星期四下午為湖北同志談四、五兩卷的內(nèi)容概要,你如沒有時間來,可將錄音帶和小錄音機于明日交海天帶來,替你錄音?!碑斠ρ┷蟀训谌砩蟽缘氖指褰o我時,他要我仔細地讀,要我進入編輯角色,指出上卷稿需要加強和修改的地方,并且要寫成文字給他。我遵從他的意見,用了六天時間,把上冊讀完,并寫出讀稿手記,送他過目。他看過后,很高興。他說:“你的一些建議,盡管我不一定采用,但對我有啟發(fā),對以后寫中、下冊時有好處。你的有些意見是對的,但我不一定在三卷里改,我準備在四、五兩卷中來加強、充實、回答?!币ρ┷蟮倪@些話讓我恍然明白,這正是一個成熟的小說家,在藝術(shù)構(gòu)思和藝術(shù)技巧上不同尋常的安排和運用。
現(xiàn)在我把“手記”原原本本地附錄在下邊,一是因為這是當年他交下的任務(wù),二也真實地反映了我當時的閱稿水平,從這兩點來說,我覺得還是有留存價值的。
《李自成》第三卷上冊讀稿手記
1979. 2. 15─2. 20
第一單元:《張獻忠破襄陽》
1.運用錯綜交叉的手法,避免平鋪直敘,是大手筆的特點,這個單元給我這樣的啟示。從張、羅打汪云鳳、張應(yīng)元,打張令,打秦良玉三種不同的打法,既變幻莫測,各有特點,又栩栩如生,回味無窮。有感不足的是打秦良玉一仗有虎頭蛇尾之感,似應(yīng)再發(fā)揮一些,成為重點,可惜筆墨少了,讀后就覺得,前面渲染很重,而后面過輕,有點壓不住陣腳的感覺。
秦良玉是蜀中著名女將,有三萬精兵,聲勢大,僅因張沖的兩千潰兵,就把秦良玉的大軍沖散,乃至丟大旗,失印信,敗陣覆滅,仿佛不是張、羅直接用兵的結(jié)果,而是被張沖敗軍沖垮的,這就簡單了,也不大可信。與秦良玉作戰(zhàn)正是表現(xiàn)張獻忠、羅汝才用計、猛沖、狠打這三個特點,要增加一些內(nèi)容,加重作戰(zhàn)的難度,這樣既表現(xiàn)出了秦良玉確實是有兩下子的,至少比張令難打;同時也表現(xiàn)了秦的對手張、羅智勇過人,她是敗在強人的手下。張定國一箭射死張令,這意外的一筆,寫出了神奇,寫出了聲色。似這樣的細節(jié),能給秦良玉設(shè)計一二個,就好了。
2. 楊嗣昌入川追剿張、羅這部分,交代和敘述的文字多了點,似可壓刪一下。二卷中楊嗣昌出京督師及入襄部分的描寫都極緊湊、精練,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三卷寫楊嗣昌率兵入川,自然要求要更高一點,如能在現(xiàn)有的情節(jié)上再豐富一下,再深化一下,藝術(shù)效果會更好。充實修改的重點在一至三章,四至五章可以不動了。
第二單元:“乾清宮的空前巨震”。這個單元,內(nèi)容豐富,寫得集中,十分出色。李自成破洛陽,殺福王;張獻忠破襄陽,殺襄王。楊嗣昌死。消息傳到京城,引起崇禎和朝廷巨大震動,人物和環(huán)境都寫得很細致,很生動。通過對乾清宮的描寫和對崇禎心理的揭示,反映了明朝覆滅前的一場巨震。尤其是對崇禎的精神面貌和內(nèi)心世界的揭示,寫出了變化,寫得很深刻,把握得很準確。二卷中崇禎還常常表現(xiàn)出自以為是,十分自信,到了三卷就不同了,空虛和恐懼、冷漠和憂郁、憤恨和悲涼、焦躁和不安,這些特點越來越突出越強烈了,這就在二卷基礎(chǔ)上,將崇禎的性格變化又向前深化發(fā)展了一步。
如果說不夠的話,是在襄陽失守,襄王被殺后,反映崇禎從對楊嗣昌震怒、不滿、憤恨到同情他,為他開脫,到對抨擊楊抓住楊不放的朝臣不滿,這個變化過程寫得簡略了一些。這可能與對反對楊嗣昌的大臣寫得不夠有關(guān),如果適當?shù)丶泄P墨,在一二個反楊的大臣的身上適當?shù)厣罨归_一下,可能就好多了。如果把洛陽失守、福王被殺、崇禎在乾清宮召見大臣,就有大臣加罪楊嗣昌,與后面的襄陽失守、襄王被殺,大臣們再次起來抨擊,追究楊嗣昌的罪責,有機地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既寫出朝臣們互相傾軋、各圖私利、不顧大局、門戶之爭的特點,又在矛盾沖突之中深化崇禎形象的同時,反襯出崇禎思想變化的復雜過程。同時結(jié)構(gòu)上前呼后應(yīng),藝術(shù)上也就比較完整了。
第三單元:“高夫人東征小記”。從張、羅在川的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到上下震驚的乾清宮,有如一場驚濤駭浪。而高夫人東征,又似一首抒情歌曲,藝術(shù)的多變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享受。
這個單元除了高夫人、紅娘子、慧梅的形象更加多彩和豐滿外,慧英、慧劍、慧珠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東征途中,慧英拾嬰尋母送女,慧珠發(fā)現(xiàn)饑民食子,都很動人。但后面又寫紅娘子見婆媳望著饑死的孩子抱頭痛哭,情節(jié)上有雷同之感,最好這個情節(jié)略為豐富變化一下。如把筆墨放在婆媳抱頭痛哭時,紅娘子來,一聽說紅娘子是李自成的起義軍,老婆婆將兒媳托付給紅娘子,送入健婦營。這樣既反映了紅娘子和李自成的義軍在農(nóng)民群眾中的深遠影響和充分信任,又寫出健婦營在不斷地充實壯大,也使情節(jié)的發(fā)展各有側(cè)重,避免重復。
缺一章,高夫人與李自成會師的內(nèi)容。
第四單元:“三雄聚會”。這個單元很有特色,也很完整,是上冊中最精彩的一個單元。張獻忠兵敗左良玉后,無奈投到闖王營中,李、張充滿糾葛,矛盾很深,氣氛很緊張,尤其是張獻忠的命運會如何,讓讀者掛在心上。但作者在這里沒有追求情節(jié)上的驚險,重點放在刻畫李、羅、張三個人物的性格和形象上。李自成高屋建瓴,放走張獻忠,雖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與李自成為人處世的性格相吻,情節(jié)的發(fā)展雖驚心動魄,但筆墨用得卻恰到好處。
但還有幾點感覺,不一定準確,僅供參考。
1.羅汝才與張獻忠一起破襄陽,未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有什么矛盾、裂痕,也沒埋下什么伏筆,為什么羅汝才棄張而去,和張分手?羅汝才破襄陽后,也處于上升時期,并沒有受到什么致命的挫折,為什么要投到李自成的旗下,奉闖王為盟主?雖在敘述中有交代,但還不夠充分、清楚。
2. 在房、竹山中,李自成在最困難時投奔張獻忠,張趁機要殺闖王、滅闖軍。王吉元以付出生命的代價,使闖王才沒上圈套,逃過一劫,才有以后的發(fā)展?,F(xiàn)在張獻忠兵敗主動送上門來,立時在闖王大營中引起一場大的波瀾。開始眾大將主張殺張,李自成也要殺張,殺張的呼聲占優(yōu)勢。李自成怎么從殺到不殺,到放張走,這個變化雖與牛、宋的工作有關(guān)系,但是最后的決定還是李自成,說明李自成不僅在軍事上很杰出,就是政治上也已經(jīng)十分成熟,是個能從大局出發(fā)、不計個人恩怨的政治領(lǐng)袖。給我的感覺是,小說中過于突出了牛、宋,而牛、宋當時并不在房、竹山中,對他倆花去不少筆墨,重點描寫對象還應(yīng)該是李自成。李是關(guān)鍵人物,他如何作出最后決策,又如何說服了眾大將,統(tǒng)一了認識。這里還應(yīng)該提到王吉元,不應(yīng)把這個忠誠戰(zhàn)士忘掉。張獻忠也要多寫幾筆,他主動認罪,表示拜闖王大旗之下,奉闖王為主。這樣就把處在困難時期的張獻忠聰明、狡詐、能屈能伸的性格又推進了一步。對闖王大營中,殺張的激烈情緒和場面以及事情發(fā)展的起伏變化,還可以寫得多點細點。李自成在殺張、放張的問題上,應(yīng)給他一個場面,讓他講一段話,要講得入情入理,講得感人至深,與他當年在房、竹山中講的那段氣勢磅礴的講話相呼應(yīng),這樣藝術(shù)上更完整,效果會更好。
這個單元的結(jié)尾,闖王派吳汝義送來二百兩銀子的情節(jié),實在妙極了,這意外的一筆,不僅出乎羅、張的意料,也出乎讀者的意料,李自成的形象一下高出羅、張一大截,余味無窮無盡。
第五個單元:“遼海崩潰”。對皇太極的刻畫很出色。在文學作品中這還是一個少見的人物。對他出兵前、戰(zhàn)斗中以及宸妃病危趕回盛京等描寫,都給人鮮活生動的感受。無論是外在的描寫,還是內(nèi)在的刻畫,寫得充分,又恰到好處。
劉子政這個人物寫得好,結(jié)尾也好,寫出了深度,也寫出了品位。他與洪承疇談傅宗龍一段,把皇上比弓,把傅比箭,生動形象地說明,傅只能出京,不能回京,只能敗,不能勝!
真是妙筆生花,絕好的描寫。劉子政對政局和戰(zhàn)事的分析、看法,也很精辟,特別是他提出“持重為上,不要將國家十萬之眾,作孤注一擲”的話,說在點子上。洪承疇也想持重為上,穩(wěn)扎穩(wěn)打,且戰(zhàn)且走,步步逼近錦州。但事與愿違,他想到,卻做不到;他明知馬上出兵是拙招,但也頂不住,只能一步步錯走下去,最后十萬大軍全軍崩潰。
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藝術(shù)描寫,很不一般,只是在寫洪承疇與朝廷的關(guān)系、矛盾和他與部下的沖突上,展開的還不夠深入。主要在三個方面:
1. 崇禎和陳新甲對洪下達的進兵手諭,正如劉子政所說,遙控千里之外。洪承疇在第一線指揮作戰(zhàn),完全不能自主,思想和行動上的沖突,內(nèi)心的苦悶、煩惱寫得還不夠充分和深刻。
2. 監(jiān)軍張若麟盛氣凌人,步步緊逼,催戰(zhàn)逼戰(zhàn),洪承疇只能表面應(yīng)付,也不敢硬頂。小說中寫劉子政與張若麟在吳三桂處激烈辯論,實際上是洪、張之爭,雖然寫得很出色,但終究不是寫洪承疇。
3. 對朝廷的錯誤指揮,洪承疇只能服從,但又不甘心,由于復雜的人事關(guān)系,部下不聽指揮,臨陣脫逃,八個總兵跑了五個,他所器重的吳三桂,也在關(guān)鍵時刻背叛了他。戰(zhàn)局一步步惡化,在最困難的時刻,他還想爭取主動,扭轉(zhuǎn)戰(zhàn)局,要曹總兵去劫營說明他還是一個合格的統(tǒng)帥,只是不能自主指揮,人又不和,失敗的結(jié)局,是肯定的。
如果在這幾個關(guān)鍵時刻和與幾個關(guān)鍵人物的關(guān)系上,再集中筆墨,又有所側(cè)重,多寫幾筆,藝術(shù)效果會更好。
我的這些想法,只想在姚雪垠寫中、下卷和回過頭修改上卷時,能對他有點啟示,我就很滿意了。沒想到他后來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吸收采納我的意見,讓我既感到欣慰,又受到很大的鼓舞。
還有一件事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1993 年5 月《中華兒女》(海外版)刊出了我寫的《文壇巨宿姚雪垠》的文章,文章的開頭,我用了兩句話:“姚雪垠是個謎!”“姚雪垠的故事很多,很多……”但文章主要是講姚雪垠的故事,圍繞他的一些傳奇坎坷的經(jīng)歷,而對《李自成》和他的其他作品,談得不多。姚雪垠看過這篇文章后,和我通了電話,他認為文章的開頭很好,“謎”提得好,但闡述展開得不夠。我表示完全贊同,并說明因為是向海外讀者介紹姚雪垠,所以偏重在成長和經(jīng)歷上,對創(chuàng)作上的“謎”,就想得不多,也寫得不夠。姚雪垠對此表示理解。不久我到姚家,圍繞姚雪垠和《李自成》的“謎”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這次談話,對我啟發(fā)很大,回來后,我歸納出了八個“謎”。
1.《李自成》出版后,獲得較大反響,尤其是從1977 年春季開始,第一卷修訂本與第二卷出版后,掀起閱讀《李自成》的熱潮。讀者誤以為這是姚雪垠的第一部作品,其實姚雪垠早在解放前,就已經(jīng)是三十 年代我國第二代老作家中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了。《李自成》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是姚雪垠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向前的一次重要的跨越!為什么他能有這樣大的跨越?
2. 姚雪垠開始寫《李自成》第一卷時,他孤身住在漢口,家在開封,已經(jīng)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當時他連進入圖書館借閱資料的資格都沒有,為什么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能夠在十個月的時間里寫出《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
3. 《李自成》第一卷寫于1957 年秋天,一開始姚雪垠就為自己擬定了若干創(chuàng)作原則,后來他把這些稱之為“歷史現(xiàn)實主義”,包括較復雜的長篇小說美學。將近四十年,他絲毫沒有改變他的創(chuàng)作原則,而且隨著創(chuàng)作的進展,他原來擬定的原則更加深入和細致。他最初擬定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怎樣產(chǎn)生的?以后又是怎樣延伸和發(fā)展的?
4. 解放后從批判電影《武訓傳》開始,寫歷史題材的作品,就走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從五十 年代到六十 年代初,許多歷史題材的小說和劇本都被批判為毒草。如:《陶淵明挽歌》《杜子美還家》《草堂春秋》,而遭遇最慘的是《海瑞罷官》。毛澤東曾經(jīng)嚴厲地批評文化部是帝王將相部??墒恰独钭猿伞返谝痪韽牡谝粏卧_始就寫了崇禎皇帝、后妃、宮女、太監(jiān)、大臣,不但沒有引起毛主席的反感,反而使毛主席對《李自成》極為重視,這是為什么?
5.潼關(guān)南原大戰(zhàn)是歷史誤傳,子虛烏有。沒有潼關(guān)南原大戰(zhàn),李自成和他的義軍潛伏在商洛山中的種種故事也就不存在了。姚雪垠為何虛構(gòu)這些故事,將“商洛壯歌”這個大單元寫得有聲有色,讓人信服和感動,他這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又為什么藝術(shù)上能夠如此成功?
6.李精白是阜陽城內(nèi)人,不是河南杞縣人。他的兒子不叫李信。杞縣絕無李信其人,也無紅娘子劫獄救李信一起投奔闖王之說。為什么姚雪垠一方面批判《甲申三百年祭》另一方面又依照傳說中的框架在小說中細寫李信和紅娘子?
7.《李自成》寫的人物多、事件多,從宮廷、朝廷到民間,處處真實可信,生動感人,不露常識毛病,他為何能達到這樣水準?
8.《李自成》中的人物對話,不但不帶有近代詞匯,而且由姚雪垠執(zhí)筆的詔書、奏章、詩詞、書信、祭文也都達到古人水平,在當代小說家中成為絕唱。他為何能具有這樣的功力?
1993 年底,姚雪垠在《小說》上看到我寫的《三十年反響不尋常——祝賀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出版三十年》一文,立即給我寫來了一封信,信中除說了一些肯定和鼓勵的話外,還對我說:“《李自成》一書中,可以探討的問題很多,希望你作切實的準備,繼續(xù)深入研究下去?!蔽蚁?,姚雪垠和我談“謎”,實際上就是啟示我進行深入研究的課題。與他二十多年的交往,我和他既是編輯與作者關(guān)系,又是師友關(guān)系,我從他那里受到了很多教益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