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榮 華,王 磊,李國棋
(1.國家大劇院 舞臺技術部,北京 100031; 2.北京工業(yè)大學 劇場設計與舞臺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124)
國家大劇院抵制假唱的技術措施
王 浩1,榮 華1,王 磊1,李國棋2
(1.國家大劇院 舞臺技術部,北京 100031; 2.北京工業(yè)大學 劇場設計與舞臺技術研究所,北京 100124)
介紹假唱的定義,結合實例分析假唱的方式、判斷假唱的方法,提出國家大劇院抵制假唱的技術措施。
國家大劇院;假唱;判斷;取證
X年X月X日,某單位主辦的《XXX演唱會》在國家大劇院的歌劇院舉行,演出邀請到近20位我國著名的老一輩杰出歌唱家獻唱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歌曲,現(xiàn)場觀眾氣氛熱烈,掌聲不斷,頻頻要求返場。
當天的演出日程安排是上午走臺,下午聯(lián)排,晚上演出。由于活動只有一天的時間,音響組從早上8點開始幫助演出方自請的音響師完成了設備調(diào)試工作,并配合導演和調(diào)音師完成了演員的走臺排練。音響組在聲控室的工作除了解決音響技術問題,還按照院、部、音響組的規(guī)定試聽了所有走臺演員的伴奏,避免出現(xiàn)假唱現(xiàn)象。但是,有些演員并沒有參與走臺,而是到了晚上直接上臺,所以他們的伴奏帶是開場后、上臺前的幾分鐘內(nèi)才交到聲控室的,這樣音響組就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判斷出伴奏帶是否合格,不能耽誤演出進程。幸好平時的技術積累和準備工作做得到位,伴奏帶很快便試聽檢查完畢,在確認沒有原唱后交給演出方音響師,并留給其充分的播放準備時間。
由于國家大劇院明令禁止假唱,音響組堅決執(zhí)行院的規(guī)定,引起了演出方的不滿。出現(xiàn)了“不讓還音,是不保護老藝術家”的聲音,但我院認為只有堅持真唱才是對老藝術家們的真正保護,即使演員因為身體原因偶爾跑音或破音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會在觀眾心目中留下真實、美好的印象,事實證明觀眾正是被這種真誠深深打動了,演出獲得了圓滿成功。事前杜絕假唱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舞臺技術部對音響組的工作要求,也是音響組的一貫做法。
“假唱是演員在演出過程中,使用事先錄制好的歌曲、樂曲代替現(xiàn)場演唱、演奏的行為?!边@是文化部頒布的《營業(yè)性演出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對假唱的定義,明確指出:只要在演出過程中,使用錄音代替演唱、演奏,就是假唱。
(1)假人假唱
歌聲既不是舞臺上演員現(xiàn)場演唱,又不是這個演員事先錄制好的錄音,而是別人的聲音;臺上的“歌手”只不過是個“舞者”,觀眾一聽就可以辨別出來。這種方式還不如“模仿秀”,是對觀眾徹頭徹尾的欺騙。
(2)真人假唱
“歌手”在演出之前錄制好錄音,在演出中播放本人的聲音,“歌手”在舞臺上裝腔作勢,觀眾聽到的是播放的錄音。由于演員在臺上對口型“演唱”,臺下觀眾很難聽出是否真實。這種方法比較普遍,正因為不容易被觀眾聽出,所以常用來糊弄觀眾。
(3)真人“真唱”
播放錄音,“歌手” 同時在舞臺上真唱,觀眾聽到的卻是播放的錄音,或是現(xiàn)場聲音與錄音混合的聲音。在此演唱過程中,演員出聲也行,不出聲也可,臺下觀眾在聽到的歌聲中自始至終含有演唱者的原唱,無法聽出歌聲從何處產(chǎn)生。有時演員對著話筒講幾句話,似乎在“證明”自己沒有假唱。這是最近流行起來的假唱方式,不僅不能被觀眾察覺,更具有欺騙性,同時也為判斷假唱帶來了難度。
無論那種假唱方式都是對觀眾的欺騙,都是違法行為。早在2008年初,國家大劇院就做出了禁止假唱的相關規(guī)定。院領導相繼指出:“在國家藝術殿堂,絕不可出現(xiàn)此種(假唱)情況,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堅決拒絕?!薄敖辜俪P鍵是事前杜絕?!薄堆菟囋O備與科技》雜志在2009年第4期上刊發(fā)了《國家大劇院禁止“假唱”》一文,在文化領域引起很大的反響,受到了文化部領導的關注,得到了業(yè)內(nèi)同仁的支持。
假唱的判斷和取證都需要演唱者、主辦方及其音響師的配合。但是,如若假唱,這三者是同一利益方,給判斷假唱帶來很大不便。這要求音響技術人員要練就過硬的判斷假唱的本領。判斷假唱有幾種方法:
(1)事前判斷
事前判斷主要依賴于與演出團體的負責人和音響工作人員的溝通,了解演出流程,同時宣傳禁止假唱的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審查演出方準備使用的伴奏錄音,如果發(fā)現(xiàn)伴奏有問題,及時與演出方進行溝通,要求更換,并且向相關領導匯報,請示處理意見。如果演員不參與排練,則更應提高警惕,其假唱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2)事發(fā)判斷
在演出開始之前,要求音響工作人員配合我院的錄音工作,按照我院提出的要求送出信號,以方便監(jiān)聽和錄音。在演出過程中,用我院自行研發(fā)的錄音監(jiān)控設備,實時監(jiān)控演出過程,發(fā)現(xiàn)有假唱現(xiàn)象及時與演出方進行溝通。
假唱只有在演出中發(fā)生時,才能夠真正斷定。一般情況下不宜直接制止,如果當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演出事故。這時應當做好現(xiàn)場保護假唱證據(jù)的工作,以便在演出結束后對演出組織者、演員、音響工作人員進行相關處罰。
(3)事后判斷
如果在演出之前的溝通不夠,沒能夠接入系統(tǒng)進行監(jiān)聽錄音。那么,在演出結束后就要注意對伴奏音樂的介質(zhì)(比如CD盤、MD盤、錄音帶等)保留,以便進行假唱的核查和取證。但是,事后取證是“下策”,即便檢查出問題,沒有最直接的演出實況記錄,也無法獲得最有力的證據(jù),無法對假唱行為進行有效的打擊。
在處理假唱過程中,某些演員或演出組織者不會輕易地承認自己的假唱行為,當司法部門介入時,就更需要提供假唱的證據(jù)。因此,判斷發(fā)生假唱后還有一項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取證。假唱的取證方法有:
(1)現(xiàn)場錄音
從調(diào)音臺上直接獲取分軌輸入、輸出信號,用音頻工作站對所有的傳聲器和音源進行分軌監(jiān)控,可以直觀地判斷出是否為假唱,同時進行分軌錄音,獲取假唱的證據(jù)。通過音頻分析軟件分軌錄音容易獲得證據(jù),這也是最有效的證據(jù)。但是,這一做法必須得到演出方調(diào)音師的許可。
另外,當使用無線傳聲器演唱時,我院也可以使用專用接收設備對演唱者的聲音信號進行截獲。這樣的取證無須通知演出方,取證更具有隱蔽性。
(2)封存伴奏
伴奏指演員在演出過程中使用的伴奏音樂的各種載體。例如:CD盤、MD盤、電腦和音頻文件等。當發(fā)現(xiàn)假唱時,及時封存和扣押伴奏,這是指證假唱最直接的證據(jù)。
但是,演出方音響師并不會輕易地配合執(zhí)法取證,往往需要有執(zhí)法和公證人員的介入,由執(zhí)法和公證人員對假唱證據(jù)進行收繳。
(3)演出拍照和錄像
通過拍照和錄像記錄演出過程情況。照片主要是對調(diào)音臺設置和音響師的設置進行記錄,用于驗證假唱發(fā)生時音響師的操作情況。使用演出錄像通過聲音與演員對口型,判斷取證是否假唱。另外,照片和錄像還可以證明我院的錄音設備與音響系統(tǒng)連接無誤,證明錄音取自現(xiàn)場。
(4)現(xiàn)場檢測
使用專用檢測設備現(xiàn)場檢測。目前,該設備還在實驗之中,有待進一步開發(fā)。
盡管我院用很多的方法獲得假唱的證據(jù),演出方或調(diào)音師仍然會對我院獲取的證據(jù)提出質(zhì)疑,有時甚至使我院的“打假”工作陷入被動。所以,為了能夠使我院獲取的證據(jù)具有最強的法律效力,最好能請執(zhí)法和公證人員一同到場,參與和監(jiān)控“打假”的全過程。
目前,還沒有專用的假唱檢測設備,需要針對假唱的不同方式開發(fā)出使用簡便的監(jiān)控和檢測儀器。假唱檢測設備要能夠?qū)ρ莩鲞M行多軌錄音,既可以記錄傳聲器信號又可以同時記錄伴奏音樂信號;要使用方便,易于流動,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目前,使用的簡易檢測設備主要通過筆記本電腦配專用聲卡建立專用音頻工作站的方法來實現(xiàn)。
今后,我院將進一步開發(fā)實用的假唱監(jiān)控軟件,編寫一套監(jiān)控假唱的操作規(guī)程,力爭通過文化部主管部門在全國的文化稽查隊進行推廣和使用。
作為國家大劇院音響組的工作人員,有責任、有義務堅決抵制假唱,堅決履行自己的職責,落實各項管理規(guī)定和技術指標,保證現(xiàn)場演出安全順利地進行,維護國家大劇院品牌形象,維護觀眾的權益,以促進文化演出藝術的健康發(fā)展。
(編輯 潘 浪)
Resist Lip Synching and Technology for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WANG Hao1, RONG Hua1, WANG Lei1, LI Guo-qi2
(1. Stage Technology Department,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Beijing 100031, China;2. Theater Design And Stage Technique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24, China)
The def i nition of lip synching was introduced. Then with real example, the pattern of lip synching was analyzed as well as its ways were judged. As a result the resisting measures of lip synching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lip synching; judgment; evidence collecting
10.3969/j.issn.1674-8239.201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