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狗喜食熊貓的內(nèi)臟,取食方法很特別,是從熊貓的肛門處將其掏出,這讓熊貓養(yǎng)成了坐著與豺狗對峙的習慣。憨態(tài)可掬的坐姿,正是它們淪落退化的最好佐證。
世間萬物都延續(xù)生死存亡的規(guī)律,不可能永遠興旺,亙古不衰。個體生命如是,種群命運亦然;社會現(xiàn)象如是,萬物生靈亦然。在此大規(guī)律面前,人為的扭力顯得細微綿軟。
我們投入巨額經(jīng)費人工繁育大熊貓,但野外放生的結(jié)果令人沮喪。熊貓的退化是命中注定的,是造化使然。人工繁育的熊貓使原本就不斷退化的它們,差不多淪為了人類的寵物。
在100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與劍齒象一樣剽悍的大熊貓已經(jīng)廣布于我國南半部,它的古代名稱有貘、白豹、虞等。當時的熊貓敏捷兇猛,嗜殺成性,而且只吃自己捕獲的獵物。
后來它們發(fā)現(xiàn)能與它競爭的對手不多,唾手可得的獵物很多,自己無需那么辛苦奔波,于是漸漸地疏懶下來,從食肉動物變成了雜食動物。食肉基因的本能決定它們不可能去吃草,于是竹子等少數(shù)植物成為它們充饑的首選。
不斷的退化使熊貓逐漸由獵手變成了獵物,一只豺狗便可以將它們追得四散奔逃。豺狗喜食熊貓的內(nèi)臟,取食方法很特別,是從熊貓的肛門處將其掏出,這讓熊貓養(yǎng)成了坐著與豺狗對峙的習慣。憨態(tài)可掬的坐姿,正是它們淪落退化的最好佐證。
時至今日,瀕臨絕跡的大熊貓,只有在我國的四川、陜西、甘肅部分地區(qū)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全世界的大熊貓總數(shù)僅有1000只左右,而且數(shù)量仍在不斷減少。據(jù)專家透露,目前人工繁育大熊貓的數(shù)量還遠不能補充自然狀態(tài)下銳減的大熊貓。
科學界認為動物的滅絕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自然環(huán)境變化,二是人類的捕殺和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三是自身數(shù)量少,繁殖困難。對熊貓這類動物,后者的因素甚至要超過前者。
熊貓的生育數(shù)量不僅少,而且幼仔個頭極小。平均體重100公斤左右的大熊貓,所誕幼仔的平均體重僅為140克,還不足母體重量的七百分之一,在胎盤動物中大熊貓幼仔體重與母體重量之比是最小的。笨拙的熊貓始終沒有熟練掌握哺育的技巧。如果誕下兩只幼崽,熊貓媽媽往往是顧此失彼,兩只幼崽中的一只不是餓死就是被壓死。
除此之外,統(tǒng)計資料顯示有78%的雌性大熊貓不孕,90%的雄性大熊貓不育,所以,人工授精成為挽救它們滅絕命運的唯一辦法。
無獨有偶,海洋中對蝦數(shù)量的銳減,除了人類過度捕撈外,同樣與它們的繁殖困難緊密相關。
海洋生物中沒有什么比對蝦再難繁殖和長大的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們遲早滅絕的命運。
對蝦屬節(jié)肢動物門甲殼綱,它在繁衍后代方面先天不足。雌、雄蝦的性成熟存在明顯的時間差,雄性成熟于當年的10月份,而雌蝦則在來年的四五月份。
由此造成的麻煩可就大了:如饑似渴的雄性必須用強暴的方式,把自己的精液送進蒙昧未開的雌蝦的貯精囊內(nèi),待半年多后雌蝦性成熟才排卵受精。所以做父親的不光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出生,就是父子有謀面的機會,也形同陌路。
幸運出生的幼蝦外殼薄而柔軟,要獲得成年蝦堅硬的鎧甲,僅從無節(jié)幼體成長為幼蝦,就必須經(jīng)過二十多次的蛻皮過程,而每一次蛻皮都是它們最孱弱、最易遭遇滅頂之災的時候。毫不夸張地講,每一只對蝦身上都鐫刻著一部驚世駭俗的成長血淚史。
雄蝦至每年的10月以后,接近成熟,便不再蛻皮。可憐的雌蝦卻要一直蛻皮到生育,生物學家稱其為“生殖蛻殼”。讓人倍感驚悚的是它們蛻掉的不僅僅是皮,連同胃、腮、后腸,甚至連堅硬的大顎也都一一蛻舊換新,真可謂是脫胎換骨呀。
即使闖過艱難險阻,有幸成為漂亮的大蝦,又因為美味的緣故,慘遭人類的追殺。人工挽救熊貓的目的是遏制特種滅絕;人工繁殖對蝦則完全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欲。遺憾的是,對這兩種生物的人為措施,可能都無法挽救它們滅絕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