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大佬們掛在嘴邊的話是:去中國,和中國人合作。
“貪婪不好聽,但是好東西”,這句臺詞被評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電影臺詞之一。
事實上,奧利弗·斯通在1987年執(zhí)導的《華爾街》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邁克爾·道格拉斯扮演的大奸商戈登興奮得沒睡覺,打電話說:“金錢永不眠?!边@句臺詞直接成為今年即將在國內(nèi)公映的電影《華爾街2》的副標題。奧利弗當然寄希望能夠延續(xù)上一部在金融領(lǐng)域的諷喻力度,并且再次高度真實描摹出當下金融局勢。
道格拉斯扮演的戈登在本續(xù)集中搖身一變成為熱心腸,出獄后的他主業(yè)是到處傳授當年如何在股市興風作浪積攢下來的經(jīng)驗。
但令人尷尬的是,他當年的那套做法如今看來顯得非常out:雖然盜取競爭對手的商業(yè)機密,有海盜般的“氣魄與膽識”,但具有相當?shù)奈kU度?,F(xiàn)在時興的做法是:巧妙利用媒體散布謠言,通過控制輿論來影響股市的波動,微妙,且更隱蔽。
戈登為了女兒的愛情決定幫助準女婿去斗垮另外一位金融大鱷,是上述兩套方法的PK,雖然骨子里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價值觀,但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卻顯現(xiàn)出古典派與時尚派之間的“代溝”。導演本可以在這個角度進一步探尋當下股市操盤的種種潛規(guī)則,但很可惜他卻醉心于父女情和愛情,讓這部電影名不副實。
不過先撇開劇情不論,該片之所以能夠被引進在國內(nèi)公映,中國元素應該是一個很微妙的原因。
如果仔細觀察,近年來,但凡外埠電影如果有明顯的中國元素,就會加大引進的可能性,如《碟中諜3》、《木乃伊3》甚至包括《2012》。
《華爾街2》的中國元素是非常突出的,我們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商業(yè)大亨們直接參與到華爾街重大的商業(yè)行為,人民幣更是被屢次提到,它似乎是堅挺的象征。
華爾街的大佬們掛在嘴邊的話是:去中國,和中國人合作。
電影中,中國被視為唯一能夠消解美國乃至西方金融危機的“圣地”,就好比2012到來時,西藏成為人類重生的希望。
但現(xiàn)實是,美國對中國的市場顯現(xiàn)出矛盾的心態(tài),一方面希望借中國恢復經(jīng)濟,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國成長。
在商言商,就電影產(chǎn)業(yè)而言,如果中國的市場沒有如此大的吸納能力,好萊塢電影會如此重視所謂的中國元素么?就其他領(lǐng)域而言,有人開玩笑說,先富起來的中國人至少能夠幫助美國的教育業(yè)(留學)和旅游業(yè)。
無論是看電影或者拍電影的人,初衷都希望能夠看到一幅野心勃勃、刺激的金錢游戲,但最終卻看到的是暮氣沉沉,好比被重創(chuàng)過的美國經(jīng)濟現(xiàn)況。美元睡了,催眠藥是哪種貨幣呢?我們最好不要做這樣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