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弗·斯通本想塑造人性化的金融家,但現(xiàn)實版華爾街的銀行家是冷血的。
《華爾街》續(xù)集《金錢無眠》講述了美國金融危機的故事,其中有關(guān)于中國人的插曲。
兩位中國客一男一女,男的是位像官員的商人,也可能是位像商人的官員,有一位妙齡知識美女陪同。男性中國客人說著口音很重的英語一略帶口音是性感,有如名貴香水淡淡的幽香,口音過重就有沐猴而冠的意思。
中國客被刻畫得很貪,不僅要下一代確保能源,還要為孫子輩確保能源,要確保中國能源一百年的供應(yīng)。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個反角臉譜:傲慢、猥瑣,小人得志——基本上是20世紀80年代好萊塢丑化日本人的套數(shù)。
其實,美國官員倒是很會作威作福,到了國外也是丟人現(xiàn)眼。薩姆斯還是財政部副部長的時候,訪華時與中國朋友舉行過一次座談會。薩姆斯神氣得不得了,專門有一位妙齡美女伴隨左右,負責(zé)傳遞信息和接聽手機。女郎神氣活現(xiàn),比薩姆斯本人還要神氣,自我感覺相當好。
金融危機的全景故事需要一部長篇小說來講述,被壓縮到兩個小時左右的故事片中有點過擠。所以《金錢無眠》中畫面重疊,故事也重疊,有如轉(zhuǎn)動不停的萬花筒,涉及父子關(guān)系、母子關(guān)系,還有愛情故事,既要講大人物的故事,又要講小人物的故事。故事太多,導(dǎo)演講得吃力,觀眾看得也吃力。
藝術(shù)家是傷感的,而銀行家是冷血的?!督疱X無眠》是資本市場的叢林故事,但背景音樂卻是緩慢憂傷的旋律。
奧爾弗·斯通(over Stone)想塑造人性化的金融家。扮演男主角杰克的凱里·馬里根是喜劇出身,但在《金錢無眠》中一反常態(tài),眼中充滿憂郁,見不到貪婪的目光。但每到陰謀戲暫停,角色訴說衷腸的時候,總是節(jié)奏上的一種干擾,而且給人很假的感覺。
在金融絞殺戰(zhàn)中,各大銀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員也是幫兇或幫閑。
斯通早年曾在法國的金融交易所工作過,但拍制《金錢無眠》時仍然虛心求教,遍訪朝野各界相關(guān)人士,而且不惜重金聘請專家團隊。據(jù)說,斯通為了此片曾經(jīng)咨詢過二三十位專家。《金錢無眠》原先塑造的壞人是對沖基金經(jīng)理,后來改成了投資銀行高盛。劇本的金融顧問們說服了斯通: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是銀行和證券公司,而不是對沖基金的經(jīng)理們。
在《金錢無眠》中,道格拉斯指點江山,激昂文字,而臺詞本身也是警句迭出,像“這個政府比老婆還要可惡”: “父母的骨頭是孩子磨牙的好地方”、還有“打魚人遇到打魚人,那是未見其人,已聞其聲。”獨白還借用了巴菲特的一句名言,“金融衍生產(chǎn)品是大規(guī)模殺傷武器”。杠桿債務(wù)也被定性為“所有邪惡投機之母”。
《華爾街》一片中主題是貪婪,人物動機也是貪婪。《金錢無眠》中再添一個動機:嫉妒。斯通的金融顧問們?yōu)楦呤⑼顿Y銀行家們做了心理分析。其結(jié)論是:投資銀行家亂來是出于嫉妒。投資的人自視本領(lǐng)高強,但拿的錢卻沒有對沖基金經(jīng)理多,心中很是不平,所以大賭特賭,最后高盛也成了一支變相的對沖基金,資本市場也成了一個賭場,拿整個經(jīng)濟押寶,拿所有人的安慰冷暖押寶。
顧問們給的原話是這樣的: “你是丘吉爾·施瓦茨公司[虛擬的]的首席執(zhí)行官,就說這家公司是高盛的合成吧。立于世界之巔的本來應(yīng)該是你,但你有一種空虛感,因為那個叫喬的對沖基金經(jīng)理賺錢比你多,一年賺5億美元,而你只賺7000萬美元。那你怎么辦々你會犯下極愚蠢的錯誤?!?/p>
就其能量來說,投資銀行遠勝于對沖擊基金。在資本市場這個叢林中,對沖基金是游擊隊,是特種部隊,神出鬼沒,機動靈活。而高盛這樣的投資銀行是主力部隊,是羅馬軍團,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所過之處,片甲不留。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主戰(zhàn)場,敵后根據(jù)地建立得再多,也難以扭轉(zhuǎn)乾坤,反倒會犧牲許多武工隊員,甚至還會連累鄉(xiāng)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