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活充斥著噪音。人們幾乎找不到安靜的地方。工業(yè)化、城市交通、廣泛存在的娛樂形式、電子媒介和即時通訊手段,噪音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以至于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也不得不適應與吸納噪音,賦予噪音各種音樂形式。當代音樂與其說是對噪音的逃避不如說是對噪音的適應。當代音樂中的打擊樂器的大量使用、重金屬樂器和擴音設置使噪音成為一種音樂元素。當代流行音樂提高了人們對噪音的普遍容忍程度。對社會而言,似乎藝術既非一個熱情的批判者也不純?nèi)皇且粋€同謀,而且藝術在兩方面又都是。
古代社會卻面臨著沉寂的困擾。音樂、歌唱是對沉寂的打破,同時古代音樂與歌曲也是對沉寂的吸納,同現(xiàn)今的音樂形式相反,古代音樂應對的是籠罩著世界的揮之不去的沉寂。天地與自然宇宙的令人恐懼和敬畏的沉寂。古代音樂吸納與轉(zhuǎn)化了無處不在的沉寂,古代音樂是沉寂的形式。它賦予沉寂一種可以接受的形式。也可以說古代音樂提升了人們普遍接納沉寂的能力,提升了人們理解宇宙之沉寂的能力。農(nóng)業(yè)社會是一個充滿沉寂的生活世界。它所制造的樂器也多半是充斥著噪音的。鑼鼓聲的重要意義在于它的無比喧鬧,嗩吶的熱鬧比笛子、簫、塤這樣一些發(fā)出漫長沉靜的樂音的樂器更受大眾的歡迎。對這個社會來說,似乎沉寂總是意味著不祥的死亡。因此,在最歡快的時刻,在最喜悅的日子,在節(jié)慶期間,大量制造出噪音就是傳統(tǒng)社會最感人的習俗之一。除了鑼鼓喧天的效果之外,鐵炮,禮花,尤其是燃放大量爆竹,成為節(jié)日氣氛的創(chuàng)造者,噪聲成為節(jié)慶的主要元素。而對歡慶著迎接一個節(jié)日的到來的人們,對于燃放著煙花爆竹的人們和歡快地加入它們所制造出來的噪聲的人們,他們在觀看著每一朵煙花,捂著耳朵在爆竹聲中叫喊的人們來說,人們心中的喜悅總是伴隨著隱隱的擔憂,就是煙花爆竹在瞬間爆炸之后所驅(qū)散的永恒的沉寂。沉寂,依然會圍攏,甚至在濃烈嗆人的煙霧尚未完全散去的時候,沉寂總是爆竹、音樂、歡笑的背景。在整整一個國度里,千家萬戶同時制造出一年中最巨大的噪音,驅(qū)散籠罩著世界的沉剩幾乎就驅(qū)散了一切陰霾、惡魔性的東西。就仿佛是,沉寂是死亡,而噪聲,就是新生命和他的躁動的靈魂。
編輯/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