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與金錢、地位、職業(yè)、年齡無關,是一種學習精神和生活態(tài)度。西方對于時尚學的概念,大約在路易十四時代被建立,那是一種舊奢華主義。如今,奢侈品不是少數^、才能擁有的神秘,是多數人由此放飛他們愿意做的夢。
巴黎之所以能成為時尚重鎮(zhèn),一方面和它過去的歷史分不開,更因為法國政府將之定義為“創(chuàng)意產業(yè)”而非“紡織行業(yè)”,如今,整個法國GDP的30%都來自時尚和奢侈品相關的行業(yè),是全世界當之無愧的“時尚航母”。
整個中國的服飾產品行業(yè)每年約有一萬億的市場量,進入的門檻很低,大多數服飾制造商對自己的要求也很低。然而時尚不只是有關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而是一門學問,需要以對待學科的精神來鉆研。“時尚”這個概念需要被規(guī)范化,奢侈品也需要被正確對待。
對于“時尚”的認知,東西方更是存在本質的差異:中國人以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穿著打扮來決定自己的喜惡,中國人覺得時尚是一種大多數的行為,大家樂衷于背同一個Logo的包包,“和別人一樣”是安全的,時髦的。而國內的服飾品牌,也樂于參考國際知名品牌的設計,“看上去像xx大牌的設計”意味著更好的銷量。美國人最不介意的就是別人的看法,以追求“與眾不同”為樂,所要做的,是“真正的我”,而非“幾個類似的他”。美國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就是個典型的美國人,她用最短的時間,通過成功的穿著方式,有效建立了在公眾心中的良好形象。Marc Jacobs、Tom Ford,這些來自美國的時裝設計師,是叫好又叫賣的一群。
在消費的問題上,我認為,并非“擁有”某件特定商品就意味著時尚,“參與”才是時尚。在選擇搭配的時候,你思索過、分析過、用自己的理解進行裝扮,那便是時尚的。切忌一擲千金的盲從,否則真把中國陷入了“錢多、人傻、速來”的境地。
任何時尚產品都是能夠被制造和復制的,而有關時尚的精神卻是永存的,這便是時尚產業(yè)始終充滿生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