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外有池塘,荇葉荷花菱藕香。
更有葦竿堪作釣,畫工點染入滄浪。
葦花秋水逼秋清,畫舫江南舊日情。
最是采蓮諸女伴,髯高風鄭笑呼名。
——鄭板橋
八月,正是荷花盛用時。
傳說,荷花原是王母娘娘身邊一個名叫玉姬的美貌待女。玉姬羨慕人間景色,動了凡心,便能偷出天宮來到了西子湖畔。西湖秀麗的風光使她依依不舍,流連忘返,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用蓮花寶座把她打入湖中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天庭。于是,入宮中從此少了一位美貌的待女,而人間則多了一種玉璣水靈的花——荷花
傳說不能當真,荷花不可能是由仙女變成的。實際上,花花是一種原產(chǎn)于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qū)的古老植物,據(jù)考證,其歲齡有1.3億年之長。我國栽培花花的歷史久遠,《周書》中就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的記載,《詩經(jīng)》中也有“山有扶蘇,隰與荷花”的描述,而1973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蓮子粉化石,說明至少在7000年前,荷花在我國就已經(jīng)頒生長,并被食用了。
荷花除了蓮花、芙蓉等別稱外,還有其他幾個稱謂:由于三國曹植在其《芙蓉賦》中有“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之句,故荷花又有“炙芝”之謂。又因北宋周敦頤寫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贊荷名句,所以荷花又有“花中君子”之雅稱。而據(jù)《北夢瑣言》記載,唐代元和年間,蘇昌遠居吳中(今蘇州),邂逅一位素衣粉臉的女郎,贈給他一枚玉環(huán),不久,他發(fā)現(xiàn)自己庭院的水池中荷花盛開,其花蕊中也有一枚同樣的玉環(huán),但“折之乃絕”——因而,荷花又常被稱做“玉環(huán)”。
荷花麗質(zhì),出淤泥而不小染,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詩人屈原在他的《離騷》中寫道:“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碧拼醪g在《采蓮曲》中也寫道:“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彼未娙藯钊f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更有這樣的寫荷佳句:“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p>
有意思的是,由于“蓮”與“憐”音同,古人在寫蓮的詩文中,還常借其諧音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肯”即“清”,這里采用諧音雙關(guān)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荷花麗質(zhì),出淤泥而不染,還常被看作用嚴神圣的象征,這在佛教中尤有表現(xiàn)。寺院中的佛像,都是坐在蓮花上的,而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便是《妙法蓮花經(jīng)》。在我國龍門石窟中,有一窟蓮花洞,洞內(nèi)除了四面的佛像外,就是頂部一朵燦然生輝的巨型蓮花。佛經(jīng)中還有一則“蓮花夫人”的故事,說有一只鹿生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仙人將她撫養(yǎng)成人,她走過的地方,都會有蓮花長出——這便是“步步蓮花”一詞的由來。
古時的濟南以大明湖為主體,連接著城外難以數(shù)清的池渠水塘。秋日,這眾多的池渠水塘紅顏出水,綠衣并展,散發(fā)出陣陣菱藕清香;更有岸邊的釣者,風起的滄浪,游動的畫舫……如此如詩如畫的宜人景色恰似南國一般,無怪乎詩人會夸張地說連水上的采蓮女也曾經(jīng)相識,能夠呼出姓名來了。鄭板橋的這首詠荷詩,從一個側(cè)面有力地證明了古濟南“展放荷花三十里”的舊時景貌。
1986年荷花被定為濟南的市花。荷花以它那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濟南人的精神世界。古時我國不少地方都有一年一度的荷花節(jié),唯獨濟南每年兩度舉辦荷花節(jié):一次為農(nóng)歷六月廿四的迎荷花神節(jié),另一次為七月三十日的送荷花神節(jié)(即盂蘭盆會)。所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正是對泉城濟南最佳的描寫。
除了觀賞,荷花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自古以來也被人們所重視。我同民眾自古就視連子為珍貴食品,蓮葉、蓮花、蓮蕊等也都曾被收錄到藥典之中。我國傳統(tǒng)餐食中,蓮子粥、蓮子粉、藕片夾肉、荷葉蒸肉、荷葉粥等以荷為原料的食品更是花樣繁多。至于以倚為食。濟南人發(fā)明了碧筒飲——據(jù)唐代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在古代,每當大明湖荷花盛開之際,濟南人便來到湖邊避暑,彼時,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