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是一件歷史悠久的木管樂器,廣泛用于現代管弦樂隊,它的家族有短苗、高音長苗、中音長苗、低音長苗等,而以的姆式C調標準笛為其代表,長苗為管弦樂隊木管組的高音樂器,音色優(yōu)美、音域寬廣、奏法繁多、表現力豐富。
提起長笛演奏藝術就不能不提到長笛演奏家和樂器改革家伯姆,伯姆少年時曾學習機械工藝。1818年開始擔任德國宮廷樂師,除在德國以外,還到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演出,以精湛的長笛演奏藝術久享盛名,他經演奏實踐與刻苦鉆研,創(chuàng)制了“勃姆式長笛”,開孔位置精確,孔上均有音健,音響純凈、操作簡易,吹奏半音可連續(xù)進行,極為便捷,其音鍵設置法被稱為“伯姆體系”這種方法后來又用于單簧管、雙簧管和其它木管樂器之中。
同所有西洋樂器一樣,長笛在交響樂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并發(fā)揮著自身獨特的優(yōu)長,以《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作品第67號)演奏為例,就可以充分地證明這一點,這部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長笛在其中功不可沒,如第一樂章的“展開部”,先由主部動機在不穩(wěn)定的和聲上強勁奏出,并從原型、聲部間相街而出,一個聲部連續(xù)八分音符奏出,從三度問下行跳進,三度下行跳進;三度下行級進;三度上行級進;四度上行級進;從一個樂器組和聲襯托,一個樂器組展開。兩個樂器組交替展開,再三個樂器組更密集的展開,形成一個又一個氣勢不斷增漲,急促而又連貫、不安而又威風的展開段落,顯示出內心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強烈沖突與斗爭,在即將到達頂點的時刻,音樂變弱,像是沖鋒前的片刻喘息。隨后,木管、弦樂之間呼應的和弦,由弱變強;由長音而“命運音型”,而聲部匯合,在迅速積累而達的展開部高潮點上,出現了再現部,在第三樂章里,由木管樂器組與弦樂器組奏出了輕輕慨嘆的音樂,另外俄羅斯作曲家不止一次的在其作品中詮釋了長笛的重要作用。
作曲家格林卡在自己的兩部歌劇中讓長笛擔任極為重要的獨奏,例如當柳德米拉被擼走時,神秘和有點冷漠的長笛非常適合于表達歌劇的隨后場面所有登場人所陷入的那種果然若失的感覺,相反地在舞曲中,長笛則履行極其靈活的笛子所應履行的職責,使入迷的聽眾大飽耳福,現在時常在電臺演奏的舞劇《四季》中,格拉祖諾夫不止一次使用長笛,讓它演奏技術復雜的音型,在現代作曲家當中,特別喜歡使用長苗的,毫無疑義的是肖斯塔科維奇,可以用來作為例證有他的《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中的長笛獨奏,還有在《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中也相當巧妙的運用三支長笛,以伴隨低音單簧管的大段獨奏,這后一種結合形式就其中所包含的音響方面說來特別饒有興趣,低音單簧管的深刻而極富有表現力的音響同比它大約高三個八度的輕快的長笛時隱時現和好象打顫的音響相對照使整首作品非常豐滿與生動。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長笛在參與木管樂器樂器組及至整個交響樂隊的演奏中,均起到了極為重要的藝術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群體作用”與“團隊形象”當中,這也是交響樂隊的基本特征之一。
演奏好長笛要掌握兩點:一、用正確的演奏方法演奏出正確的音色;二、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世界著名的長笛大師瑞士長笛演奏家亞力山大馬格林教授曾說過:“形成良好的口型,首先要考慮能吹出良好的音色,并感覺舒服,嘴唇及支持嘴唇的肌肉必須是松馳自然的。”除了口型外演奏長笛時,運氣一定要穩(wěn)、平,送氣過大,聲音就會出現破散的現象;送氣過小,聲音就會發(fā)虛,演奏時將氣體一定沉下去,出氣要平穩(wěn),換氣更快,就會吹出飽滿、明亮、優(yōu)美的音色,這和弦樂教學中強調的弓子的“一直、二平、三穩(wěn)”是相同的。長笛的吐音和花舌的運用,也是音色優(yōu)美的重要因素。長笛的吐音同樣直接影響到音色的優(yōu)劣。正確的運用單吐、雙吐、三吐、連音、連音吐音、斷音、滑音等加上力度的變化和速度的變化,從而使發(fā)出的吐音清楚一有彈性,優(yōu)美音色的產生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音的共鳴。長笛的笛頭、笛身、身尾就是共鳴體,必須找到正確音的共鳴點,這樣吹奏時不會費力吹出的聲音寬厚、明亮、對于長笛的音色要求不同時期的音樂家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時代背景及演奏風格,如:巴洛克時期音樂家的作品(巴赫、亨德爾等),長笛音色給觀眾寬厚、含蓄的感覺;古典時期音樂家的作品(海頓、莫扎特)長笛音色具有溫暖、柔和、純潔而不張揚的感覺;浪漫時期音樂家的作品(帕格尼尼、門德爾松等)則要清脆、明亮、優(yōu)美、透明的長笛音色,而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家的作品追求音色的華麗,豐富多彩,具有詩歌的感覺,多樣的力度變化,在掌握好音色的同時我們必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如虎添翼,如魚得水。我國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游曾告誡過他的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意思是說:“學詩不能只限于詩歌的本身,還應當在詩外”的功夫上用心,“內得與心、外應于器”是長笛演奏藝術的美學信條之一,有豐富內心生活的長笛演奏者才能演奏出感動人心靈的聲音。很難想象“一個文化素養(yǎng)貧乏、藝術的意蘊膚淺、對音樂文化一知半解、不甚了解,這樣一個內心空白的人,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不會演奏出有生命力的長笛作品,如果沒有廣博的文化知識所構成的精神內涵,演奏者就不會把握住音樂最本質的東西,只會停留在華而不實的表面上,所表達出的聲音就會蒼白無力。所以,文化修養(yǎng)對長苗演奏t藝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認識這一點,并身體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養(yǎng),那我們就會變得蒼白無力、單薄乏味,在博大的長笛演奏藝術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層面而顯得華而不實,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們可以說,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能使我們從哲學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觸摸長苗演奏藝術最深邃、最本質的東西,引領我們從長笛演奏藝術的必然王國,走進長笛演奏藝術的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