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神話》作為央視開年大戲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不過延續(xù)“收視越高,罵聲越多”的一貫定律,《神話》也收獲了不少“板磚”與“口水”,只有張世扮演的“趙高”獲得了一致好評,很多網(wǎng)友稱這部劇就是“一個太監(jiān)的奮斗史”,大部分人能堅持看下去也是因為“趙高”,如果沒有“趙高”,如果沒有張世,這部“天雷滾滾、劇情狗血、山寨《尋秦記》的穿越劇”要徹底淪為一出“杯具”了。
“趙高”這個角色在所有關(guān)于秦朝的影視劇里都有出現(xiàn),早期的卑微、曲意奉承,晚期的權(quán)傾朝野、殘害忠良,但怎么折騰也只是微不足道的配角,很少有人去在意他的心理,他的情感,他的經(jīng)歷。在《神話》中,就把這個以往臉譜化的人物立體起來,給了他一個前身——現(xiàn)代小廚師高要,他有貪小恩圖小利,習慣占小便宜的毛病,但他沒有雙親沒有被關(guān)愛,卻堅強地過活,還帶大自己的妹妹。在瑣碎簡單的日子里,身為一介平民,他的貪癡怨其實也沒什么。只不過他比較倒霉,突如其來的意外打破了原有的平靜生活,他被強行拉入陌生的世界??伤\氣又爛,到古代以后被騙去當了太監(jiān),只為了一口吃的卻遭到宮刑,進宮后又受盡屈辱,經(jīng)歷了種種非人的痛苦,也只能在無盡的孤獨中自生自滅。這樣的安排讓“趙高”的所作所為都有了依據(jù),畢竟“生理殘缺”會讓心理也有所缺失。
對于這個大搶風頭的配角,張世說主要歸功于劇本寫得比較完整,這是他的謙虛之詞,如果沒有他的精湛演技,賦予這個角色生命,也不會有現(xiàn)在的“趙高”。張世畢業(yè)于臺灣國光藝校,學校時候的他跟孫鵬、鈕承澤、屈中恒等堪稱“混世魔王”,22歲就憑借《香蕉天堂》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在臺灣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因為覺得島內(nèi)空間有限,毅然決定未內(nèi)地發(fā)展,從零開始,不停地向人自我推薦,《粉紅女郎》的“龔喜”讓很多觀眾記住了這張臉,后來因為胡玫,出演了《漢武大帝》,“張世”這個名字開始被觀眾熟知,不論角色或大或小,亦正亦邪,他對人物的塑造都可謂精確到位,他自認因為長相受限,不是演主角的料,但是對待每個配角,他都當成主角未演。
為了扮演趙高,張世查了不少史書資料,想知道更多關(guān)于他身世和成長的信息。最后在《史記·蒙恬列傳》上找到了只字片語的記錄——“趙高者,諸趙疏屬也。趙高昆弟數(shù)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世世卑賤?!彼堰@個角色比喻成殘缺的人,“我曾經(jīng)演過失明的人,也曾去探訪過他們的故事。我發(fā)現(xiàn)先天失明的人不會痛苦,可是后天失明的人會非常痛苦,甚至有些變態(tài)。所以,我就拿這個經(jīng)驗來借鑒太監(jiān)的感覺”。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場荒誕鬧劇的因果。“當我穿上戲服,一個人走在橫店空蕩蕩的宮廷里,就仿佛聽到體內(nèi)的趙高指天笑罵:‘那又怎樣?!癁榱吮Wo僅存的、生的信念;為了彌補內(nèi)心的缺失,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也許,這也只是他所剩無幾的堅持。在表演的整個過程中,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平衡點,讓高要跟趙高兩個身份得到平衡,也平衡趙高身上正常的和暴虐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而我覺得這個平衡點就是小月,或者說,是他對親情的渴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