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拍攝于2005年,但是今年才播出,或許是發(fā)行、宣傳不夠,該劇并沒有形成萬人追捧的大熱局面,不過看過的人一致叫好,甚至有觀眾稱“經(jīng)典程度可比《圍城》”。這部劇改編自小說《滄浪之水》,堪稱現(xiàn)代官場浮世錄,將中國知識分子起初的清高、偏執(zhí),在經(jīng)歷一次次碰壁之后變得成熟、現(xiàn)實,學會審時度勢,逐漸被社會同化的過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皡沁^”作為知識分子的對照物存在,他的行為被梁致遠嗤之以鼻,他善于察言觀色,把領導伺候得服服帖帖,在利益面前,他會耍手段、用心機,其“奴才相”與“小人行為”跟和坤有的一拼。不過他在喝醉酒后吐露心聲,在梁致遠最窘迫的時候伸出手幫助他,在最后力證梁致遠的清白,這些行為又讓這個小人物可愛起來,從“吳過”的身上,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的卑微,他的掙扎,真實得讓人可怕。
在劇的開始,吳過對待剛來報到的梁致遠有三次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剛開始覺得他就是一個新來的大學生,對他愛搭不理,讓他下午再來辦,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一句“你的事重要還是局長的事重要!”,個性已初步展現(xiàn)。在局長把梁致遠叫到辦公室,并點名讓他留在局里工作之后,吳過馬上變得熱隋起來,幫他辦手續(xù)、找房間、搬行李,把他帶到各個辦公室介紹給同事,還跟梁致遠稱兄道弟。后來知道梁致遠并不是局長的親戚,態(tài)度馬上變得冷漠,跟他換了辦公桌,把擦地、打水等雜活交待給他。兩天之內(nèi)的三副嘴臉讓觀眾立馬了解了這個人物的個性,于和偉表示他故意表現(xiàn)得臉譜化,首先讓人記住這個角色,之后再慢慢交待原因。
近幾年于和偉被稱為“壞男人專業(yè)戶”,他出演的人物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不過在他們“壞”的背后,于和偉給他們賦予了很多緣由,在“吳過”身上加入了一些小人物的無奈?!昂竺嬗幸粓鲎砭茟?,說明了他變成這樣的原因,他也想要自尊,想要給家人好日子過,想要混出個人樣,但他沒學歷,也沒什么本事,只能靠討好領導生存,有了這個鋪墊,他做的一些錯事就沒那么惡毒了,其實他內(nèi)心還是善良的?!痹诮拥竭@個劇本之后,于和偉讀了原著,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句話形容吳過,“他永遠側著身子走路”,于是他就將這個動作延續(xù)到劇里,“這是一個特別能說明吳過個性的行為,他在前面幫領導引路,但又要回頭顧著領導眼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樣的走路習慣”。于和偉稱這也可以理解為吳過的謙恭,他對人尊敬,所以才有這樣的行為,說到底這只是一個為了生存而掙扎的男人。
對話于和偉
這個綠葉讓熒屏一片綠色
2010年是于和偉滿載的一年,《歲月》、《三國》、《老馬家的幸福往事》、《兵臨城下》等劇的播出讓他幾乎每天出現(xiàn)在電視熒屏上,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他都能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他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他說“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曾經(jīng)有朋友跟他開玩笑說“于和偉,你這個綠葉讓熒屏變成一片綠色”。
從話劇到電視
1992年,于和偉考上了上海戲劇表演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軍區(qū)政治部前線話劇團,演了5年話劇,那時候他們只是拿固定工資,排一場戲只能拿10塊、20塊的演出費,生活很拮據(jù)。話劇也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樣,太小眾,甚至別人都不認為他們是演員,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他決定去演電視劇。雖然已經(jīng)有5年的話劇表演經(jīng)驗,他也自認是個成熟的演員了,但是在電視劇領域,他卻是個默默無聞的新人,在南京的時候他曾被找去串戲,5集只給他1000塊,在學校的時候他還能拿1500塊每集,5年之后卻只能拿群眾演員的價錢,這種落差讓他無法接受,“我還跟他們討價還價,要1200都沒給我,這部戲就沒去,后來又被餓了兩年,我的心態(tài)開始轉(zhuǎn)變了,開始認清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其實多那幾百塊錢又能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自己對表演的熱愛,即使沒有錢也是個表演的機會”,想通了以后,他就開始出演一些電視劇的小角色。
于和偉知道一直在南京待著機會不多,想要更好發(fā)展就一定要來北京,那時候他是部隊的編制,不能隨便到外地待很久,為了能在北京多待一段時間,他要用假合同瞞哄單位,“我先跟單位說在北京要拍一個戲,需要一段時間,把合同拿給單位,并且要交一部分合同費,其實根本就沒有這個戲,我就趁著這段時間到北京尋找機會,如果沒有演出,我還要自掏腰包貼合同費”。剛到北京的時候他住在朋友家,不停地見組,但大部分沒有回信,那段時間他的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有一段時間,我都怕見組,不被拒絕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去出擊,但是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后來想明白了,不去爭取,機會永遠不會有,我寧愿被拋棄,也不能自己去放棄”。
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到《大宅門2》,制片人是于和偉的朋友,找他去演白占安這個角色,大部分都是群戲,后來有一場分家的重頭戲,他的想法跟導演給的劇本不太一樣,“在拍這場戲之前,我一夜沒睡,我一直在想是按照劇本寫的演,還是按照我的想法演,第二天拍的時候我就豁出去了,按照自己的來,大不了再來一次,在走戲的時候我跟陳寶國老師打了個招呼,說可能變一下演法,他說好啊,演完之后,郭寶昌導演跟我說‘小伙子,不錯啊’,這句認可對我來說特別重要,演員都是很敏感的,如果他的自尊心沒有被保護,以后在表演上就會失去信心”。
良師益友的高希希
如果說于和偉演藝生涯的貴人,一定非高希希莫屬,10次的合作讓他們變成一對最默契的搭檔,出演《歷史的天空》是因為三位編劇蔣曉勤、姚遠、鄧海南的強力推薦,他們都跟高希希說,于和偉特別適合出演萬古碑,這個角色就被爭取到了,但是后來又有一些波折?!霸谀玫絼”?0多天后,我突然接到副導演的電話,說這個角色不讓我演了,我問為什么啊,那邊說這個角色之前本來找一個有名氣的演員來演的,但是預算不夠才找我,現(xiàn)在那個演員看了劇本很喜歡這個角色,決定降價出演,所以就沒我什么事了,后來在食堂我碰到蔣曉勤老師,跟她說明了情況,她立刻給制片人和高導打電話說‘于和偉已經(jīng)拿到劇本20多天了,角色的種子已經(jīng)發(fā)芽了,怎么能不讓他演了呢’。高導說不清楚狀況,他問問再說,兩個小時后他回電話說這個角色還是我演。”
或許是因為這個波折,于和偉到劇組后三個月內(nèi)幾乎沒跟其他人交流過,演完戲就回房間休息,也不問導演自己表現(xiàn)如何,高導也不跟他說好壞,只說“過”和“再來一遍”,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于和偉稱當時不跟導演討論,一來是自己對這個角色準備很充分,表演絕對有信心;二來是不想受其他人影響,要排除雜念,專注于角色。于和偉的自我封閉在三個月后被打破,“同劇的演員找我說要跟導演一起吃飯,我本來是推辭的,但是聽他說導演夸我,高導說‘別看這小子是戲里最年輕的一個,但是心理素質(zhì)特別好’,聽到夸獎我就一起去吃飯。在飯桌上,高導跟我說,萬古碑出來絕對是震撼性的效果,也是從那時候起我們建立了彼此的信任”。
不甘于做配角
雖然于和偉很多“綠葉角色”都搶過主角風采,但是他卻不甘于做配角,“雖然我不排斥小角色,但是沒有演員甘心做一輩子的配角,一定會在積累的過程中尋求突破。主角配角不能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生旦凈末丑’來劃分,比如在《三國》中有一場戲,9歲的小孫權來找劉備,那個小演員就是那場戲的主角,我就成了配戲的,當然觀眾會有自己心目中的主配之分,現(xiàn)在這個行當越來越多元化,演員的個性很容易被突顯出來,不一定要‘高大全’的人才是主角,只要有生命力都可以是主角,我就喜歡出演這樣的角色”。在已經(jīng)殺青的《青盲》還有即將開拍的《男人的戰(zhàn)爭》中,于和偉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男主角,而在剛播出的《老馬家的幸福往事》中,他的角色又不算是最主要的,其實主角也好、配角也好,觀眾喜歡的是鮮活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