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句是文言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特殊句式,它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及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作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即指明了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中的判斷句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句,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變化多端,常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一、……者,……也
這是文言文中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或解說。如司馬遷《鴻門宴》中“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二、……者也
有些判斷句,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三、……者,……
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的判斷句,并不多見。如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四、……,……也
判斷句中,“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有時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五、借助動詞“為”或“是”表判斷
如司馬遷《鴻門宴》中“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六、利用副詞“乃”“即”“則”“皆”“亦”“素”等表示肯定判斷,“非”表否定判斷
“乃”“即”“則”“皆”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兼加強語氣。用“非”表示否定判斷,如蘇洵《六國論》中“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七、無標識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并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司馬遷《屈原列傳》中“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總之,在理解文意時,學(xué)生如果根據(jù)上述判斷句的特點,就能準確把握判斷句,理解其表達的意思,順暢地翻譯文句。在翻譯句子時,學(xué)生應(yīng)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在翻譯時要注意現(xiàn)代漢語判斷句的特征,一般情況下,肯定的判斷句譯為“是”,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斷時譯為“不是”。以2009年高考語文湖南卷為例,試題要求翻譯“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此句為用“也”做標志的肯定判斷句,譯為“賞賜給他車輛馬匹卻推辭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2.用“即”“乃”“則”“皆”“亦”“素”“誠”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時,翻譯時往往在副詞的解釋后加“是”。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譯為“這的確是危急存亡的緊要關(guān)頭啊”。
3.具備一種意識:雖然我們借助標志詞判斷句子是否為判斷句,但并非所有具有這類詞的句子都是判斷句。以“是”為例,有些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斷,如《木蘭詩》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但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句子的主語,如《寡人之于國也》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譯為“這和(用兵器)刺人把他殺死,(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么兩樣?”?!笆恰痹谙惹毓艥h語中很少用作判斷詞,在漢以后用作判斷詞則多起來。因此學(xué)生在理解句子時不能生搬硬套,必須有語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