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觀點、立場、態(tài)度的一種文體?!罢摗睂嶋H上就是“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過程,議論文的說理能否讓讀者信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所選擇的推理方式。下面,筆者將議論文中常用的推理方式加以介紹,希望對廣大學子有所幫助。
一、歸納推理
所謂歸納推理,是指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它通過分析許多個別的事例,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般性的結論。根據枚舉的前提不同,歸納推理有三種不同的歸納法:完全歸納法、枚舉(不完全)歸納法、排除歸納法?!巴耆珰w納法”要求列舉全部可能的情況,被列舉的對象都具有某個共性,這樣,就能歸納得出該類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質特性。有這么一個笑話:媽媽:“火柴買回來了嗎?”兒子:“買回來了。”媽媽:“火柴好嗎?”兒子:“很好,我每一根都試過,全部劃得著?!边@個孩子使用的是完全歸納法,將所有火柴都試過,得出了火柴好這一結論。
“枚舉(不完全)歸納法”是從所列舉的事物的共性推斷出這類事物均具有的特性。也就是從大量的個別現象中,找出某類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本質特征。與枚舉法相關的是“概率歸納法”,有時由某些前提歸納出的結果并不唯一,不同結果出現的可能性不一樣,有的出現的可能性大一些,有的出現的可能性小一些。在議論文中,學生必須認真對待這種情況,盡量用可能性大的結果;如果學生需要的是可能性小的結果,使用時必須增加前提條件,使需要的結果成為可能性大的結果,當然,增加的前提條件必須與原有的前提相容。
“排除歸納法”是將上述兩種歸納法反其道而用之,即從枚舉的事物不具有的特性出發(fā),得出一類事物不具有這類特性的結論。
歸納推理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歸納法,后者人們稱之為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歸納推理的前提必須支持結論,但不能確保結論的絕對正確。比如我們買葡萄的時候就用了歸納推理,我們往往先嘗一嘗,如果嘗的葡萄很甜,就歸納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我們就放心地買上一大串,但誰又能保證所買的葡萄中沒有酸的呢?
二、演繹推理
所謂演繹推理,是指由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它由一般原理出發(fā),推理出關于個別情況的結論,其前提和結論之間的聯(lián)系是必須的。演繹推理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常用的是三段論。第一個對“三段論”進行研究的是亞里士多德,他明確地將三段論表述為:“三段論就是議論,其中若干事物被陳述,被陳述的事物以外的某些事物必然因而產生。”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凡金屬都可以導電,鐵是金屬,所以鐵能導電?!边@句話中,大前提是“凡金屬都可以導電”,小前提是“鐵是金屬”,結論是“所以鐵能導電”。
在演繹推理中,普遍性結論是依據,而個別性結論是論點。演繹推理反映了論據與論點之間由一般到個別的邏輯關系。比如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論述: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這段話中就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演繹論證?!盀槿嗣窭娑溃捅忍┥竭€重”,是普遍性原理,是論據,是“大前提”;“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是已知的判斷,是“小前提”;而“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則是結論,也是論點。
演繹推理的三段論,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方面內容。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論證的個別事物;結論就是論點。用演繹法進行論證,必須符合演繹推理的形式。學生在寫作時,可以根據文章表達生動簡潔的要求,對三段論推理過程的表述可以靈活處理,有時省略大前提,有時省略小前提。運用演繹推理時,學生所根據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須正確,而且要和結論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不能有絲毫的牽強或脫節(jié),否則會使人對結論的正確性產生懷疑。
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多用于立論文中。歸納推理是從特殊到一般,優(yōu)點是能體現眾多事物的根本規(guī)律,且能體現事物的共性;缺點是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優(yōu)點是由定義、規(guī)律出發(fā),步步遞推,邏輯嚴密,結論可靠,且能體現事物的特性;缺點是縮小了范圍,使定義、規(guī)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在應用上并不矛盾,有些問題可采用前者,有些則采用后者。而將兩者綜合運用,則能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三、歸謬推理
在駁論文中,有一種出奇制勝的高招,叫“歸謬法”。它不是直接批駁對方的錯誤觀點,而是抓住對方的謬誤,順水推舟,加以引申、延長、擴展,使其荒唐可笑之處愈發(fā)明顯。這樣對方的錯誤觀點便不攻自破了。有這么一個故事:俄國19世紀著名文學評論家赫爾岑有一次應邀出席了一位朋友的酒宴。他十分討厭酒宴上演奏的輕佻的音樂,但卻不好意思離去,就只好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見他這個樣子,連忙問道:“今晚宴會上演奏的全是流行的樂曲,很高尚的,難道你不愿意聽嗎?”赫爾岑反問道:“流行的樂曲就一定高尚嗎?”主人聽了疑惑地說:“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赫爾岑聽后,微微一笑,說道:“照你這么說,那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啞口無言,赫爾岑說罷,便起身告辭了。
“不高尚的東西怎么能夠流行呢?”這句話等于說“凡是流行的都是高尚的東西”。赫爾岑卻假定其真,推理出“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這一十分荒謬的結果。
當然,議論文中的推理方式不一而足,限于篇幅,筆者在此無法一一詳述,不過,無論采用哪種推理方式,都不可違反辯證法。辯證法是一切議論文都要堅持的核心理念,只有堅持用發(fā)展、變化、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才能使文章的論點更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