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漢語里,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并且臨時充當(dāng)乙類詞來用,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詞類活用。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只能臨時出現(xiàn)在特定的語境中,一旦脫離了特定的語境,甲類詞將失去活用的詞性而恢復(fù)本身的詞性。
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動詞和形容詞一般不能作主語和賓語,而在文言文中,由于文字表意的豐富性,常常把動詞、形容詞用作主語、賓語,那么這時的動詞或形容詞,就不再表示某種動作行為或某種性質(zhì)特征,而是表示那種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特征的名稱,或者表示與那種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特征有關(guān)的人或事物。這時,這種動詞或形容詞,在意義上已有了實體的概念,在詞性上也就活用為名詞了。
動詞、形容詞要活用為名詞,那么這個動詞、形容詞在句中必須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中的主語或賓語的位置,形容詞在活用為名詞后,翻譯時應(yīng)該補出中心語。
一般來說,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動詞、形容詞前有代詞“其”作定語
例如:1.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一句中,“其”放在動詞“至”前面,作它的定語,而“至”則必須活用為名詞,翻譯為“到達(dá)的人”。
2.荀子的《勸學(xué)》中“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一句中,“曲”活用為名詞,翻譯為“彎曲的情況”。
3.韓愈的《師說》中“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一句中,“其”放在形容詞“明”的前面,作它的定語,形容詞“明”活用為名詞,翻譯為“明智的地方”。
4.《觸龍說趙太后》中“其繼有在者乎”一句中,“繼”是動詞,但是這里作名詞“繼承人”講,是動詞活用為名詞。
二、動詞、形容詞前有代詞“之”作定語或用作助詞
例如:1.《齊桓晉文之事》中的“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一句中,“畜”應(yīng)是動詞活用為名詞,翻譯為“所畜養(yǎng)的東西”。“之”表示復(fù)指,在句中作定語,可理解為“這些”。
2.《孟子·梁惠王上》中“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一句中,“始”在這里活用為名詞,翻譯為“開端”。
3.莊子的《秋水》中“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句中,“美”本身為形容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翻譯為“美麗的景色”。
4.《燭之武退秦師》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一句中,“壯”為形容詞,在這里活用為名詞,翻譯為“壯年”。
三、動詞、形容詞處于主語或賓語的位置
有時動詞、形容詞前面沒有“其”“之”,但是這些動詞、形容詞依然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義,同時處于句中的主語或賓語的位置,這樣的動詞和形容詞要活用為名詞。
例如:1.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一句中,“聽”本是動詞,這里用來作兼語,即在句中既充當(dāng)賓語,又在賓語中充當(dāng)主語,表示楚王所具有的特點,活用為名詞,翻譯為“聽力、聽覺”。
2.韓愈《師說》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一句中前一個“圣”和“愚”本是形容詞,這里作主語,活用為名詞,翻譯為“圣人”和“愚人”。
四、介詞和動詞后面的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在句子中,按語法來看,介詞和動詞后必須有名詞作賓語。在文言文中,有時介詞和動詞后跟的是形容詞,這時的形容詞便活用為名詞。
例如:1.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中“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一句中,“舊”是形容詞,放在動詞“有”的后面活用為名詞,翻譯為“舊交情、老交情”。
2.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一句中,“險遠(yuǎn)”本是形容詞,但在句中作“在于”的賓語,而漢語語法規(guī)則要求賓語應(yīng)由名詞充當(dāng),所以它要活用為名詞,翻譯為“危險而遙遠(yuǎn)的地方”。
五、兩個動詞連用,如果不是連動關(guān)系,那么后一個動詞要活用為名詞
例如:1.賈誼的《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一句中,“亡”和“北”都是動詞,本義為“逃亡”和“敗北”,這里活用為名詞,翻譯為“逃亡的人”和“敗北的人”。
2.《韓非子》中“酣戰(zhàn)之時,司馬子反渴而求飲,豎谷陽操觴酒而進之”一句中,“飲”本義為“喝”,這里譯為“飲料、湯食”。
3.莊子的《秋水》中“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一句中,“流”活用為名詞,翻譯為“秋水、黃河之水”。
六、形容詞放在動詞后面作動詞的賓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放在動詞前面作主語時,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例如:1.賈誼的《過秦論》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一句中,“因”和“乘”譯為“趁著、順著”,“利”和“便”本身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為“有利的形勢”。
2.荀子的《勸學(xué)》中“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一句中,“高”放在動詞后面,作動詞“登”的賓語,“高”應(yīng)該活用為名詞,翻譯為“高處”。
3.韓愈的《師說》中“小學(xué)而大遺”一句中,“小”和“大”放在動詞前面作主語,翻譯為“小的方面”和“大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