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2000年免檢制度設立,到今年已經經歷了九年。免檢制度從一開始設立就備受爭議,有不少人建議取消免檢制度。但是免檢制度存在必有其合理之處,對免檢制度不合適的地方進行完善,讓其更好的發(fā)揮作用。就對何種產品該做免檢進行了探討,希望通過對免除一些產品的免檢,進而使免檢制度更加合理。
關鍵詞:免檢制度;信息經濟學;搜尋商品;經驗商品;信任商品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9-0032-01
三鹿牛奶中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使免檢制度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而國家質檢部門也很快就發(fā)出通知停止所有食品類的免檢評定,但是其他產品的免檢制度的存在是否合理呢?本文從信息經濟學對商品的分類來探討這個問題。
1 什么是免檢制度
免檢是指對符合規(guī)定條件的產品免于政府部門實施的質量監(jiān)督檢查的規(guī)定。按照《國務院關于進步加強產品質量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國發(fā)「1999」24號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獲準免檢的產品“在一定時間內免于各地區(qū)、各部門各種形式的檢查”。
2 信息經濟學對商品的分類
假冒偽劣商品大部分屬于經驗商品和信任商品,而非搜尋商品。信息經濟學根據(jù)當事人雙方的信息結構,區(qū)分為對稱信息與不對稱信息。例如在商品交易中,有關特性為消費者在購買時所知道的商品,稱為“搜尋商品”;而有關性質無法在購買時了解,只有在使用之后才知道的商品,稱為“經驗商品”?!八褜ど唐贰迸c“經驗商品”區(qū)分的依據(jù),就是交易雙方信息結構的不同:“搜尋商品”表示買賣雙方處于對稱信息結構;“經驗商品”表示買賣雙方處于不對稱信息結構。還有一種商品被稱為“信任商品”,其特點是買者即使在消費之后也不能確定其質量,如保健藥品,或者明確知道商品所付出代價遠大于產品價值,作為理性消費者不得不放棄知道產品的明確質量水平。這種商品與經驗商品同為不對稱信息結構,但是程度更深。
3 免檢制度的產生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市場經濟體制剛剛建立,市場競爭很不充分,而且監(jiān)管部門過多,各個部門為了自己的利益對企業(yè)打擾過多,嚴重影響了企業(yè)抓質量的積極性。同時經濟全球化浪潮加劇,我國的企業(yè)根本無力和國外的大企業(yè)競爭,中國企業(yè)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問題突出的擺在我們面前。為了盡快建立起現(xiàn)代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產品質量提高,為企業(yè)盡快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讓企業(yè)盡快成長壯大起來,國家決定設立免檢制度。
但是,從免檢制度設立開始,關于免檢產品出問題的報道,不絕于各種媒體。其中比較受關注的有食品中的光明乳品、雀巢奶粉,中國著名品牌“南極人”棉絨內衣抽檢不合格等等。
4 對免檢制度信息經濟學分析
雖然建立免檢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從運行中可以看出免檢制度存在著不少的漏洞,所以有必要進行修補。產品質量檢測是公眾身心健康的制度依托所在,由于檢測的專業(yè)性和檢測過程的復雜性以及設備的昂貴性,普通消費者是無力承擔的,必須有政府部門來實行,它是納稅人授予政府部門的一項莊嚴權力,更是法律賦予政府部門的法定職責,政府部門不能隨便放棄這種職責。而從某種角度看,實行免檢是相關政府部門不有效履行自身職責的一種表現(xiàn)。例如,當下食品安全領域頻頻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食品生產的事中監(jiān)督工作迫切需要加強,而免檢這一事前監(jiān)督模式顯然與此相悖。前一段時間食品的免檢被取消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下面對免檢制度從信息經濟學對商品分類的角度分析免檢制度的合理性與否。
(1)作為搜尋商品,即對稱信息的商品,對這類商品的免檢是完全必要的。因為對這個商品免檢,企業(yè)可以獲得免檢制度帶來的所有好處,而消費者卻不會受由于免檢而受到到損害。三年的免檢期限,實質上是政府有關部門把對產品監(jiān)督檢查的包袱拋給了消費者,但是當國家對企業(yè)監(jiān)督處于真空的時候,消費者不花或者花很少的成本就能非常容易辨別搜尋商品的質量好壞,從而決定是否購買此商品。當生產搜尋商品的企業(yè)試圖作假時,就會非常容易的被消費者察覺。當消費者發(fā)現(xiàn)企業(yè)作假的時候,就會放棄購買此廠商的商品,并且對此廠商形成不好的口碑,而且可以投訴廠商,使其失去免檢稱號。如果企業(yè)仍不更改,此生產廠商的商品會滯銷,銷售額下降,企業(yè)收入降低,最終企業(yè)被淘汰。
(2)不對稱信息的假冒偽劣,也就是屬于“經驗商品”的免檢,是要分兩種情況的。
①當商品屬于在購買商品后很短時間內就能辨別真?zhèn)?,而且不會構成很大傷害的,是可以按搜尋商品對待的。對這類商品可以實行免檢,但是要求要更加嚴格。當消費者購買商品后,很快就能辨別真?zhèn)?,就不會重復上當,而且會對此種商品的假冒偽劣進行宣傳,從而對生產假冒偽劣的廠商形成很大聲譽影響,情形與搜尋商品類似,最終生產假冒偽劣的企業(yè)會被市場淘汰。
②當商品屬于購買者在購買后的相當長一段時期不能辨別或者會因為假冒偽劣受到很大的傷害,對此種商品的免檢要慎重或者不給予免檢。
作為一種商品如果以消費者人身財產受到很大傷害作為賭注,對商品實行免檢,是完全不明智的。當不合格產品造成很大損失的時候,亡羊補牢是必須的,但是如果提前的防范能避免,即使付出成本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對此類商品最好嚴格檢查而不應該放手免檢。
有些商品的傷害不是立刻顯現(xiàn)的,它可能使消費者悄悄地得病,對身體傷害慢慢的顯示出來,在較長時期內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即使消費者能夠認識到危害的存在,也很難知道得病的準確原因。并且常??赡艽嬖谄渌母蓴_因素而影響消費者對危害原因的認識。在現(xiàn)代社會,危險源和致病源到處都可能存在,常常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消費者的身體損害,消費者更沒有能力對原因進行精確認定。這些產品就有賴于國家的檢測,消除這些可能對消費者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不是根據(jù)以前的良好記錄就簡單認為以后三年的商品就一直能保持如此良好的質量。
(3)對信任商品的免檢制度要絕對的避免。作為信任商品,普通消費者很難獲知產品的真實質量水平,在使用后也不能評定商品是否合格,只能依靠專業(yè)的檢測才能判定是否合格,如食品中受微生物污染或重金屬超標、抗生素超標、激素超標、添加劑超標的產品,或者在生產過程中使用某種違禁品的產品,或者轉基因產品等。對這些商品的質量要國家來檢驗,而如果國家對商品實行免檢,個人消費者的監(jiān)督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是逐利的主體,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yè)的終極目標。如果有暴利的刺激,難免會有不法企業(yè)不顧公眾的身體健康去制造假冒偽劣產品,忽視社會責任。而由于競爭壓力的加大,正常減少成本的方法又不是非常容易就能找到的,于是降低產品質量或摻假的行為就成了首選,如果這個造假行為還不會被消費者發(fā)現(xiàn),那蔓延成為一種潛規(guī)則都只是時間的問題,像牛奶中摻加三聚氰胺。就像一個消費者決不會先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弄清一種藥的各項“生化指標”,然后再決定是否購買這種藥一樣,很多東西普通消費者根本無力辨別所購買商品的好壞,在挑選信任商品的時候,免檢產品成為首選,國家為企業(yè)做出了信用擔保。而企業(yè)卻并沒有因為國家的信任而嚴格保持自己的質量。沒有檢測就意味著沒有執(zhí)法,沒有監(jiān)督,雖然公權機構常規(guī)的執(zhí)法還是存在;沒有專門的質量檢測就可以在公權機構的眼皮底下為違法之事。比如,美國制定了強制性監(jiān)督檢驗產品目錄,由政府對于一些產品質量不能依靠市場解決,涉及到安全、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的產品,如食品、藥品、醫(yī)用器械等,以及由政府部門采購或由政府提供資金擔保采購的產品,實施強制性檢驗。
5 結論
免檢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并非適合所有商品。用信息經濟學對商品進行分類,然后對不同商品實行不同的政策,從如何最大程度上保護消費者利益,并且能夠減輕企業(yè)負擔,減少國家開支,在這兩點上找到平衡是本文的最終目的。也許有人說國外很少有國家有免檢制度,但是國家與國家實際情況不同,中國的眾多行政部門對企業(yè)的影響太大,實行免檢制度也是為了讓企業(yè)有個更好的環(huán)境發(fā)展。對免檢制度不適合的地方進行修補,使免檢制度發(fā)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鴻業(yè).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周黎安,崔兆鳴.從信息經濟學看當前假冒偽劣現(xiàn)象[J].北京大學學報,1996,(3).
[3]卜偉,丁建峰.論搜尋品假冒偽劣的成因及其市場影響[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3,(1).[4]費太安.免檢制度產生的背景作用于優(yōu)化[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