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jié)?!?京房《易傳》)這就是著名的“京氏納甲”說,納甲說指八宮各配以十干,其各爻又分別配以十二支。甲為十干之首,故此說稱為“納甲”;配以十二支,稱為“納支”。
關(guān)鍵詞:京房;納甲;干支五行
中圖分類號:B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9-0258-01
《京氏易傳》卷下有云“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jié)?!比龂鴷r期吳國的著名學(xué)者陸績曾作注道:“乾坤二分,天地陰陽之本,故分甲乙壬癸,陰陽之終始;庚陽入震,辛陰入巽;戊陽入坎,己陰入離;丙陽入艮,丁陰入兌。”由此可以知道“京氏納甲”既是將以“甲”為首的天干與《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八宮卦相配,分配原則即:乾坤作為八卦的父母卦,是代表的是陰陽,因此將十天干的首尾“甲乙、壬癸”配給乾坤(每個會配兩個的原因我想一是為了“十天干”與“八宮卦”配給沒有剩余,二是因為“乾坤”代表天地、父母);中間六個“天干”與剩余六個“宮卦”相配一是依據(jù)“陰陽”與“奇偶”的關(guān)系,即奇為陽,偶為陰的原則,將陰陽二宮的其余三卦進(jìn)行分配?!傲慌湮逍小保患簇缘牧常湮逍袑嶋H是說與“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相配,由此京房便將卦爻與干支配應(yīng)起來,于是將干支五行引入其周易卦爻系統(tǒng)之中。甲為十干之首,故此說稱為“納甲”;配以十二支,稱為“納支”。
我國古代很早便有關(guān)于“天干”“地支”的記載?!渡胶=?jīng)#8226;大荒南經(jīng)》中說:“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云:“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妒辣尽酚终f:“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這個神話說的是皇帝讓他的兩個妻子觀測日月,制定了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除了神話以外,“天干”、“地支”還出現(xiàn)在很多古代名著當(dāng)中。如《尚書#8226;益稷》說:“娶于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白虎通義》載:“甲乙者幹也,子丑者枝也”;此處的“幹”即“干”,“枝”即“支”。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上古神話中皇帝兩位妻子所生的“十日”與“十二月”已經(jīng)逐漸演化成為十天干與十二地支。
漢代易學(xué)家孟喜提出了卦氣說,以《周易》卦象解說一年節(jié)氣的變化,《新唐書》卷二十七上有記載:“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坎、震、離、兌,二十四氣,次主一爻......故陽七之靜始于坎;陽九之動始于震......故四象之變,皆兼六爻,而中節(jié)之應(yīng)備矣?!泵舷惨躁庩柶媾贾?dāng)?shù)解釋陰陽二氣,以卦象中奇偶之?dāng)?shù)的變化解釋陰陽二氣的消長;以六十卦配一年之日數(shù),每月配五卦,每卦主六日七分。 “京氏納支”之法的基本原則出自孟喜的卦氣說,但又與孟喜以卦配氣不同:《京氏易傳》卷下云:“立春正月節(jié)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按,處署同用......小署六月節(jié)在辰,良宮初六,小寒同用。大署六月中在卵,離宮初九,大寒同用”。由此觀之,《京氏易傳》以卦配氣主要體現(xiàn)在爻位上。如“芒種五月節(jié)在午,乾宮九四,大雪同用”,意思是說將“乾”卦的“九四爻”納地支“午”,配節(jié)氣為芒種、大雪;“驚蟄二月節(jié)在子,震卦初九,白露同用”,意思就是“震”卦“初九爻”納地支“子”,配節(jié)氣為驚蟄、白露。
而后根據(jù)陽卦納陽支、陰卦納陰支的規(guī)則,“乾”卦的九四爻至上九爻,所納地支分別是“午、申、戌”,初九爻至九三爻所納地支為“子、寅、辰”。我們知道乾為父,震為長男,因此“乾”“震”各爻所納地支相同。雖然“乾”“震”兩卦各爻所納地支相同,但由于兩卦所納天干不同,所以“乾”“震”兩卦的六爻名稱是不一樣的,“乾”卦初九爻至上九爻分別為“甲子、甲寅、甲辰、壬午、壬申、壬戌”,“震”卦初九爻至上六爻分別為“庚子、庚寅、庚辰、庚午、庚申、庚戌”。其余幾個“宮卦”也是相同的方法納支命名。
八宮卦具體納甲納支方法如下:
納甲:
乾:甲、壬;坤:乙、癸;
震:庚;巽:辛;
坎:戊;離:己
艮:丙;兌:丁
納支:
乾:子、寅、辰、午、申、戌
坤:未、巳、卯、丑、亥、酉
震:子、寅、辰、午、申、戌
巽:丑、亥、酉、未、巳、卯
坎:寅、辰、午、申、戌、子
離:卯、丑、亥、酉、未、巳
艮:辰、午、申、戌、子、寅
兌:巳、卯、丑、亥、酉、未
八宮卦的納甲納支問題解決以后,剩下的五十六卦的納甲納支工作便十分容易了。遵循的原則是:如果某卦的下體同某宮卦,就用某宮卦下體的干支,相反上體也是一樣的。
漢初易學(xué)開始于田何,京房的易學(xué)師從于焦贛(焦贛從師于孟喜),屬于象數(shù)易學(xué),而漢代也成為象數(shù)易學(xué)真正形成的時代。隨著漢代朝政日益穩(wěn)定,統(tǒng)治者的政權(quán)得到充分的鞏固后,漢代易學(xué)就更加注重于對占筮的解說。在當(dāng)時的易學(xué)研究中,占筮者如果對于占筮事件的解釋能更加符合實際并且蘊含深刻的道理,那么占筮者的名氣將與日俱增,不僅在學(xué)術(shù)上,在政治上都會得到很大的助力。因此,當(dāng)時的易學(xué)研究者都以占筮準(zhǔn)確,解說理智而深刻為目標(biāo)。京房正是在這種環(huán)境之下,在前人的努力和鋪墊下,將天干地支引入易卦體系之中,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京氏納甲”說,為后代易學(xué)研究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引入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