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我們的國粹,也是民間最普遍、最流行的游戲形式。
棋牌室在老街小巷里可謂星羅棋布,但名不符實,因為里面有牌無棋,而這牌幾乎是清一色的麻將牌,棋牌室的準確名稱應該叫麻將室。
象棋難以“登堂入室”的主要原因是它基本不具博弈色彩,除了街頭零星出現(xiàn)的殘局地攤,象棋基本屬于自娛自樂的項目,難以適應棋牌室的營利氛圍。
真正適宜象棋的土壤是街頭巷尾。
冬日暖陽下,楚河漢界,擺開陣勢,捉對廝殺,心情一定極好。一邊吃飯,一邊下棋,一心兩用,結果“塞翁失馬”,雖有些懊惱,但也欣然接受,權當下飯小菜;臨街設攤,忙里偷閑,聚眾大戰(zhàn),生意置之不理;古玩小販,沒有象棋,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了銅板和石子對壘的新“棋種”。
每有對局展開,必有觀弈的閑客。“觀棋不語真君子?!逼鸪?,所有看客都三緘其口,雙手抱于胸前或擱在背后,作與己無關狀??纯蜐u多,觀眾席擁擠起來,大家或蹲下近距離觀看,或伸長脖子凌空俯視。棋行到緊要處,千年古訓拋到了九霄云外,參政議政意識陡然增強,或給棋手支招,或仰天長嘯,個個爭做諸葛亮。
在雙井路河濱公園旁,經常能見到象棋殘局攤子。攤主是一位操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攤子擺開后,攤主席地盤坐,默不作聲,一旁研究殘局的人也個個作深沉狀,現(xiàn)場氣氛清冷凝重。大膽跳出挑戰(zhàn)殘局的人并不多,一則底氣不足,避免當眾出洋相;二則擔心解局失敗,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費就歸了攤主。見過一次殘局旁人頭攢動的景象,現(xiàn)場鴉雀無聲,看客們盡顯“真君子”本色。向一旁做生意的人打聽,原來是另一個擺殘局棋攤的漢子在挑戰(zhàn)同行。
同樣的棋攤,有的全民參與,有的單打獨斗,區(qū)別在于是否有利益參與其中。有了一分利則會減少一分趣,這大概就是麻將室里的情趣永遠少于街頭棋攤的主要原因。
中國是禮儀之邦,凡事謙恭禮讓,唯獨在下棋這件事情上一反常態(tài)。下棋人,尤其是早晚相見的老對手,不管自己取勝的概率多么低,都不會口服心服,心悅誠服。輸棋了,說好漢不贏頭一盤;連輸三盤,就說“老子今天不贏了”。難得拿下一盤,便手舞足蹈,喜形于色,夸自己妙手連珠,可入棋譜,大貶對方為“臭棋簍子”,不堪一擊。談到近期對弈勝率,一如酒后統(tǒng)計飲者斤兩,個個浮夸虛報還言之鑿鑿,免不了又是一場激烈的口水仗。
小時候,我就聽大人講過一位老干部因難得贏一盤棋興奮異常,導致腦溢血身亡的故事。長大后,我曾親眼見過因下棋斗嘴而致拳腳相加的場面。不過,拳腳相加的雙方并不一定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沒幾天,你又可以見到他們坐在一起,繼續(xù)紋枰論道,繼續(xù)針鋒相對。
下棋是草根們交流溝通的渠道、打發(fā)時光的方式。
棋盤是他們展示文韜武略,獲得精神享受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