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兒很小時開始,我每周帶她去社區(qū)圖書館,那里有各種各樣的圖畫書、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培養(yǎng)了她從小和書親近的習慣。最讓女兒盼望的是每周三次的學齡前兒童故事時間。
圖書館的故事時間是免費面向社區(qū)兒童的,分為不同的年齡段,有0~2歲的嬰兒故事時間(Baby Storytimes)、2~3歲的幼兒故事時間(Toddler Storytimes)和3~5歲的學齡前兒童故事時間(Preschooler Storytimes)。家長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帶孩子來參加。參加故事會一般要預先報名,提前15分鐘到達就可以了。
不同的年齡段,故事會的側重點不同。嬰幼兒注意力和控制力都差些,這個年齡段的故事時間一定要家長配合才可以進行,主要是介紹一些押韻的兒歌和童謠,當天的童謠還會打印出來發(fā)給家長作為參考。講故事不是活動的重點,著重的是親子之間的互動。3~5歲的學齡前兒童故事時間也牽動了很多孩子的心,那些故事雖然情節(jié)簡單,卻深深吸引了孩子,當然好玩的手指謠和互動游戲是必不可少的。
故事會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向小朋友介紹簡短有趣的小故事,而且還穿插著豐富多彩的手工活動和音樂游戲來活躍氣氛。故事的主題不斷變換,特別是節(jié)日期間,還會推出以節(jié)日為主題的故事會,借此來推廣一些新書。館員友好而親切,能很好地把握講故事的節(jié)奏,在短短的30分鐘內(nèi),想盡辦法活躍氣氛,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通過毛絨玩具和簡單道具的輔助,用活潑的語調來展現(xiàn)故事中的人物。還會在每個故事后安排音樂互動,孩子們配合館員的指令,做些形體動作,享受快樂的故事時光。
女兒很活躍。我記得小時候帶她來聽故事,她一點都坐不住,后來館員拿出布偶,領著孩子唱歌,才吸引住她。等她慢慢長大了,也越來越適應環(huán)境?,F(xiàn)在帶她參加最多的是每周六下午的故事時間。寬敞明亮的房間里,可容納10~15個孩子,一把大搖椅、活動板、彩色墻和圓形的地毯構成了故事時間的主要元素,充滿了童趣。女兒對故事會已經(jīng)很熟悉了,她一來就找好位子坐下來,安靜地等著工作人員的到來。年輕的館員先帶領孩子們唱一首“暖身”歌曲,之后會精選幾本和當天主題有關的書來一起分享。館員耐心地翻動著書頁,模仿書中的角色,變化著嗓音,讓原本就生動的故事變得更有趣了。女兒每次聽得都很認真,還會問好多問題。
之后的手工時間,活動也很豐富,比如配合當天的主題,館員把事先準備好的紙片發(fā)給小朋友,每個孩子按照不同的要求填上不同的顏色,然后把紙片貼到活動板上,并說出每種顏色。
最后是互動環(huán)節(jié),以音樂故事為背景做身體游戲。只見孩子們瞪大眼睛,屏住呼吸,聚精會神地聽著音樂。當背景音樂響起,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在館員的帶領下,圍成一圈,和著節(jié)奏,盡情發(fā)揮。
活動結束時,館員在每個小朋友的手上印一個可愛的小圖章作為獎勵。難怪女兒對故事會總是依依不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