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化學教學中,除了要“傳道授業(yè)”、“供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教給學法”、“授之以漁”,使他們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受益終身。下面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淺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指導學生科學地預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前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學生往往自學能力較差,常常不能抓住重點,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因此,上課時仍然是“漫無目的”,不能起到預習的作用。
要使預習有效果,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課前制定切實可行的預學案。給學生列出本節(jié)課的課標要求和預習提綱,使學生有目的去預習,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上新課時一般都花了5~10min來指導學生預習。在預習中,學生能自我解決一部分問題,即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肯定,對未能解決的問題能有針對性地通過聽老師講來解決,減少了聽課的盲目性,學習積極性很高。同時有讓學生跳一跳才摘到 “桃子”的味道。長期堅持,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預習能力。
二、通過化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點
中學生對化學實驗往往只是看熱鬧,覺得好玩而已。他們不會觀察實驗,不會利用實驗操作過程和實驗現(xiàn)象獲得知識。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科特點我注重教會學生掌握將實驗作為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如:在教氧氣的性質一節(jié)時,我一邊演示,一邊教會學生觀察實驗操作過程及現(xiàn)象,從物質的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tài)等到化學性質——物質在氧氣里燃燒。此時,著重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如何從現(xiàn)象到結論;在二氧化碳一節(jié)的教學時,便與學生一起做實驗,做完后,再要求學生由象得出結論。經(jīng)這樣的引導,學生可基本掌握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為今后學習化學打下基礎。
三、教會學生記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我常常教學生采用對比、歸納、總結的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比較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使學生獲得準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識的記憶和靈活運用。在比較中,要特別注意找出相似 物的差異以及相異物的共性。例如:學生學完原子、分子的知識后,我與學生一起對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分別列表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對比歸納能力。
學完溶液的知識后,要求學生自己列表比較過濾和結晶、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等概念。通過比較,學生對概念的深度、廣度,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記憶能力得到培養(yǎng)。為了使學生所學知識有系統(tǒng)性,我們在教學中還要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例如在元素化合物的學習中,我們以填空的形式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讓他們學會這種方法。后面的內(nèi)容都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由學生們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暴露知識和思維的節(jié)點。最后才是老師總結、評價優(yōu)缺點,選擇優(yōu)化最佳的結論。
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科學的解題能力
首先,審題是關鍵。審題時要注意把題干中的已知條件、隱含條件、新信息和題目的求解用簡潔直觀的化學語言轉化成圖式符號,排除與題目所求無關的干擾信息。
其次,解題時還要反復理解推敲題意,學會從條件到問題和從問題到條件的正、逆兩種分析方法。明確解題過程中的知識點、公式或規(guī)律等,逐步提高分析問題的靈活性。
另外,多角度地思考本題的不同解法,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增強其辯證性和創(chuàng)造性預習習慣和預習方法、同時讀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自學能力得到培養(yǎng)。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辯證關系,按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學生領入化學學習之門,在教的過程中逐步解決好學生怎樣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