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一種與政治、經濟相對的概念,比較強調精神文明的屬性,即強調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中所包含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意義。從內容上看,我們關注的文化,應該包括教化系統(tǒng)、認知系統(tǒng)、審美系統(tǒng)、價值系統(tǒng)和信仰系統(tǒng)。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不僅極大地改變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
近幾年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在州委和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特別是隨著以城市經濟建設為重點的全面改革,群藝館、文化館(站)內部也相繼進行了改革,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加強了干部職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業(yè)務素質,完善了各項規(guī)章制度,使群藝館、文化館(站)工作呈現(xiàn)了初步繁榮的良好局面。海西州群眾藝術館配合上級有關部門組織開展不同形式、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活動主要有文藝匯演、文藝晚會、那達慕、歌詠、舞蹈比賽、書法、美術、攝影展覽比賽、免費送文藝節(jié)目、下鄉(xiāng)服務等活動。活躍了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了其功能作用。在搶救、保護、弘揚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搜集、收藏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各民族民間美術作品、代表性民俗實物;建立“海西民俗圖文資料數(shù)據(jù)庫”;建立“海西民間文化”網站;命名一批民間文藝之鄉(xiāng)、村、社、室,編制“海西民間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申報了國家級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和傳承人。進一步提高對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重要意義的認識。要充分認識這些遺產在歷史、藝術、人種學、社會學、語言學等方面具有的突出價值,它們屬于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搶救和保護這些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是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為了真正提高服務機能,我館對所屬市、縣文化館(站)業(yè)務人員采取上門就地培訓,以減輕各地文化館(站)的經費開支。陸續(xù)舉辦“海西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成果展示、展覽、展演等。以達到宏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目的。特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青海省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青政辦[2006]158號)精神,自2005年至2009年我州公示的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9項,代表性傳承人6人。
2008年,開展了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初步擬定國家級項目60項、省級項目157項、州級項目189項、市縣級項目213項,并推薦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人、省級傳承人85人、州級傳承人127人、市縣級傳承人151人。
現(xiàn)以批準國家級名錄2項:蒙古族那達慕;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省級名錄7項:蒙古族那達慕;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剪發(fā)禮;蒙古族祭敖包;海西蒙古族婚禮;海西藏族民間諺語;州級名錄32項:蒙古族那達慕;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海西蒙古族民歌;海西蒙古族剪發(fā)禮;蒙古族祭敖包;海西蒙古族婚禮;海西藏族民間諺語;海西藏族幽默語;海西藏族婚俗;蒙醫(yī)接骨復位療法;蒙醫(yī)銅銀烙療法;蒙醫(yī)腦震蕩復位療法;馬奶酒制作技藝;海西蒙古族刺繡;蒙古包制作技藝;海西蒙古族服飾制作技藝;海西蒙古族木雕、木刻;凱木里格(氈袍)制作技藝;海西藏族黑帳蓬制作技藝;海西藏族石刻技藝;海西藏族酥油花手工技藝;臺吉乃爾古姓氏;海西蒙古族民間祭火;茶卡鹽湖祭湖儀式;海西藏族女孩成年禮;海西藏族啦卜則;尕斯湖畔的白芨芨草;海西蒙古族長調;海西藏族六月歌會;蒙古族達羅牌;海西藏族達嘖;金樁子。省級傳承人5人:蘇和、尼瑪、茶漢扣文、李立新、烏席勒。
一、群文工作者取得了豐收成果
青海省群文干部業(yè)務技能比賽是為充分調動全省群文工作者的積極性,加強交流、學習和提高業(yè)務技能,使之切實擔負起群文工作者作為群眾文化藝術的實踐者、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先進文化的傳播者,以及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審美情趣、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神圣使命,促進我省群眾文化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繁榮和發(fā)展而由文化廳主辦的大型技能比賽。
我館選送了理論類、文學類、書畫類、攝影類23篇(幅)作品,在青海省群文干部技能比賽獲得14個獎項:海西州群藝館獲優(yōu)秀組織獎,吳星撰寫的論文《淺談海西蒙古族民歌的搶救與利用價值》獲理論類一等獎,吳星的攝影作品《雪花》獲攝影類一等獎,馬寧生撰寫的論文《論人的道德修養(yǎng)》獲理論類三等獎,躍進搜集翻譯的《白色城的傳說》獲文學類三等獎,吳星的攝影作品《大地詩行》、油畫作品《草原晨曲》獲攝影類和美術類三等獎,東紅兵創(chuàng)作的詩《八月留在草原》獲文學類優(yōu)秀獎,馬寧生撰寫的論文《群眾文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地位》和散文《學習古典詩歌藝術的形象》獲文學類優(yōu)秀獎,吳星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暮》、攝影作品《紅色交響》、書法作品《橫幅》、《中堂》獲美術類、攝影類、書法類優(yōu)秀獎;我館烏席勒創(chuàng)作的攝影作品《乳》在第十四屆群星獎展覽類群星獎,成為我省在本屆群星獎展覽類中的唯一獲獎作品;在省第四屆群文干部技能比賽中我館業(yè)務人員趙敬德的國畫《酸甜圖》獲美術類二等獎,亞尕、哈斯巴特、巴音斯格力、李運海等男聲四重唱《孟赫嘎拉》、書法作品《繁榮發(fā)展》、油畫作品《樹魂》獲得三等獎,歌曲《激情草原》、歌曲《巴音郭勒河》、男聲四重唱《我們去敖包相會》、蒙文書法《條幅》獲得優(yōu)秀獎,單位獲優(yōu)秀組織獎。2009年第五屆青海省群文干部技能比賽在西寧舉行,來自六州、一地、兩市、十八個區(qū)(縣)的24個單位,315名群文干部的254件作品參加了比賽。其中我館選送的中國畫《春雪圖》、攝影作品《老人》、都蘭縣文化館選送的書法作品四屏《將進酒》等一等獎3個并推薦參加群星獎比賽,二等獎5個,三等獎7個,優(yōu)秀獎4個,我館和都蘭縣文化館榮獲優(yōu)秀組織獎…
二、挖掘搶救民間文化遺產
海西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qū),海西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由于海西工業(yè)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沖擊、流失甚至瀕臨消亡的危險,使我們的文化寶庫受到了嚴重的損失,我們必須抓緊時間搶救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全面搶救和保護我州優(yōu)秀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更好地了解與掌握文化州情,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服務,我們從2005年起配合“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海西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我州現(xiàn)已成立了海西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領導小組,州屬各地也相繼成立相應組織機構。
海西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包括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性普查、登記、分類、整理、出版發(fā)行等系列工作,用文字、錄音、攝影、攝像等現(xiàn)代技術,立體地記錄海西民族民間文化體、衛(wèi)以及一切與群眾文化有關的活動容為一爐,向一個綜合的大文化方向發(fā)展,發(fā)揮它的娛樂、認識、教育、審美和宣傳作用,全方位地為社會服務,形成以提高人的素質為本的群眾文化體系。繼續(xù)以科技、文化、衛(wèi)生三下鄉(xiāng)為引子,通過組織民間活動、競賽、展演等來刺激它的傳承和發(fā)展。
三、構建群眾文化新平臺
隨著改革開發(fā),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fā)展,新舊觀念在碰撞,農村牧區(qū)保守的思想意識在被打破、對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參與意識和需求,城市文化正在步入新的人文時代,社區(qū)文化、校園文化、企業(yè)文化、廣場文化、飲食文化等等群眾文化有了新的發(fā)展。但是文化層次的提高還很緩慢,這就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應當拓寬思路,擴大業(yè)務范圍,把文、教、科、廣、改革開放以來,群眾文化事業(yè)有了蓬勃發(fā)展,但也面臨著新的問題,核心問題是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發(fā)展。1965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府由大柴旦遷至德令哈。同年,群眾文化事業(yè)機構“德令哈人民文化館”正式建立,館址在今德令哈市文化館。為區(qū)級文化事業(yè)單位,隸屬州文化局。
現(xiàn)將我館全面總結和改革開放30年的主要工作簡要匯報如下。
積極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加快海西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30年,我館黨和黨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文化為中心,以輔導群眾文化為己任,歷屆群眾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盡心盡力、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群眾文化工作的各項任務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1976年,“德令哈人民文化館”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化工作站”,1979年,“海西蒙古族藏藏族自治州文化工作站”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負責全州各縣、鎮(zhèn)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業(yè)務指導,并積極在德令哈地區(qū)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
1988年8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搶救整理了海西民族民間文學,先后于1990年、1991年出版了《海西民間故事》和《海西民間諺語》,次年又出版了《海西民間歌謠》。
1994年,創(chuàng)辦《海西群文信息》廣泛傳遞信息,出臺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改革方案》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聘任工作實施辦法》。協(xié)助省群眾藝術館完成了《中國曲藝音樂集成·青海卷》中蒙古族曲藝音樂的搜集整理工作。
1995年——2009年,根據(jù)上級組織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成功舉辦九省(區(qū))第五屆“大河上下”藝術攝影作品展;《中國·青海民族文化·旅游節(jié)海西民族風情攝影展》的大型攝影、書畫展30余次,成功舉辦“騰格爾,99’德令哈演唱會”;“弘揚柴達木精神,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千人主題演唱會等大型文藝演出25余場次,舉辦培訓班50期,培訓學員千余人,成功舉辦柴達木 “孟赫嘎拉” 牧民文化節(jié);“百姓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40余次。
我們?yōu)樨瀼芈鋵嶞h的十七大精神,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以打造品牌為目的創(chuàng)辦的“柴達木牧民文化節(jié)”,“百姓舞臺”等文化活動是群眾文化群眾辦的最佳嘗試,已經成為草原牧民進行文化交流、繼承傳統(tǒng)、展示才干的最佳平臺。文化節(jié)促進了牧區(qū)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了廣大牧民的文化水準,為我州群眾文化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文化節(jié)對我州牧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受文化節(jié)的影響,現(xiàn)在已經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牧民詩人,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熱情非常活躍,詩歌水平提上了相當高的檔次,我們編輯出版的《孟赫嘎拉》牧民詩歌深受群眾歡迎。我們以引導、輔導、掌握方向為主,讓群眾文化走出傳統(tǒng)的文化部門主辦的老習慣,真正做到群眾文化群眾辦,我們在引導和輔導上下功夫,只有這樣群眾文化事業(yè)才能健康向上發(fā)展,走上新的發(fā)展之路。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以培訓群眾文化人才為中心,以輔導群眾文化為己任,尋找新世紀群眾文化的新路子。
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形式、創(chuàng)新手段,繼續(xù)落實辦好“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開展以農村和牧區(qū)題材為重點的群眾文化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舉辦好柴達木牧民文化節(jié),柴達木之夏廣場文藝演出。組織文化業(yè)務骨干下基層服務、輔導、展演活動,創(chuàng)作更多的反映柴達木精神,反映改革開放,反映農牧民新生活的藝術作品,豐富我州群眾文化生活。以輔導基層群眾文化為中心,以搜集整理民間文化遺產為重任,以發(fā)展海西群眾文化事業(yè)為己任,探索出新時期群眾文化工作的發(fā)展思路和發(fā)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