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用正確的教育觀念指導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全面徹底的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關鍵詞】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在全面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過程中,教學觀念的轉變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始終是重要的研究課題??梢哉f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前提,只有在正確的指導下,教學實踐活動才能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才能不偏離軌道,也只有在實踐探索中,人們的觀念才能逐步轉變,逐漸升華。
一、新形勢下教學觀念必須轉變
近年來,圍繞教育教學各個方面的改革蓬勃興起。這的確預示著我國教育的美好未來與發(fā)展希望。但是教育教學現(xiàn)狀卻不容我們樂觀。主要問題可如此概述:一是教育方式落后簡單,將教育服從教學;二是教學中教師權威沒有淡化,模式死板,方法陳舊,教學效率不高。
實際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方法簡單落后,平時不注意對學生的情況調查研究,對他們思想上的問題疏于引導,更不注意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影響熏陶學生。學校里舉行的許多冠之以和諧發(fā)展、科學發(fā)展之名,展示學生特長的活動,究其舉辦動機,無非是形勢和揚名需要。這些活動一旦與教學活動發(fā)生沖突時,學校會無條件地請前者給后者讓路。
在現(xiàn)實的許多課堂教學中,教師們仍是主角,原來的滿堂灌已很少看見,但繼之而出的是滿堂問、滿堂練、滿堂令。從本質上講,學生的主體地位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潛能仍沒有得到開掘,教師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宰。思想支配行動,認識決定實踐。教育實際中,無論是教育方式簡單落后,將教育服從教學,還是教學中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呆板傳授,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究其深層原因,還是我們教育觀念落后而致。在許多教師包括一些領導的觀念中,教師就是知識的化身,換句話,就是知識的大容器,學生就是小容器。學生毋需懷疑什么,老老實實地聽老師傳授就可。而那些滿腦子都是未來幻想,滿腦子都是現(xiàn)實困惑,滿腦子都是獨立創(chuàng)造的孩子,個性受到壓制,智慧遭到扼殺。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知識就是絕對的素質,學生只要認真上課、聽講,無需參加教學以外的什么活動。在他們的意識中,知識至上,考分第一。其實,教育重在熏陶、引導。教學重在開發(fā)、培養(yǎng)。教育教學共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fā)展。但我們許多教師硬是要把素質教育與科學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統(tǒng)一體的兩個方面割裂成一對矛盾。終于使素質教育的推行總是徘徊于一個幾乎不變的層次:使教育教學改革也總是革而不新。
要真正徹底解決目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教育教學得到真正有效的推行與深化,最重要的首先是徹底轉變觀念,樹立新的教育觀。古人云:“世已易而法亦易”。意為:社會變了,治理社會的辦法也應隨之而變。面對學生這個鮮活的富有時代朝氣的生命群體,我們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人才多樣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觀,相信每個學生都蘊含著各自的潛能,并不斷變換愛的視角,尋找每個學生的長處。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其實都有很多可愛之處,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前提。教育就是愛的事業(yè)?!坝H其師,方信其道”就是最好的佐證?,F(xiàn)代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育具有普遍性,旨在提高素質。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應求得學生自主發(fā)展,只有改革了舊有的教學模式,對新的教學觀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才能使教學觀念得到徹底的轉變。
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講究科學性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形成的教學過程的結構、順序和范型。這一界定表明:教學模式是指教學過程的結構、順序。在具體的教學目的、內容、方法和條件下,任何一個教學過程總會表現(xiàn)為一定的時空結構。既包括教學目的、內容、方法和教員、學員等橫向方面的聯(lián)合和組合,同時又表現(xiàn)為一定的時間流程即縱向方面的順序。由于結構和順序的不同組合和排列,就會形成許許多多不同的教學模式。正是這些眾多的教學模式的存在和發(fā)展,推動著教學的發(fā)展。教學模式方法的改革必須以正確的指導思想為前提,只有在正確理論導向下的實踐,才具有科學性。教師在素質教育改革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明確的改革方向,由理論到實踐,再上升到理論,是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方法大致有以下四類:
(一)設計法
也就是從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假設出發(fā),設計出相應的教學方法模式,再將所設計的模式付之實踐,進行實驗,通過反復的實驗,對原先的設計進行驗證、發(fā)展和完善,最后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可供借鑒和推廣的教學模式。其過程大體為“設計—試驗—修改—試驗—完善—推廣”。例如,內蒙古自治區(qū)語文教學專家李敬堯的導學式語文教學模式,就是從葉圣陶先生的以“教”謀“不教”的教學思想出發(fā),設計出的語文教學方法模式。要說明的是,采用設計法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多是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專業(yè)教研工作者,對于廣大基層教師來說,以采用歸納法為宜。
(二)歸納法
這一模式的邏輯程序大致與設計法相反。它要求從教育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關于教學方法的實際經驗和探索、研究的成果進行加工、提煉,將其升華為教學模式,供他人借鑒和推廣。從實際經驗出發(f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其過程大體為“經驗—理論—實踐—完善—推廣”。例如,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語文教學模式,就是自己幾十年探索、研究、積累的結晶。要注意的是,采用歸納法,從實際經驗出發(fā)進行創(chuàng)新,同樣需要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較好的理論素養(yǎng)。歸納法作為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方法之一,在運用時應注意,要真正從實際出發(fā),反映教學的本來面目。在經驗總結時,不應預先以主觀的框子先入為主去總結經驗,這樣往往看不到教學的客觀面目,常常會削足適履,更談不上揭示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形成科學的教學模式。
(三)演繹法
以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從一種科學的假設出發(fā),推演出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然后將所設計的教學模式付諸實踐,通過嚴密的實驗對原先的設計和效果進行驗證(檢驗),再經過完善和發(fā)展,最后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它的起點是科學理論假設,形成模式的思維過程是演繹。如“網絡條件下的互動教學模式”。運用演繹法構建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假說。假說是思維形式之一,是理性認識形式,是人們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由已知推測未知時所采用的一種思維形式。運用演繹法構建教學模式的重點是教學實驗。教學實驗不僅具有實踐的功能,而且具有認識的功能。教學模式的生成有賴于教學實驗,沒有嚴格意義的教學實驗,模式的假設就得不到演繹和驗證。
(四)嫁接法
這里的嫁接法,指將某一學科的教學方法模式,移用到另一學科的教學中去,在移用過程中,要在與該學科的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教學方法體系。這一過程類似于植物學上的嫁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學”模式,就是將外語教學中的暗示教學模式“嫁接”到語文教學中的結果。教學觀念的轉變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觀念的轉變指導著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又加速著教學觀念的轉變。身處教育改革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地學習、研究和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業(yè)務素質,將教育理念大幅度地向前推進。
(五)雜交法
這里的雜交,指在吸收兩種甚至兩種以上教學方法模式的某些思想、策略、結構方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教學方法模式的活動。新的教學模式產生后,同樣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例如,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教學法推廣受阻后,分別在美國、中國產生了較大影響的“引導發(fā)現(xiàn)法”教學模式,就是布魯納的“發(fā)現(xiàn)法”教學模式與以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為主要特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結合的產物。運用雜交法要克服唯經驗傾向,對于總結經驗來說,經驗豐富只是前提,有了好的經驗并不等于就能揭示規(guī)律。如果僅僅羅列材料,堆砌事實,講不出道理,那么經驗仍然是個別的經驗,而不能形成具有推廣意義的模式。